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0篇
  免费   105篇
  国内免费   19篇
耳鼻咽喉   6篇
儿科学   26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34篇
口腔科学   21篇
临床医学   157篇
内科学   61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20篇
特种医学   26篇
外科学   60篇
综合类   342篇
预防医学   397篇
药学   110篇
  5篇
中国医学   132篇
肿瘤学   34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79篇
  2012年   75篇
  2011年   123篇
  2010年   76篇
  2009年   107篇
  2008年   85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74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5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目的探讨食管癌患者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phy, TEG)与常规凝血功能参数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8年7月~2019年5月在南充市中心医院确诊的108例食管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院后同时检测TEG、常规凝血功能及血细胞计数,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相关回归分析。采用χ~2检验比较TEG与常规凝血功能参数异常率的差异。结果相关性分析显示食管癌患者的TEG参数中凝血反应时间(R)与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和血细胞凝集块形成时间(K)呈正相关,与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s)、血细胞凝块形成速率(α-Angle)、血凝块最大强度(MA)和凝血综合指数(CI)呈负相关;K与纤维蛋白原(FIB),D-D,FDPs,血小板计数(PLT),α-Angle,MA,CI呈负相关;α-Angle与FIB,D-D,FDPs,PLT,MA和CI呈正相关,与凝血酶时间(TT)呈负相关;MA与D-D,FIB,PLT和CI呈正相关;CI与FIB,D-D,FDPs和PLT呈正相关,与APTT和TT呈负相关。TEG检测与常规凝血功能检测异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EG与常规凝血功能参数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结果具有一致性,二者不能相互替代,可及时为食管癌患者的凝血状态评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李新悦  吴玉梅  任静  马丽  刘静静  张兵  郭盼  刘志东 《中草药》2019,50(13):3119-3126
目的探究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诱导的帕金森病(PD)模型小鼠以三七总皂苷干预后,脑微透析液中三七皂苷R1(R1)、人参皂苷Rg1(Rg1)和氨基酸神经递质的含量变化。方法给小鼠ip MPTP造成PD小鼠模型,经iv三七总皂苷(PNS)溶液后,采用微透析技术采集脑微透析液。将样品分为2部分,一部分采用UPLC-MS/MS对R1和Rg1进行药动学研究,另一部分采用氨基酸柱前衍生化和HPLC-FLD进行药效学研究。结果小鼠iv PNS后,脑微透析液中R1的峰浓度(Cmax)为(35.48±24.4)ng/mL,Rg1的Cmax为(75.61±41.35)ng/m L。R1和Rg1的达峰时间(tmax)均为1.75 h。R1和Rg1的药时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100.12±84.29)ng·h/m L和(218.84±144.73)ng·h/m L。且给予PNS后的PD模型小鼠体内天冬氨酸和谷氨酸浓度降低,甘氨酸、牛磺酸和γ-氨基丁酸浓度增加。结论 PNS能一定程度透过血脑屏障(BBB)进入脑内,调节PD模型小鼠体内氨基酸水平的失衡,进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鉴定一种α2-珠蛋白基因突变类型,分析携带者的表型特征。方法收集5个携带α2-珠蛋白基因IVS-Ⅱ-55(T→G)杂合突变的婴幼儿先证者的家系和3例散发成人携带者的外周血样本进行血常规和血红蛋白电泳分析,并采用跨越断裂点聚合酶链反应(Gap-PCR)方法、PCR结合反向点杂交(PCR-RDB)法以及DNA测序方法进行珠蛋白基因缺失和突变的鉴定。结果 13例α2-珠蛋白基因IVS-Ⅱ-55(T→G)杂合突变携带者中,5例婴幼儿先证者的MCV和MCH均低于正常参考区间,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轻中度贫血;成人(包括3例散发成人和5例家系中的成人携带者)中1例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中度贫血,1例复合βCD27-28杂合突变表现为MCV 65 fL、MCH 20.3 pg,1例复合SEA-HPFH表现为MCV 81.9 fL、MCH 26.5 pg,其余MCV和MCH均正常; IVS-Ⅱ-55复合βCD27-28杂合突变的HbA_2为5.8%。IVS-Ⅱ-55复合SEA-HPFH的HbA_2为3.0%,Hb F为29.0%。单纯IVS-Ⅱ-55杂合子的HbA_2均正常。所有携带者均未见异常血红蛋白条带。结论单纯IVS-Ⅱ-55(T→G)杂合子的血液学表型正常,复合β地贫时表型与单纯β地贫类似。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当前我国护理学硕士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拟为教育主管部门和护理院校优化课程设置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了国内66所护理学硕士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院校的课程设置情况。结果护理学硕士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类型以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为主;66所院校平均设有23.44门课程,护理专业类课程资源不足;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医学专业知识、护理基础理论、研究方法等。院校间学分要求有所差异,64所院校平均总学分为32.07分。结论我国护理学硕士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逐渐完善,但存在院校间学分要求差异较大,护理专业课程开设不足等问题。各院校需结合自身情况,从调整学分要求、加强护理专业课程建设、减少医学专业课程等方面优化护理学硕士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教育主管部门应帮助各院校更加科学地设置护理专业核心课程。  相似文献   
5.
