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293篇
  免费   6035篇
  国内免费   4752篇
耳鼻咽喉   616篇
儿科学   1824篇
妇产科学   981篇
基础医学   12673篇
口腔科学   2382篇
临床医学   7005篇
内科学   10454篇
皮肤病学   1414篇
神经病学   4463篇
特种医学   2181篇
外国民族医学   31篇
外科学   6608篇
综合类   15356篇
现状与发展   22篇
一般理论   1篇
预防医学   3956篇
眼科学   1338篇
药学   5453篇
  15篇
中国医学   2203篇
肿瘤学   8104篇
  2024年   70篇
  2023年   839篇
  2022年   1309篇
  2021年   2404篇
  2020年   2159篇
  2019年   2024篇
  2018年   1902篇
  2017年   2094篇
  2016年   2432篇
  2015年   2464篇
  2014年   3875篇
  2013年   4901篇
  2012年   4072篇
  2011年   5043篇
  2010年   4252篇
  2009年   4116篇
  2008年   4415篇
  2007年   4778篇
  2006年   4526篇
  2005年   4239篇
  2004年   3756篇
  2003年   3291篇
  2002年   2820篇
  2001年   2531篇
  2000年   2164篇
  1999年   1836篇
  1998年   1622篇
  1997年   1354篇
  1996年   868篇
  1995年   915篇
  1994年   726篇
  1993年   527篇
  1992年   409篇
  1991年   380篇
  1990年   325篇
  1989年   236篇
  1988年   217篇
  1987年   160篇
  1986年   149篇
  1985年   173篇
  1984年   140篇
  1983年   82篇
  1982年   132篇
  1981年   74篇
  1980年   77篇
  1979年   46篇
  1978年   38篇
  1977年   33篇
  1976年   28篇
  1974年   1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2.
目的:探讨消化道肿瘤中同源重组修复相关基因(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repair related gene,HRR)突变的发生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共92例消化道肿瘤患者,79例患者进行了血液标本HRR检测,53例患者进行了组织标本HRR检测,40例患者同时行血液和组织的HRR基因检测,收集患者基因检测结果及临床相关资料。结果:在79例患者血液标本检测中发现10例(12.6%)有临床意义HRR突变,在53例患者组织标本检测中发现9例(17.0%)有临床意义HRR突变。40例同时行血液和组织的HRR基因检测患者中常见的有临床意义HRR突变为CDK12突变4例(10.0%)、ATM突变3例(7.5%)、BRCA1突变2例(5.0%)。13例有临床意义HRR突变患者中常见共存突变为TP53突变10例(76.9%)、APC突变5例(38.5%)、PIK3CA突变4例(30.8%)。40例患者中13例患者血液和/或组织中有临床意义HRR突变,27例患者血液和组织中均无任何临床意义HRR突变且两组相比,有临床意义HRR突变组肿瘤突变负荷(tumor mutational burden,TMB)为6.17(2.24~11.52),而未携带HRR突变组TMB为0.4(0~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0例患者组织检测中7例HRR有临床意义的突变,33例无HRR突变,血液检测中10例HRR有临床意义的突变,30例无HRR突变,一致性检验的Kappa值为0.333(P=0.031)。结论:携带有临床意义HRR突变的消化道肿瘤患者TMB更高,血液和组织检测HRR突变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鉴定与丹参酮合成相关转录因子AP2/ERF家族中SmERF108转录因子,并分析转录因子SmERF108的靶基因。方法 利用生物信息学在线分析平台如NCBI、PFAM等分析SmERF108的序列特征;MEGA-X软件用于构建SmERF108与不同功能转录因子的系统进化树;拟南芥原生质体转化法鉴定SmERF108蛋白的亚细胞定位;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PCR)对SmERF108基因在丹参不同器官和组织差异表达进行检测;利用酵母体系对SmERF108的转录激活活性进行探究并用酵母单杂技术确定其靶基因。结果 SmERF108具有典型的AP2/ERF保守结构域,属于ERF-B3亚组,系统进化树和保守基序分析显示SmERF108与丹参中SmERF128、青蒿中AaERF2亲缘关系较近且保守基序分布一致;亚细胞定位显示SmERF108蛋白定位于细胞核;SmERF108基因在周皮中表达最高,且呈现周皮(R1)>韧皮部(R2)>木质部(R3)的规律;酵母自激活验证SmERF108具有转录激活活性,同时酵母单杂交确认其能与关键酶基因SmCPS1启动子结合。结论 鉴定到丹参中一个新转录因子SmERF108,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差异表达分析预测与丹参酮合成相关,分子互作初步证实靶基因为SmCPS1二萜环化酶。  相似文献   
4.
《Cancer cell》2022,40(8):835-849.e8
  1. Download : Download high-res image (220KB)
  2. Download : Download full-size image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脊髓小脑共济失调2型(SCA2)致病基因ATXN2异常等位基因中间重复个体的表型和分子遗传学特点。方法针对2005—2018年中日友好医院神经科运动障碍与神经遗传病研究中心收集的1383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共济失调家系的先证者和部分家系成员,采用荧光标记毛细管电泳片段分析方法进行动态突变检测,对携带ATXN2基因中间重复的个体进行临床表型和遗传特征分析。结果共检出163个家系(包含先证者和家系成员共203人)携带异常扩展的ATXN2基因CAG重复序列,其中93个家系中有107例的异常扩展等位基因重复次数在29~34次之间。在其中的20个亲子对中,父系遗传16个,异常等位基因的代间扩展增加0~28次,母系遗传4个,异常等位基因的代间扩展增加0~4次。结论对于临床拟诊SCA2家系患者,需对其亲代或成年子代个体进行ATXN2基因检测,以免漏诊。动态突变基因检测有助于识别中间重复的个体,对明确家系致病基因和遗传咨询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7.
8.
陈红亮 《中医学报》2016,(6):910-912
目的:观察理筋通督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成3组,理筋通督组、传统手法组及安慰剂组。理筋通督组采用理筋通督手法;传统手法组采用传统手法;安慰剂组口服维生素C。结果:理筋通督手法可显著减缓患者基底动脉舒张期最低血流速度(P0.05)。理筋通督组有效率为93.67%,传统手法组有效率为67.5%,安慰剂组有效率为17.5%,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理筋通督组明显优于其他两组。结论:理筋通督手法治疗颈性眩晕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This study is focussed on micro-encapsulation of essential oils in polylactic acid (PLA) and a poly(methyl methacrylate) (PMMA) matrix as well as blends of the same. Microspheres were prepared by the solvent evaporation technique and characteris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 (DSC) and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FTIR). The encapsulation efficiencies and release profiles of the essential oils were studied by gas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ry (GC-MS) and 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GC-MS, respectively. Furthermore, the microspheres were tested for antibacterial activity against both Gram-negative and Gram-positive bacterial strain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icrospheres compositions (PLA/PMMA ratio) have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ir characteristics. The process adopted for preparing the microspheres promoted formation of spherical particles at the sizes of 1.5–9.5?µm. The highest encapsulation efficiency of the prepared microspheres was observed in systems consisting of linalool (81.10?±?10.0?wt. % for PLA system and 76.0?±?3.3?wt. % for PMMA system). Confirmation was also made that the release rate of the microspheres was affected by the size of the same.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