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3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17篇
外科学   40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1 毫秒
1.
目的探讨骨嗜酸细胞肉芽肿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效果。方法1991年3月至2006年3月收治骨嗜酸细胞肉芽肿28例,男19例,女9例;年龄1-61岁,平均22.4岁。病程20d~10个月。单发24例,多发4例。影像学表现为溶骨性改变,15例伴软组织肿物影。于外院确诊5例,入院后误诊为原发肿瘤及转移癌12例。所有病例均经病理学确诊。单发病例行化疗1例,手术治疗20例,手术后辅以放疗、化疗、激素综合治疗3例;多发病例采用放疗1例,激素治疗1例,综合治疗2例。结果全部病例随访7个月 ̄15年,平均5.3年。20例手术者手术治愈率100%;术后辅以放疗、化疗及激素治疗者无复发;植骨者6~12个月骨性愈合,随访功能不受限。1例行胸椎椎板减压术者截瘫部分恢复。4例多发病例中2例出现复发,再次给予激素及放疗、化疗后缓解。结论骨嗜酸细胞肉芽肿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与肿瘤类似,误诊率极高。术前应尽可能行穿刺活检。对单发病例宜采用手术治疗,可辅以放疗或化疗;多发病例病灶多、范围广,不宜采用手术治疗,可选择放疗、化疗、激素治疗等综合疗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含不同类型脂肪酸的高脂膳食对荷胰腺癌小鼠骨骼肌和肝脏细胞中脂肪酸构成的影响。方法将60只健康5w龄雄性C57BL/6裸鼠随机分为6组:饱和脂肪酸(SFA)组、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组、n-6多不饱和脂肪酸(n-6 PUFA)组、n-3多不饱和脂肪酸(n-3 PUFA)组、等能量对照(ISO-C)组和正常对照(NC)组。四个高脂膳食组用四种高脂(15%g/100g)饲料分别喂养,其油脂来源分别为椰子油(富含SFA),橄榄油(富含MUFA),大豆油(富含n-6 PUFA)和亚麻籽油(富含n-3 PUFA)。ISO-C组和NC组的饲料含4%5%的大豆油。各组裸鼠在用各自的试验饲料喂养1w后,将HPAF-Ⅱ胰腺癌细胞接种到胰腺内,继续该饲料喂养至第14w末。处死小鼠,取股四头肌和肝组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脂肪酸构成。结果骨骼肌和肝脏的脂肪酸构成在ISO-C组和NC组之间大致相同,以ISO-C组为对照组,我们发现小鼠骨骼肌脂肪酸的变化如下:(1)属于饱和脂肪酸的棕榈酸(C16:0)、十七烷酸(C17:0)、硬脂酸(C18:0)和花生酸(C20:0)的含量在SFA组增高(P<0.05);(2)属于单不饱和脂肪酸的油酸(C18:1)的含量在MUFA组增高(P<0.05);(3)属于n-6多不饱和脂肪酸的γ-亚麻酸(γC18:3)的含量在n-6 PUFA组增高(P<0.05);(4)属于n-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亚麻酸(C18:3)、二十碳五烯酸(C20:5)和二十二碳五烯酸(C22:5)的含量在n-3 PUFA组增高(P<0.05)。小鼠肝脏脂肪酸的构成结果显示:(1)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在SFA组没有增高;(2)单不饱和脂肪酸中仅二十烯酸(C20:1)的含量在MUFA组增高(P<0.05);(3)n-6多不饱和脂肪酸二十碳二烯酸(C20:2)和花生四烯酸(C20:4)的含量在n-6 PUFA组增高(P<0.05);(4)亚麻酸(C18:3)、二十碳五烯酸(C20:5)、二十二碳五烯酸(C22:5)和二十二碳六烯酸(C22:6)的含量在n-3 PUFA组均增高(P<0.05)。结论荷瘤小鼠进食由不同类型脂肪酸组成的高脂膳食后,骨骼肌脂肪酸的构成反映了饲料脂肪酸的构成,而肝脏脂肪酸的构成与饲料脂肪酸的构成仅部分相同。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胰腺导管腺癌(PDAC)中核基质结合蛋白1(SATB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评价SATB1在PDAC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49例PDAC组织及配对的癌旁组织石蜡标本SATB1蛋白表达水平,利用Western blot 和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16对配对冷冻保存的新鲜PDAC组织、癌旁组织中SATB1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SATB1在13例PDAC中呈高表达,癌旁组织有5例高表达(26.5%比10.2%).SATB1的表达与PDAC分化程度(x2=4.131,P<0.05)、淋巴结转移(x2 =5.000,P<0.05)、T分期(x2=14.348,P<0.05)和TNM分期(x2=6.69,P<0.05)相关.阳性表达SATB1的PDAC患者术后中位生存时间为353 d,阴性表达SATB1者为508 d.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SATB1在PDAC患者中mRNA表达高于癌旁组织(t=2.432,P<0.05),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24,P>0.05).结论 SATB1在PDAC中表达呈上调状态,与PDAC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道镜联合应用在重症急性胰腺炎继发胰腺脓肿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06/2011-06随机使用腹腔镜、胆道镜联合及开腹手术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继发胰腺脓肿的38例患者,包括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白细胞、肝功能变化、术后并发症、死亡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结果:腹腔镜、胆道镜联合治疗组和开腹组在患者组成、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死亡率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治疗组在术中失血量(108.2 mL±18.1 mLvs 137.4 mL±25.2 mL)、术后肠道恢复时间(26.8 h±9.7 h vs 31 h±10.1 h)、术后肝功能变化(碱性磷酸酶:76.7U/L±12.6 U/L vs 83.2 U/L±13.6 U/L;谷氨酰转肽酶计数:60.3 U/L±14.1 U/L vs 67.1 U/L±13.8 U/L)、术后并发症(19.0%vs 41.2%)、住院费用(49.3千元±0.9千元vs 43.2千元±0.6千元)上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腹腔镜、胆道镜联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继发胰腺脓肿安全可靠、更加合理,有一定临床意义,但其费用较高,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稍长,需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可能切除性胰腺体尾部癌行外科手术治疗的技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11例伴有局部侵 犯的可能切除性胰腺体尾部癌患者,均以逆行切除方式施行根治性切除手术,同时辅以术后化疗并追踪随访。