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1篇
预防医学   2篇
眼科学   2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上睑提肌缩短术对于不同年龄、不同肌力的重症上睑下垂的远期治疗效果。方法观察2008年1月至2009年8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重症上睑下垂32例(40眼)术后1年的效果,所有患者均采用上睑提肌缩短术治疗,手术效果分为良好、尚好、差及过矫4级。所有患者按年龄分为两组(0—5岁组及6—25岁组),并且按上睑提肌肌力又分为两组(〈2mm,32mm)。结果不同年龄组之间比较:达I级疗效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肌力组之间进行比较:达I级疗效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只要不影响视功能,可等待至6岁以后采用上睑提肌缩短术治疗,对肌力≥2mm者的疗效优于肌力〈2mm者。上睑提肌缩短术治疗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对正常人与弱视患者视网膜电图明视负波(PhNR)对比分析,探讨PhNR在弱视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正常人30名60只眼(年龄5~35岁),弱视48例60只眼(5~35岁),选择蓝色背景光(亮度为25 cd/m2),刺激光为红色光(亮度2 cds/m2)下进行明视负波检查,再根据视觉发育敏感期分为<12岁和≥12岁两个年龄组,记录各种检查结果并分析.结果 (1)弱视组PhNR反应振幅均值均较正常组降低,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弱视组PhNR潜伏期和正常组相 似,其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3)正常人≥12岁年龄组PhNR反应振幅均值较<12岁年龄组降低,潜伏期延迟,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1)弱视患者PhNR反应振幅降低,与正常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提示PhNR可以作为弱视患者的一个视功能评价指标,弱视患者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功能存在一定程度的抑制.(2)≥12岁PhNR的反应振幅较<12岁降低,潜伏期延迟,提示PhNR反应与年龄有关联.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检测高度近视性弱视者弱视眼黄斑区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厚度,探讨该类弱视的程度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厚度的关系。方法:选取先天性高度近视(10g/L阿托品眼膏散瞳后>-4.00DS)并伴有弱视患者12例20眼。年龄3.5~15岁。采用傅立叶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fourier-domain optica lcoherence tomography,FD-OCT)测量弱视眼的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厚度以及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并比较神经节细胞层厚度占视网膜层厚度的比例与患者弱视及近视程度的相关性。结果:我们发现高度近视患者近视程度与最佳矫正视力无明显相关性,近视程度高的患者其神经节细胞层相对厚度有变薄现象。结论:先天性近视性弱视的患者黄斑中心区神经节细胞层厚度占视网膜厚度的比例有下降。  相似文献   
4.
观察氮卓斯汀滴眼液治疗儿童变态反应性结膜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变态反应性结膜炎患儿3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单用玻璃酸钠滴眼液,试验组联合应用玻璃酸钠滴眼液与05g/L盐酸氮卓斯汀滴眼液,治疗前后观察眨眼、眼痒症状、结膜水肿、结膜充血及上、下睑结膜乳头和滤泡、角膜缘腺样增生等体征,评价治疗有效率。 结果:对照组症状、体征评分治疗前后分别为4.60±0.87,472±1.53与2.53±1.45,2.40±1.20;试验组症状、体征评分治疗前后分别为4.72±0.77,5.29±1.46与1.47±1.48,1.59±1.1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试验组治疗后有效率分别为33%和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盐酸氮卓斯汀滴眼液是一种有效而安全的治疗儿童变态反应性结膜炎的药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眼球后退综合征Ⅲ型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眼球后退综合征Ⅲ型8例,观察项目包括眼位、眼球运动、代偿头位、斜视度等临床表现及治疗方式.结果 眼球后退综合征Ⅲ型外斜视7例,内斜视1例,行患眼外、内直肌减弱术可改善代偿头位、眼球后退及睑裂变小.术后斜视度≤10Δ.结论 眼球后退综合征Ⅲ型临床表现特殊易被误诊或漏诊,全面掌握眼球后退综合征Ⅲ型的临床特点,有助于对本病的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三棱镜、视野弧检查法在斜视手术设计中的应用。方法:共同性内、外斜视患者145例,年龄2~50岁,术前均用三棱镜、视野弧法检查斜视度,根据检查结果及眼轴长度设计手术量,评估斜视术后眼位正位率。结果:在共同性内、外斜视轻度、重度组中,远、近距离三棱镜与视野弧法所测的斜视度,经统计检验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而在中度斜视组,两种方法所查斜视度经检验差异无显著性(P>0.05);共同性内、外斜视组眼轴长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斜视术后共同性内、外斜视组功能治愈率分别为70.83%,67.01%;临床治愈率分别为20.84%,24.74%;无效分别为8.33%,8.25%。结论:三棱镜、视野弧两种检查法在斜视度检查中应相互补充,同时参考眼轴长度,有利于提高斜视术后眼位正位率降低二次手术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调节训练法治疗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患者视疲劳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行LASIK术后3个月仍有视疲劳症状的患者28例,年龄34~45岁(平均38.32岁),进行调节灵敏度训练(即±1.0 D、±2.0 D反转透镜),每日2次,每次15 min.15 d为一疗程,一般为2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视疲劳评分及调节灵敏度.