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1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 了解2014—2017年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分院真菌的分布和耐药特点,为促进抗真菌药的合理应用、有效减缓真菌耐药提供参考。方法 提取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分院2014年1月—2017年12月临床真菌分离和药敏相关数据,分析真菌的分布特征及其对常用抗真菌药的耐药率和变化趋势。结果 共纳入1 048份阳性真菌样本,呼吸道标本占41.89%,60岁以上患者(61.45%)和重症医学科(25.48%)分布比例最高;共分离出1 329株真菌,白色念珠菌、念珠菌属、热带念珠菌分别占24.53%、15.80%、13.69%。各种念珠菌对两性霉素B和5-氟胞嘧啶的敏感率基本保持在90%以上;热带念珠菌对伊曲康唑耐药率最高,达10%~20%,对氟康唑和伏立康唑的耐药率亦高于两性霉素B和5-氟胞嘧啶;白色念珠菌对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的耐药率呈逐年快速上升趋势。结论 白色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感染应慎用唑类抗真菌药;两性霉素B和5-氟胞嘧啶是念珠菌感染的有效选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伴广泛性焦虑患者给予心理干预联合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对血压的控制作用。方法入选2011年8月至2014年3月期间于北京礼士路社区居住的老年高血压伴广泛性焦虑的患者28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10例,年龄61~84岁,平均(72±6)岁。在常规降压治疗基础上,进行心理干预,并加服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疗程12周。干预12周后观察血压变化、焦虑评价量表(SAS)评分等指标。结果 28例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干预后均较干预前明显下降,分别为[(136.2±9.1)mm Hg vs.(164.6±8.9)mm Hg](1 mm Hg=0.133k Pa),[(81.3±8.8)mm Hg vs.(105.7±9.4)mm Hg];SAS评分干预后较干预前下降,为[(38.22±6.64)分vs.(56.63±12.3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心理干预联合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可以改善老年高血压伴广泛性焦虑患者血压和焦虑状态。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抗菌药物给药方式(口服或静脉注射)由于药物的理化性质和宿主解剖学特点,感染部位往往达不到有效的抗菌浓度,导致了治疗的失败。雾化吸入疗法因药物直接作用于靶器官,具有起效迅速、疗效佳、全身不良反应少、不需要患者刻意配合等优势,成为治疗呼吸系统相关疾病较为理想的给药方法。目前抗菌药物吸入制剂只有妥布霉素、氨曲南和多黏菌素,正在研制的有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阿米卡星、两性霉素B、万古霉素等。国外在20世纪40年代开始对吸入抗菌药物进行研究,相对国外的研究,国内的相关报道还较少,因此,为给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带来临床新路径,对近年来国内外雾化吸入抗菌药物的药效/药动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分院质子泵抑制剂(PPIs)的使用情况,为合理使用和管理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分院2013—2015年PPIs的相关使用数据,并分析其变化趋势.结果 PPIs的用药金额及其占总用药金额的比例均逐年增长;PPIs用药金额排前3位科室分别为消化内科、急诊科和肿瘤科;门诊和住院PPIs用药金额及使用率均逐年增长;口服剂型PPIs用药金额逐年增长,但构成比逐年下降,而注射剂型PPIs用药金额及构成比均逐年增长;注射用兰索拉唑、注射用埃索美拉唑钠的DDDs、用药金额和构成比均逐年增长,而注射用泮托拉唑钠和注射用奥美拉唑钠DDDs、用药金额和构成比均逐年下降.结论 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分院绝大部分PPIs的用药金额和使用率均呈持续上升趋势,应及时把握用药现状,规范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6.