结 果 11例患者中10例达到R0切除,1例为R1切除。3例切除了受累的腹腔干血管(CA)及肝总动脉(CHA),其中2 例联合了全胃切除、空肠代胃术,1例因切口感染延长了住院时间外,其余病例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除2例患 者未能坚持规律化疗外,其余患者均行吉西他滨规律化疗。术后全部患者腹痛症状消失,中位生存时间28(14,36) 个月,术后1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90.9%、36.3%。结论 可能切除性胰腺体尾部癌患者手术切除率低并长期被腹痛 困扰,以逆行切除手术方式,必要时扩大手术切除范围的方法并辅助术后化疗可以一定程度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并 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内镜治疗慢性胰腺炎合并胆总管良性狭窄2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镜在治疗慢性胰腺炎合并胆总管良性狭窄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01/2009-09内镜治疗慢性胰腺炎合并胆总管良性狭窄患者22例的临床疗效. 结果:22例患者共行内镜治疗35次,平均1.59次/人,操作成功率95.5%(21/22),1例治疗失败行外科手术治疗.并发症发生率为22.7%(5/22),其中急性胰腺炎1例,术后高淀粉酶血症3例,轻度胆管炎1例.22例患者中14例治疗后腹痛消失或明显减轻,所有治疗后复查肝功能指标均有明显改善. 结论:内镜治疗慢性胰腺炎合并胆总管良性狭窄是一种安全、微创、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严重腹腔感染所致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变化特点,方法:采用八纲辨证方法连续观察外科重症监护病房46例严重腹腔感染所致MODS患者,在采取病因及对症治疗同时按不同证型进行中医辨证论治观察记录中医证型变化。结果:第1d以里实热证和虚实夹杂证为主,第3d和第7d以虚实夹杂证为主,其次为里实热证和里虚热证,里虚寒证及亡阴/亡阳证少见,未见里实寒证。结论:随病情加重里实热证逐渐减少,里虚热症有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8.
大承气颗粒对腹部手术后内毒素及细胞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 :探讨大承气颗粒对腹部手术后血中内毒素、细胞因子等的影响。 方法 :根据手术类型及大小分层随机将2 1例患者分为 2组 :对照组采用西医综合治疗并用安慰剂 ,观察组在西医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大承气颗粒。于术前 1d开始口服大承气颗粒 ,术后次日开始予大承气颗粒灌肠 (除外部分结肠切除者 )至可口服时 ,改用口服大承气颗粒。术前及术后 0、3、7、14d取患者外周静脉血测定内毒素、IL - 6、新喋呤。 结果 :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P <0 0 1) ;观察组在术前大便次数有增多趋势 (P =0 0 5 ) ,手术结束至术后第 3d、第 4~ 7d、第 8~ 14d大便次数显著增多 (P <0 0 1) ;术后首次出现肠鸣音、排气及大便所需时间均缩短 (P <0 0 5 ) ;术毕内毒素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IL - 6有降低趋势 (P =0 0 5 6 ) ;术后第 3d新喋呤亦呈降低趋势 (P =0 0 6 9)。术毕IL - 6水平与术后开始大便所需时间呈正相关 (r=0 .5 78,P <0 0 5 )。 结论 :手术前后口服和 /或灌肠使用大承气颗粒可促进中等以上腹部手术后肠功能恢复 ,降低循环内毒素水平 ,并有一定的减低术后IL - 6和新喋呤升高的作用 ,对改善术后状态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外伤性脾破裂非手术治疗的可行性、适应症及治疗效果。方法:对22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采用药物治疗、介入栓塞等非手术治疗,观察血流动力、影像学等指标。结果:全组22例中非手术治愈20例,2例行脾切除术,非手术治疗成功率91%。结论:对外伤性脾破裂在严密监控下行非手术治疗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利用小肠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观察中药对小肠黏膜细胞凋亡的干预作用及对肠屏障的影响。方法:选用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承气合剂治疗组、复方丹参合剂治疗组、活血承气合剂(承气合剂+复方丹参合剂)治疗组。对动物模型再灌注6h、24h、72h时血浆内毒素、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情况、凋亡蛋白酶活化因子-1(Apaf-1)的表达分别进行检测和观察。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对于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活血承气治疗组各观察指标降低明显(P〈0.01),效果最佳。结论:小肠缺血-再灌注早期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是造成血中内毒素明显升高、肠屏障功能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活血清下法可以通过抑制Apaf-1表达来减弱肠黏膜上皮细胞的凋亡,从而达到降低内毒素水平,保护肠屏障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