结果 LASIK术后患者视疲劳评分治疗前为10.04±0.22,治疗后为4.00±0.15,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节灵敏度治疗前为( 5.27±1.22) cpm,治疗后为(8.98±1.69) cpm,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调节灵敏度是一种简单、有效的调节与双眼视觉训练方法,能改善LASIK术后患者视疲劳症状.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B超对眼球穿孔伤中出现的各种强回声信号的诊断价值。 方法:对临床确诊为眼球穿孔伤患者,进行B超检查,观察晶状体、玻璃体腔及球壁、球后的影像学表现。 结果:眼球穿孔伤经B超检查球内出现强回声的患者176例176眼中,玻璃体积血146例,晶状体脱位4例,球内异物(包含球壁异物)105例,玻璃体腔内气泡1例,视网膜脱离34例,脉络膜脱离23例,后巩膜破裂9例。每例患者都同时合并以上两种或两种以上体征,每例患者的 B超均表现有强回声信号。对以上病例出现的各种强回声信号总结如下:(1)浓稠的玻璃体积血;(2)球内异物;(3)脱位的晶状体;(4)玻璃体腔内气泡。 结论:眼球穿孔伤由于前房出血,白内障、玻璃体积血或因眼睑肿胀,患者不合作,使眼后段检查很难进行,B超给眼科医生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B 超对视网膜脱离、球内异物、后巩膜裂伤、出血性脉络膜脱离等都十分敏感,并有特异性的影像。复杂的眼球穿孔伤球内常会出现一些易混淆的强回声信号,B超检查可以对这些声像进行鉴别,这是其他检查方法难以替代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双眼视知觉网络训练中,影响最佳矫正视力(BCVA)值提升的相关因素以及各种训练内容的功效。 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2月于深圳市眼科医院斜视与小儿眼科门诊就诊的双眼弱视患者29例(58只眼)。其中,男性18例(36只眼),女性11例(22只眼);年龄3~15岁,平均年龄(6.1±2.6)岁。将所有患者按照屈光状态和弱视类型进行分组。全部患者均采用SJ-RS-WL2015型多媒体视觉功能训练治疗系统的网络平台进行训练3个月,检查并记录训练前和训练后,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患眼屈光状态和患者的弱视类型。采用均数±标准差或中位数(四分位间距)描述患者的年龄、训练次数、BCVA值和等效球镜(SE)。采用配对t检验或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比较训练前后患者BCVA值和SE的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性系数法,分析训练前后患者BCVA的提高值分别与训练前BCVA值和SE的相关性。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比较训练前后不同弱视类型组患者的BCVA值与SE。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寻找影响患者BCVA值的相关因素。 结果所有患者中,屈光不正性弱视患者有13例(26只眼),占44.8%;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有11例(22只眼),占37.9%;斜视性弱视患者有4例(8只眼),占13.8%;形觉剥夺性弱视患者有1例(2只眼),占3.5%。训练后3个月,患者右眼和左眼的平均BCVA提高值分别为(0.14±0.13)和(0.18±0.15),经Spearman相关分析,右眼和左眼BCVA的提高值与训练前BCVA值均呈负相关,其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r=-0.753,-0.439;P<0.05)。患者右眼和左眼SE的提高值分别为(-0.15±0.78)D和(-0.25±0.79)D,经Spearman相关分析,右眼和左眼SE的提高值与训练前患眼SE不存在线性关系,其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r=-0.339,-0.270;P>0.05)。训练后3个月,SE≤3.00 D组、3.00 D≤SE≤6.00 D组和SE>6.00 D组患者右眼BCVA的提高值分别为0.00(0.10)、0.20(0.10)和0.20(0.10);左眼BCVA的提高值分别为0.00(0.20)、0.30(0.15)和0.10(0.20)。三组患者右眼SE的提高值分别为0.00(0.00)D、0.00(1.19)D和-1.12(0.75)D;左眼SE的提高值分别为(-0.01±0.52)D、(-0.24±0.84)D和(-0.72±0.96)D。屈光不正性弱视组和屈光参差性弱视组患者,右眼和左眼SE提高值的比较,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412,1.968;P>0.05)。精细刺激、视觉技巧、Gabor训练、对比敏感度和信息提取等不同训练内容对患者右眼BCVA提高值影响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92,1.614,0.028,0.340,-1.016;P>0.05);对患者左眼BCVA提高值影响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07,0.572,0.484,1.889,0.530;P>0.05)。训练后3个月,患者立体视的平均值为(-146.90±290.26)″。 结论短期双眼视知觉网络训练有助于弱视患者BCVA值的提升。患者的初始BCVA值越低,训练后BCVA的提高值越大。不同屈光状态与不同弱视类型组患者BCVA的提高值相当。然而,不同的训练内容对患者BCVA值的提升效果仍无法确认。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局限型韦格纳肉芽肿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误诊原因。方法:结合文献,对局限型韦格纳肉芽肿的病理特征、在眼部的临床发病特点及误诊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65篇韦格纳肉芽肿论文中74例累及眼部,其6.8%仅为眼局部表现。结论:局限型韦格纳肉芽肿易被误诊为局部炎症。全面掌握韦格纳肉芽肿的临床病理知识,有助于本病的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