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篇
  免费   12篇
基础医学   67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0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81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鼠急性前脑缺血再灌流模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阻断大鼠双侧椎动脉和颈总动脉导致急性前脑缺血。在缺血30或60分钟后,立即解除颈总动脉夹闭状态,使再灌流4小时,记录活存率及实验前、后颅顶硬膜外脑电图;测定再灌流后脑组织的水、钠、钾含量,同时取材作光镜和电镜形态学观察。结果:缺血30分钟再灌流组动物表现有明显的脑水肿和异常脑电图改变;形态结构出现一定程度的不可逆损伤;有30%的死亡率。缺血60分钟再灌流组则出现更加严重的脑水肿和异常脑电图;形态结构呈现广泛的不可逆损伤,死亡率达83.3%。  相似文献   
2.
光化学诱导树鼠句局部血栓形成后中心区和半暗区rCBF及神经元泵功能的变化(摘要)研究生张利能导师李树清李麟仙(昆明医学院病理生理教研室,昆明650031)关键词光化学,脑血栓形成,半暗区,局部脑血流,脑水肿,钙离子中图分类号R365缺血性脑卒中是临...  相似文献   
3.
光化学诱导的血栓形成性脑缺血及其代谢改变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本文用光化学法激发大鼠局部脑血栓形成,以组织病理学、局部脑血流量、皮层水含量、三磷酸腺苷、二磷酸腺苷,一磷酸腺苷、能量负荷、肌酸及乳酸为指标,探讨局部脑血栓形成后5天rCBF明显增高的可能机理。结果表明,血栓形成后局部脑组织ATP水平进行性减少(P<0.01)、ADP/ATP及AMP/ATP比值明显升高(P均<0.01),LA及脑水含量显著增加(P<0.01)。这些因素既是能量衰竭、无氧酵解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树鼩脑缺血后适应升高海马区rCBF及VEGF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缺血后适应(PC)缓解海马rCBF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变化及其机制.方法 建立树鼩血栓性局部脑缺血模型,通过激光多普勒血流计测量海马CA1区rCBF含量;用免疫组化法测定海马VEGF的表达.结果 树鼩脑缺血时海马rCBF逐渐降低,以24 h的改变最显著,脑缺血后海马CA1区VEGF阳性细胞数增多,12 h表达最强(P<0.01);缺血PC可显著影响缺血所致的改变:rCBF逐渐增加,72 h最显著(P<0.01),与此同时VEGF的表达除8 h外均比血栓性缺血组增强(P<0.01),12 h组最明显;电镜显示缺血24 h血栓性缺血组的海马线粒体应激及内质网池形成最明显,给予PC后得以缓解.结论 缺血12 h内PC通过明显增强VEGF的表达可能与其改善rCBF有关,从而延长治疗的时间窗.  相似文献   
5.
神经元微环境及其调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经元是脑内信息处理的主要部位,是构成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神经元的迁移与定位、细胞与基质之间的联系、神经突起的生长与回缩、突触的可塑性变化及产生神经冲动等诸多正常神经活动均发生在特定的微环境内。神经元微环境的特性因神经元自身机能、代谢的不同而不同;反之,神经元微环境的特性又决定神经元机能、代谢乃至形态结构的变化,严重的微环境异常可导致细胞凋亡或坏死。因此,探讨神经元微环境改变的规律,有望阐明缺血性神经元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并为脑缺血性损伤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观察细胞因子之一 ,即白细胞介素 8(interleukin -8,IL - 8)在树鼠句 血栓性脑缺血形成过程中的变化规律 ,探讨其在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以及血小板活化因子受体拮抗剂 -银杏内酯B (ginkgolide ,GB)的脑保护作用机制是否与其对IL - 8水平的调节有关 .采用光化学反应法诱导树鼠句局部脑血栓形成 ;采用经典双抗夹心酶联免疫法(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 ,ELISA)检测缺血4,2 4及 72h中心区、半暗区、对侧区和血清的IL - 8水平 ,并观察在血栓形成后 6h静脉注射GB …  相似文献   
7.
用光化学诱导大鼠血栓形成性脑缺血,以皮层脑电(EEG),全血血小板聚集,平均动脉压(MAP)及等容收缩(或舒张)期左室内压上升(或下降)的最大变化速度等血液动力学指标,探讨大、小剂量阿司匹林(ASA)地脑血栓形成时脑、心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脑血栓形成时全血血以聚集功能增强,EEG及心功能明显抑制经上述两种剂量ASA治疗的大鼠,血小板聚集减弱、EEG改善;但心血管参数的恢复仅见于50mg/kg剂量  相似文献   
8.
观察血栓性局部脑缺血过程中缺血中心区及半暗区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activatingfactor,PAF)受体的消长变化,探讨PAF在脑缺血中心区及半暗区神经元继发性脑损伤中的分子机制.建立光化学诱导树鼠句血栓性局部脑缺血模型并提取树鼠句脑细胞膜蛋白,并用3H-PAF放射配体结合试验检测中枢神经细胞膜不同特性的PAF结合位点(受体),结果:树鼠句脑细胞膜上存在两种亲和性不同的PAF受体,即高亲和性和低亲和性受体,其亲和力(Kd)分别为(361±072)nM和(1704±241)nM,相应的最大结合容量(max)分别为(1…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和α-羟丁酸脱氢酶(HBDH)的变化与急性白血病患者疗效关系。方法:观察45名急性白血病人血清LDH和HBDH变化。结果:急性白血病人血清LDH和HBDH显著升高,病情缓解后可降低。LDH和HBDH值与外周血幼稚细胞数呈正相关。结论:血清LDH和HBDH是判定急性白血病疗效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0.
活血化瘀药物研究中动物模型的概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进行活血化瘀药物的筛选和研究其作用机制应建立相应的动物模型,可供活血化瘀药物筛选的模型很多,有血管闭塞性疾病如血栓形成,栓塞和梗死的模型,有微循环障碍的模型,有慢性炎症纤维增生和肿瘤生长的模型等等,现择其国内外常用且效果肯定者简述于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