6.
目的分析2011年中国12省(自治区、直辖市)膳食环境因素对7~17岁中国儿童青少年肥胖的影响。方法利用2011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的膳食环境和体格测量数据,本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连续3天24小时回顾法膳食调查、个人-家庭-社区的问卷调查及身高和体重测量等体格检查方法。选择相关资料完整的1416名7~17岁儿童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男性占50.71%;7~10岁年龄组占43.50%,11~14岁37.43%,15~17岁19.07%),结合2011年国家统计年鉴中的膳食环境数据,构建三水平(省-社区-个人)肥胖与否的二分类结局Logistic随机截距混合效应模型,分析膳食环境因素对儿童青少年肥胖的影响,确定其中危险因素的特性。结果鉴于对单独构建的"省-个体"和"社区-个体"二水平的空模型进行分层的随机效应检验时P值分别为P0.005和0.050P0.100的分析结果,本研究拟合了三水平(省-社区-个人)Logistic随机截距混合效应模型。该模型分析显示,在调整了各个水平其他指标的影响后,省国内生产总值(GDP)(OR=1.00006,P=0.001,95%CI 1.00003~1.00010)和省人均每日食用油消费量(OR=1.18317,P0.001,95%CI 1.10054~1.27200)与7~17岁肥胖呈正相关;以7~10岁年龄组为参照组,11~14岁和15~17岁两个分组与肥胖呈负相关(11~14岁组OR=0.59518,P=0.049,95%CI 0.35465~0.99885;15~17岁组OR=0.13225,P0.001,95%CI 0.04716~0.37084)。7~17岁儿童青少年肥胖二分类Logistics三水平随机截距预测模型的参数估计值为:截距(-2.23457,P0.001,95%CI-2.59581~-1.87334);省GDP系数(0.00003,P=0.007,95%CI 0.00001~0.00005);省人均食用油系数(0.10642,P0.001,95%CI 0.06365~0.14919);以7~10岁年龄组为参照组,11~14岁年龄组系数(-0.56777,P=0.007,95%CI-0.97837~-0.15717),15~17岁年龄组系数(-1.36679,P0.001,95%CI-2.02890~-0.70469)。结论除个体因素外,7~17岁儿童青少年肥胖还会受到省级水平膳食环境影响,其中省GDP和省人均每日食用油消费量影响较为显著;在个体方面,青春期前7~10岁年龄段是儿童青少年肥胖问题的高风险时期。  相似文献   
7.
