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8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2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 125I粒子近距离治疗外放疗后复发唾液腺癌的临床应用与疗效。方法:收集2004年7月至 2016年7月收治的43例接受外放疗或手术联合外放疗后头颈部唾液腺癌复发患者,按照头颈部癌常规分割放射治疗方案(每天1次,每次1.8~2.0 Gy,每周照射5 d)计算本组患者既往累积放射治疗剂量:7例患者50 Gy以下,26例患者50~60 Gy,4例患者60~70 Gy,6例患者80 Gy以上(80~120 Gy)。患者末次外放疗至局部复发时间间隔为4~204个月,中位时间间隔为48个月。43例患者中,25例单纯行125I粒子近距离治疗,18例行手术切除后125I粒子近距离治疗,近距离治疗的处方剂量为100~140 Gy。术后随访观察,统计局部控制率、生存率及无病生存率,评价毒副反应。结果:中位随访时间27个月(2.5~149.0个月),其中,腺样囊性癌患者中位随访时间31个月(2.5~112.0个月),黏液表皮样癌患者中位随访时间18个月(5~149个月)。1、3和5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66.5%、48.8%和42.7%,生存率分别为88.0%、56.7%和45.8%,无病生存率分别为58.3%、45.4%和38.1%。单纯粒子近距离治疗组与手术切除后粒子近距离治疗组在局部控制率、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急性放疗反应Ⅰ/Ⅱ级2例,Ⅲ级及以上3例;晚期放疗反应Ⅰ/Ⅱ级8例,Ⅲ级及以上3例;Ⅲ级及以上放疗反应发生率为7%。结论:125I粒子近距离治疗为治疗外放疗后复发唾液腺癌提供了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法,在毒副反应发生率较低的前提下提高了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针对在血液透析过程中使用低分子肝素造成自身血小板低下的乙型肝炎患者展开临床研究,了解这类疾病的护理方式。旨在减轻患者痛苦程度,提升护理干预有效性。方法本院在2010年7月~2013年7月这3年时间内收治的血液透析合并乙型肝炎患者共60例,其中3例患者出现肝素致血小板低下现象,发生率5%,比报道中普通透析患者发生率高。对治疗期间由于使用低分子肝素造成血小板低下的3例患者进行护理干预,了解护理对缓解患者不适症状的效果。结果3例患者牙龈出血情况完全消失,血小板测试上恢复正常范围,牙龈出血、皮肤上的瘀斑以及出血点一并消失。结论有效的护理方法不仅能够帮助患者减轻疾病带来的痛苦,还能够预防出现感染,帮助血小板达到正常水平,适合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31岁。因左颌后区肿物术后20 d于2012年1月10日入我院。患者于2011年11月20日无意中发现左颌后区肿物,约3 cm ×3 cm,形状不规则,边界不清,质硬,无触痛,无面麻,2011年12月9日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查腮腺区增强CT(见图1A和图1B)示,左侧腮腺深叶区域、颈鞘外侧、乳突尖下方可见等密度软组织实性占位,病变边缘不清,与腮腺深叶之间无明显分界,腮腺增强扫描见病变区域不规则强化,腮腺深叶边缘不规则不清晰凹陷,病变下方可见4枚肿大淋巴结。未见骨质破坏征象。于2011年12月20日在全麻下行“左颌后区肿物切除术+面神经解剖术”,术中打开腮腺背膜见肿物位于腮腺后部,胸锁乳突肌前缘,质硬,与胸锁乳突肌粘连,向上至乳突下方,与乳突粘连,内面与副神经、颈内静脉紧邻,向下与二腹肌后腹粘连,见颈部一肿大淋巴结,约0畅5 cm ×0.3cm 大小。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个体化模板辅助技术在颅底区恶性肿瘤永久性组织间近距离治疗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2010年8月至2012年6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接受125I粒子永久性植入治疗的颅底区复发性恶性肿瘤患者20例。植入前行头颈部CT扫描获得Dicom数据,导入组织间近距离治疗计划系统进行预计划和模拟针道设计,然后将含有模拟针道信息的图像文件导入Mimics软件和Geomagic软件进行个体化模板数字建模,最后利用医用光敏树脂经快速成型技术制作个体化模板。粒子植入过程中,应用个体化模板控制针的插植和粒子的植入,并CT扫描验证插植针空间位置分布。粒子植入后CT扫描进行粒子空间分布和实际剂量验证。粒子植入过程中和植入后72 h内观察并记录并发症。结果 20例颅底区复发恶性肿瘤患者应用个体化模板技术,均顺利完成了125I粒子植入。个体化模板同时具有预计划插植针道信息和患者面部特征信息,插植针定位和定向准确。125I粒子平均植入70颗(20~172颗),空间分布均匀,无移位和脱落。粒子平均活度0.7 mCi/颗(0.6~0.8 mCi/颗, 1 Ci=3.7×1010 Bq),平均D90=181.6 Gy(127.4~279.6 Gy),平均V100为98.2%(94.6%~100%),平均V150为43.2%(24.3%~52.2%),危及器官的平均受照剂量为31.6 Gy(24.6~47.3 Gy)。未观察到严重并发症。结论 应用个体化模板辅助颅底区永久性组织间近距离治疗,方法安全可行,具有插植针定位、定向准确的特点,可明显提高治疗的精确性,避免插植操作的盲目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其查日嘎那-11(甘草,沙棘,玉竹,北沙参,甘松和香附等组成)中的甘草苷的含量。方法采用HPLC测定制剂中甘草苷含量。结果HPLC测定甘草苷在0.1953-0.5207ug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3)。