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2篇
综合类   23篇
药学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CTLA4Ig基因转染猪皮治疗中小面积浅Ⅱ度烧伤创面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自2005年5月~2007年5月我院收治的浅Ⅱ度烧伤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基因转染猪皮治疗组:伤后创面简单清创,去除水疱,用复温后的基因转染猪皮覆盖创面。对照组:创面简单清创,除颜面、会阴部位创面外,均予包扎治疗,保留水疱皮,其后常规换药治疗。结果基因转染猪皮治疗组创面愈合时间5~10d,对照组为8~14d。基因转染猪皮治疗组疼痛明显减轻,未观察到寒战、高热等全身不良反应及局部排斥反应。两组均未出现瘢痕,但对照组部分病例出现色素改变。结论应用基因转染猪皮治疗中小面积浅Ⅱ度烧伤创面能明显缩短创面愈合时间,能明显减轻创面疼痛,减少换药次数,预防色素改变及瘢痕形成。  相似文献   
2.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MPS)主要由骨髓中单核细胞前体、外周血中的单核细胞、组织中的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DC)组成。其中,巨噬细胞和DC分布在机体的多个组织器官,发挥免疫监控和抵御病原体入侵的作用。然而,不同部位的这些细胞在组织形态和功能上存在一定差异,即使是同一器官中的巨噬细胞也不尽相同。皮肤中的单核-巨噬细胞主要包括表皮中的朗格汉斯细胞以及真皮中的巨噬细胞和真皮树突状细胞(dDC),它们共同参与调控创面愈合过程中的炎症反应、肉芽组织生成和组织重塑,达到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Peng X  You ZY  Huang XK  Zhang CQ  He GZ  Quan ZF  Xie WG 《中华外科杂志》2005,43(17):1123-1126
目的观察服用谷氨酰胺(GLN)颗粒对创伤、烧伤及大手术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法,将受试患者分为谷氨酰胺组(GLN组)和安慰剂对照组(P组),每组60例,两组患者采用等氮、等热量的营养支持。GLN组口服或管饲GLN 0.5 g.kg-1.d-1,对照组使用同等剂量的安慰剂(甘氨酸),疗程为7 d。比较两组患者血浆GLN浓度和各项免疫指标的变化,并观察患者肝肾功能的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伤后患者血浆GLN浓度、多形核粒细胞(PMN)吞噬能力、淋巴细胞亚型比值(CD4/CD8)、白细胞介素2(IL-2)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值,而免疫球蛋白和补体C3、C4含量变化不明显。与P组相比,GLN组患者用药7 d后血浆GLN浓度明显增高[(593±185)μmol/L和(407±190)μmol/L],增幅达45.7%(P<0.01),GLN组免疫球蛋白A(IgA)含量、IL-2水平、CD4/CD8及PMN吞噬率明显高于P组(P<0.05~0.01),而免疫球蛋白G、M(IgG、IgM)及补体C3、C4含量、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少数患者出现轻微不良反应,如恶心、腹泻和便秘等,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服用GLN颗粒能显著提高血浆GLN浓度,明显减轻伤后免疫抑制,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临床应用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病率高、致死率高、易漏诊误诊, 已成为全球医务人员面临的严峻医疗问题。严重烧伤患者由于存在血液高凝状态、中心静脉置管、反复接受外科手术、长时间卧床等因素, 是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高风险人群。识别烧伤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风险因素并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措施, 是降低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病率的关键, 然而国内外还没有针对烧伤患者的静脉血栓风险评估工具和预防指南, 各国学者仍在积极探索烧伤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情况、影响因素和预防。该文就近年来烧伤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现状、相关风险因素、风险评估和预防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对该领域现存的问题和未来研究方向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不同细胞刺激剂对小鼠调节性T细胞功能活化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研究体外实验中不同细胞刺激剂对小鼠调节性T细胞(Treg)表面T淋巴细胞毒性相关抗原-4(CTLA-4)及叉头翼状螺旋转录因子(Foxp3)表达的影响,并对不同细胞刺激剂在Treg抑制活性发挥中的作用进行比较。方法免疫磁珠法分离健康清洁级BALB/c小鼠脾脏CD4 CD25 Treg。采用植物凝集素(PHA,20 mg/L)、刀豆蛋白A(ConA,5 g/L)及固相包被抗CD3(1 mg/L)刺激Treg,观察刺激后24、48和72 h CTLA-4及Foxp3表达的时间-效应关系。结果PHA刺激对小鼠Treg细胞表面CTLA-4及Foxp3表达均无显著影响(P均>0.05);而ConA表现出一过性的Treg活化作用,24 h CTLA-4表达明显上调(P<0.01),但随刺激时间延长作用减弱,48 h和72 h后其表达已接近未刺激前的范围,同时ConA未能明显诱导Foxp3表达(P>0.05);抗CD3可有效刺激Treg活化,在24、48和72 h CTLA-4及Foxp3表达均明显上调(P<0.05或P<0.01),其中以作用24 h和48 h表达上调尤为显著(P均<0.01)。结论抗CD3在体外实验中能明显刺激Treg活化并诱导其抑制性相关分子CTLA-4及Foxp3的表达,为进一步探讨CD4 CD25 Treg的免疫调节效应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烧伤重症监护病房(BICU)护士实施肠内营养护理的知信行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多中心横断面调查研究方法。2022年5月8日, 选择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青海大学附属医院、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南通大学附属医院、贵阳钢厂职工医院、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烧伤科的107名符合入选标准的BICU护士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自制严重烧伤患者肠内营养护理知信行调查问卷调查护士的性别、年龄、工作年限、职称、职务、最高学历、是否接受肠内营养知识系统培训, 以及肠内营养知识、态度、行为维度的各因子得分及总得分。将护士按照一般资料分类, 统计其肠内营养知识、态度、行为的总得分。对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Mann-WhitneyU 检验、Kruskal-WallisH 检验。根据单因素分析结果, 再结合临床经验和意义, 进行广义线性模型分析, 筛选BICU护士肠内营养知识、态度、行为总得分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接受本次调查的护士共107名, 收回有效问卷107份, 有效回收率为100%。BICU护士肠内营养知信行问卷...  相似文献   
7.