目的纵向分析身体活动、静坐时间和膳食摄入水平对中国育龄女性腰围、腹型肥胖的影响。方法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于2004、2006、2009、2011、2015年的五轮调查中,选择至少参加过两轮调查的2951名15~49岁的育龄女性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收集身体活动和静坐时间数据、采用连续3天24小时回顾法收集食物消费数据。采用方差分析对连续性变量的时间差异进行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对分类变量的时间分布差异进行分析,采用线性多水平模型分析不同身体活动、静坐时间和膳食摄入水平与腰围的关系,采用Logistic多水平模型分析不同身体活动、静坐时间和膳食摄入水平与腹型肥胖的患病风险。结果将身体活动、静坐时间和膳食摄入水平分别纳入多水平模型后,与低水平休闲身体活动相比,中等水平休闲身体活动组的腰围增加了0.47 cm(P=0.025);与低水平电视时间相比,中、高水平电视时间组的腰围分别增加0.49 cm(P=0.033)和0.58 cm(P=0.013),发生腹型肥胖的相对危险度分别是1.13(P=0.049)和1.17(P=0.010);与深色蔬菜摄入不足组相比,摄入充足组的腰围减少0.82 cm(P<0.001),发生腹型肥胖的相对危险度是0.87(P=0.028);与低水平糕点摄入组相比,高水平摄入组的腰围增加1.16 cm(P<0.001),发生腹型肥胖的相对危险度是1.33(P<0.001)。将身体活动、静坐时间和膳食摄入水平同时纳入多水平模型后,电视时间和膳食摄入水平与腰围及腹型肥胖仍然存在统计学意义,且统计值相差不大。与低水平电视时间相比,中、高水平电视时间组的腰围分别增加0.54 cm (P=0.028)和0.58 cm (P=0.025),发生腹型肥胖的相对危险度为1.15(P=0.034)和1.18(P=0.011);与深色蔬菜摄入不足组相比,摄入充足组的腰围减少0.80 cm(P<0.001),发生腹型肥胖的相对危险度是0.87(P=0.027);与低水平糕点摄入组相比,高水平摄入组的腰围增加1.13 cm(P<0.001),发生腹型肥胖的相对危险度是1.32(P<0.001)。身体活动水平与腰围及腹型肥胖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电视时间、膳食因素(深色蔬菜摄入不足、糕点摄入过多)是影响中国育龄女性腹型肥胖的独立危险因素。除了加强体育活动外,预防育龄女性腹型肥胖还应该加强减少电视时间、推广适当膳食行为(增加深色蔬菜摄入、减少糕点摄入)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制备载丹参酮ⅡA纳米结构脂质载体,将含有叶酸的PEG链配体修饰于制剂表面获得叶酸修饰载丹参酮ⅡA纳米结构脂质载体(FA-TanⅡA-NLC),使其具有肿瘤靶向作用,并对制剂进行理化表征。[方法]采用乳化蒸发-低温固化法制备制剂,以粒径、电位和包封率等为指标对制剂进行初步评价,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X射线衍射法(XRD)对制剂进行进一步的表征。[结果]制备的叶酸修饰载丹参酮ⅡA纳米结构脂质载体(FA-TanⅡA-NLC)粒径为(19.14±0.43)nm,PDI为0.424±0.01,电位为(-11.67±0.25)mV,DSC以及XRD结果均表明丹参酮ⅡA以无定型形式被包载于纳米结构脂质载体中。[结论]本研究制得的FA-TanⅡA-NLC粒径分布均一,体系稳定,包封率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Meta分析对脂肪细胞因子(Adipocytokines)与绝经后骨质疏松(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发生率的相关性进行系统评价。方法检索CNKI、CBM、维普、万方、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等中英文数据库有关脂肪细胞因子(瘦素、脂联素、抵抗素)与PMOP相关性的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设定文献发表时间为各数据库建库至2020年1月30日。以NOS评分量表严格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并准确提取相关文献信息与数据,应用Revman5.3进行Meta分析和制作漏斗图。结果共纳入14篇病例对照研究,包括1094例研究对象,其中PMOP组615例,对照组479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PMOP组瘦素含量低于对照组[MD=-1.58,95%CI(-3.05,-0.11),P=0.03],PMOP组脂联素含量高于对照组[MD=3.41,95%CI(0.84,5.99),P=0.009],PMOP组抵抗素含量高于对照组[MD=0.73,95%CI(0.24,1.21),P=0.003]。结论在绝经后女性中,瘦素低含量、脂联素和抵抗素高含量的人群存在PMOP的可能性更高,而基于瘦素低含量、脂联素高含量时反映BMI水平降低,从而推测绝经后女性BMI水平可能与PMOP发生率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期间我院护理人员的心理状况,以予以针对性心理干预。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我院护理人员进行调查,并将结果与非疫情期间进行比较,并分析影响护理人员心理状况的相关因素。结果 疫情期间我院护理人员心理健康水平较非疫情期间总体偏低,躯体化、焦虑、偏执三个因子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抑郁、敌对有显著差异(P<0.05)。已婚、与配偶及子女同住、工作年限>10年护理人员及门急诊护理人员较其他组护理人员各因子得分更高。结论 应当予以已婚、与家人同住、高年资护理人员和门急诊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更多关注,并予以针对性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