目的 建立静脉注射比伐卢定药代动力/药效学(PK/PD)模型.方法 选36名健康受试者,男女各半,随机分为3组,分别单次静脉推注注射用比伐卢定0.50,0.75,1.05 mg·kg-1,在不同时间点监测血药浓度及活性凝血时间(ACT),用WinNonlin软件建立模型.结果 比伐卢定静脉注射二房室线性代谢药代动力学模型AIC值最小,药效学用有基础效应的M-M equation模型,建立比伐卢定PK/PD统一模型,模型数理参数分别为Vc=0.12,k10=3.54,k12=0.75,k21=1.44,E0=126.87,Emax=340.03,EC50=4258.03.经验证,不同剂量组比伐卢定PK/PD曲线预测值落在实测值的95%置信区间内,与实测值吻合良好.结论 建立的比伐卢定PK/PD模型有较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分院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情况,为规范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和管理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分院2016年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的相关数据,对用药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并对用药合理性进行点评.结果 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为42.69%;其中男性高于女性,18岁以下人群使用率最高,为77.08%;脑外科手术使用率最高,达94.28%;预防用药病例数以第3代头孢菌素为主,占81.32%,以注射用头孢他啶使用人数最多,占70.23%;给药时机大于术前1 h的人数比例为61.87%;24 h内停药的患者比例为63.81%;适应症、用药品种选择、给药时机、用法用量、给药疗程及联合用药的合理率分别为73.74%、16.34%、8.56%、73.74%、63.81%和99.61%.结论 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分院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存在使用率偏高、合理率偏低的不合理问题,尤其是品种选择及给药时机的合理性较低,应进一步规范用药和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细辛脑对斑马鱼胚胎发育及运动行为的影响。方法以受精后3h(hpf)斑马鱼胚胎为实验模型,分别暴露于不同浓度(25、50、100、200和400μmol/L)细辛脑溶液中,以不加细辛脑为对照组,每隔24 h更换1次细辛脑溶液,分别在24、48、72和96 hpf等时间点用显微镜观察班马鱼胚胎发育形态,记录24 hpf胚胎自主抽动次数,48 hpf心率、畸形率和死亡率,72和96 hpf孵化率和死亡率,利用RT-qPCR检测96 hpf斑马鱼胚胎Sepn1基因表达情况,采用Noldus斑马鱼幼鱼行为视频跟踪系统评价细辛脑暴露对幼鱼运动行为的影响。结果细辛脑各实验组斑马鱼胚胎自主抽动次数随浓度增加而降低,100、200和400μmol/L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极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1);细辛脑各实验组斑马鱼48 hpf心率显著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72和96 hpf斑马鱼幼鱼出现了脊柱弯曲、心包水肿、卵黄囊水肿等畸形形态;与对照组相比,100、200和400μmol/L组96 hpf孵化率均下降,具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1);与对照组相比,400μmol/L组死亡率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着细辛脑浓度增加,96 hpf斑马鱼幼鱼运动速度和距离明显减小,200和400μmol/L组与对照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200和400μmol/L浓度组活跃度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1);96 hpf时,细辛脑各浓度组胚胎Sepn1基因表达下降,其中100μmol/L组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200和400μmol/L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更显著(P<0.01)。结论细辛脑对斑马鱼胚胎和幼鱼有致畸作用,并且影响其运动行为,建议婴幼儿慎用细辛脑。  相似文献   
9.
目的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LC-MS/MS)法测定大鼠血浆中大蒜皂苷提取物中大蒜皂苷Proto-iso-eruboside-B(PIEB)的浓度,并研究其药动学特点。方法 采用Athena C18-WP色谱柱(50 mm×2.1 mm,3 μm),流动相为乙腈-水(含0.05%甲酸)体系,梯度洗脱,流速0.3 ml/min。大鼠分别给予低、中、高剂量大蒜皂苷总提取物灌胃及静脉注射单一剂量大蒜皂苷总提取物,给药后在不同的时间点眼眶取血,采用LC-MS/MS法测定血药浓度;采用InnaPhase Kinetica2000TM软件计算相关药动学参数。结果 大蒜皂苷提取物中的PIEB成分在10~2 430 ng/ml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1);方法学考察均符合要求;大鼠静脉给药大蒜皂苷总提取物(50 mg/kg)后,PIEB即刻在体内达到最大血药浓度,其t1/2为322 min左右,平均驻留时间(MRT)为270 min;口服灌胃低、中、高浓度大蒜皂苷总提取物后,PIEB的AUC、cmax等随给药剂量的增加而增大,大蒜皂苷提取物中的PIEB成分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过程符合线性药动学特征。结论 本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重复性好,适用于测定大鼠血浆中大蒜皂苷PIEB的浓度。  相似文献   
10.
炎性肠病(IBD)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但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免疫机制异常在其发病机制中占有重要地位。既往人们认为Th1细胞和Th2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失衡是造成IBD发病的主要原因,但是近年来发现了一种新的CD4+辅助T细胞亚群Th17,使IBD的发病机制得到了更好的解释。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与Th17相关的一些细胞因子参与了炎性肠病的免疫反应。通过这些细胞因子在炎性肠病中的作用,更进一步揭示了炎性肠病的发病机制,为治疗炎性肠病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