感染是烧伤最常见的并发症, 是引起烧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 如何有效防治感染的发生发展是烧伤治疗的重要任务。临床上对感染尤其是烧伤感染的定义、诊断及救治仍存在较多的争议。该文作者就此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与看法, 希望能加深读者对烧伤感染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创面愈合是一个被精准调控的复杂过程, 包含了炎症、抗炎、再生等多个阶段。由于巨噬细胞具有明显的可塑性, 可以在具有差异化的创面愈合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巨噬细胞若未能适时表达特定功能, 将会影响组织的愈合功能并导致组织病理性愈合。因此, 了解巨噬细胞在创面愈合的不同阶段发挥的不同功能并进行针对性调控, 对促进创伤组织的愈合再生有重要意义。该文根据创面愈合的基本过程, 阐述了创面内不同类型巨噬细胞发挥的不同功能及其基本机制, 并强调了未来可能应用于临床治疗的巨噬细胞调控策略。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小鼠全层皮肤创伤愈合过程中创面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troma-cell derived factor-1,SDF-1)及其受体CXCR4的基因表达情况。方法:建立小鼠背部皮肤正中近颈侧1.5cm×1.5cm的正方形皮肤全层缺损模型,分别于伤后1、2、3、4、5、7、10和14d获取创缘组织,应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损伤后各时间点创面SDF-1及CXCR4的mRNA表达,并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伤后1~3d创面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4d时有肉芽组织形成,5d可见上皮细胞覆盖创面,7d时创面周围明显上皮化,14d创面基本完全愈合。SDF-1及CXCR4在创面愈合过程均呈双峰表达,SDF-1基因表达于伤后1d明显增高(P〈0.01),随后下降,于伤后3d达最低,随后再次升高,于伤后5d达峰值(P〈0.01),然后下降,14d时接近伤前值。CXCR4基因表达于伤后1d升高,然后继续升高,至伤后5d达峰值,随后下降,于伤后10d表达最少(P〈0.01),伤后14d表达再次增加(P〈0.01)。结论:SDF-1/CXCR4轴参与了创伤愈合的炎症反应期和增殖期的愈合过程,在皮肤组织创伤愈合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嗅球成鞘细胞(olfactory ensheathing cells,OECs)在损伤脊髓内的迁移分布与脊髓功能恢复的关系.方法 用NYU-impactorⅡ装置以10 g·25 mm损伤大鼠T10脊髓,1周后将急性分离、纯化、鉴定的绿色荧光蛋白(GFP)-大鼠OECs植入脊髓损伤部位及其首尾两侧,OECs的移植量为90 000/μl.在移植后13周时间内,镜下定性观察OECs在冰冻切片上的迁移分布特征,然后对其分布面积和长度进行半定量观察.脊髓运动功能用BBB评分法测定.结果 移植后早期OECs主要聚集在移植部位,并逐渐向周围迁移扩散,但主要沿脊髓纵轴向首尾方向扩展,脊髓空腔内也可见移植的OECs.OECs的分布面积和长度分别由术后1周时的1.33 mm2和4.23 mm逐步扩大到13周时的3.30 mm2和7.68 mm.与此同时,大鼠损伤脊髓的运动功能也得到逐步恢复.结论 OECs植入挫伤脊髓后可以迁移游走,且与大鼠脊髓运动功能恢复有一定关系.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migr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OECs in injured spinal cord and discuss their relation with the recovery of spinal cord function. Methods The rats were contused by a force of 10 g · 25 mm with NYU-impactor at T10 level. The OECs acutely isolated from green fluorescence protein (GFP) rats were purified, identified and then transplanted into the injured site and the rostral and caudal parts of the spinal cord one week after injury, with total volume of the transplanted OECs for 90 000/μl. Within 13 weeks after transplantation, the migr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OECs were qualitatively observed on the cryo-sections under fluorescence light microscope. The area and the length of OECs distribution were semi-quantitatively determined. The locomotor function of the spinal cord was appraised by BBB score. Results OECs were located collectively in the transplanted site at early stage after transplantation and then spread gradually mainly along the long axis of the cord. OECs could be found in the cavity of the contused spinal cord. The area and the length of OECs distribution were increased from 1.33 mm2 and 4.23 mm respectively at one week to 3.30 mm2 and 7.68 mm respectively at 13 weeks after transplantation. In the meantime, the locomotor function was gradually improved. Conclusion OECs can migrate within the contused spinal cord, as may contribute to the recovery of locomotor fun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