平均回收率为98.82%,RSD=0.23%。结论方法简便可行,重现性好,结果准确。可有效地控制其查日嘎那-11的含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香砂养胃蜜丸含量测定新的提取方法。方法:通过HPLC测定香砂养胃蜜丸中和厚朴酚及厚朴酚的含量。结果:厚朴酚、和厚朴酚在0.0092~0.046mg.m^-1线性关系良好,厚朴酚r=0.9998,和厚朴酚r=0.9993。平均回收率为99.2%、98.3%。结论:通过试验结果我们发现,使用于该品种的HPLC新的方法,相对于旧的局颁标准,不仅测定结果准确,精密度高,而且还测定了局颁标准中未要求的和厚朴酚含量,完善了药典对总活性成分含量的规定。且此方法简便易行,结果可靠,为我们以后申请该品种新的国家标准打下了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并评价儿少期头颈部交界性肿瘤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方案的靶区与剂量设计。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就诊经单纯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近距离治疗或联合手术治疗的儿少期交界性肿瘤患者11例, 以大体肿瘤靶区外扩0.5~1.0 cm为计划靶区, 处方剂量80~120 Gy, 活度为18.5 MBq, 全麻下按治疗计划将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靶区。术后进行随访, 记录疗效及不良反应。评析粒子植入前、后剂量学参数以及局部控制率、客观缓解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11例儿少期患者粒子植入前、后剂量学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3~131个月, 中位时间48个月。局部控制率100%, 完全缓解率71.4%, 客观缓解率100%, 急性不良反应率81.8%。结论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儿少期头颈部交界瘤, 在合理的靶区及剂量设计下, 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且不良反应较低, 是一种可行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8.
翻白叶树根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石妍  李帅  李红玉  崔保松  袁怡 《中国中药杂志》2008,33(16):1994-1996
目的:研究梧桐科翅子树属植物翻白叶树Pterospermum heterophyllum根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和葡聚糖凝胶等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NMR,MS等波谱数据和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的化学结构。结果:从翻白叶树根95%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部分分离和鉴定了9个化合物,分别为:蒲公英萜醇(1),白桦脂醇(2),白桦脂酸(3),苏门树脂酸(4),2-甲氧基-5-羟基1,4-萘醌(5),5,7-二羟基-6,8-二甲基色原酮(6),α-棕榈精(7),棕榈酸(8),β-谷甾醇(9)。结论:化合物2~7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9.
我所自1999年以来,对抽验的近10个批次的双黄连口服液,按照《中国药典》(九五版九七增补本)进行检验.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人角膜上皮细胞(corneal limbal epithelial cells,CLEC)的生物学特性,探讨CLEC在普通培养皿和聚乙二醇水凝胶膜(poly(ethylene glycol)-based hydrogel films,PHF)上的增殖率差异。设计 实验研究。研究对象 人角膜上皮细胞。方法 采用组织块培养法体外扩增CLEC,待细胞生长至指数生长期,分别种植于普通培养皿和PHF上,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培养细胞的生长特点,利用免疫荧光对其鉴定,利用CCK-8比色法观察两组细胞相对增殖率(relative growth rate, RGR)的差异。主要指标 光镜下CLEC的生长,AE1染色,CCK-8比色法的吸光度(optical density,OD)值。结果 光镜下可见CLEC在普通培养皿和PHF上均能移行扩增、融合成片,在PHF上的生长速度与普通培养皿组相近。两组细胞AE1荧光染色均呈阳性,PHF组阳性率(73.26%±8.84%)与普通培养皿组(70.84%±3.51%)基本相同。PHF组在12 h(0.89±0.06)、24 h(1.13±0.10)、48 h(1.24±0.03)的OD值与普通培养皿组(0.89±0.03、1.08±0.04、1.28±0.0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9,0.36,0.76)。PHF组细胞在12 h(99.12%±4.81%)、24 h(103.74%±5.55%)、48 h (97.83%±13.37%)的RGR均大于75%,各时间点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0.90)。结论  PHF可以作为体外扩增角膜上皮细胞的良好载体。(眼科, 2016, 25: 405-40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