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30篇 |
完全免费 | 121篇 |
专业分类
预防医学 | 851篇 |
出版年
2022年 | 31篇 |
2021年 | 37篇 |
2020年 | 23篇 |
2019年 | 14篇 |
2018年 | 10篇 |
2017年 | 19篇 |
2016年 | 15篇 |
2015年 | 25篇 |
2014年 | 86篇 |
2013年 | 87篇 |
2012年 | 119篇 |
2011年 | 142篇 |
2010年 | 85篇 |
2009年 | 52篇 |
2008年 | 28篇 |
2007年 | 32篇 |
2006年 | 11篇 |
2005年 | 10篇 |
2004年 | 6篇 |
2003年 | 8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4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SARS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和预防控制措施研究 总被引:32,自引:13,他引:19
目的 探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和预防控制措施。方法选择某综合性医院3~4月份收治和医院感染的SARS病例,进行个案调查和发病所在科室的流行病学侦查。结果 (1)流行病学特点:时间分布在3月中旬和下旬有两个发病高峰,地理分布:发病病例主要集中住院大楼西单元的5个楼层的4、5号病房,人群分布:住院患者多年龄较大且合并较严重的基础病,而受染的医护人员以工作在一线的中青年为主;(2)输人性病例是导致医院感染的第一代传染源,医院内继发传染的住院者和医护人员是进一步扩散蔓延的第2批传染源;(3)研究发现近距离空气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为本次SARS医院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同时还提示:存在气溶胶经病房排风系统垂直长距离传播的可能性;(4)控制隔离传染源、加强病区通风换气和定时消毒、关闭空调新风系统、医护人员加强防护等各项措施采取后,医院感染得到有效控制。结论 医院感染是SARS流行初期的主要形式,该院医护人员的受染方式前期以医院内传染为主,后期以门急诊窗口岗位受染较为突出,通过采取针对性预防控制措施,SARS医院感染是可控可防的。 相似文献
2.
山西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目的:描述山西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的流行特征,分析形成这些特征的因素。方法:收集2003年3月初至5月20日山西省SARS疫情报告系统报至山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部SARS临床诊断病例及部分流行病学个案调查报告,描述SARS在山西省的时间、地区、人群分布特征,采用EPIinfo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山西省自2003年3月7日诊断首例输入性SARS病例后,至5月20日累计临床诊断SARS病例445例,罹患率1.34/10万,死亡20例,病死率4.49%。发病人数从3月28日起增高形成第一个高峰,至4月18日继续升高,形成第二个高峰,以后逐渐下降,至5月19日首次出现临床诊断病例零报告。目前疫情呈低水平流行势态。SARS病例主要集中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市区,占83.82%,农村地区呈散发状态。职业构成以学生、医务人员居多。年龄分布以20—59岁为高发人群,病死率随年龄的增高而上升,男女发病之比为1:0.87。结论:山西省SARS流行呈输入、上升、高峰并逐步下降的趋势,早期发现和有效控制传染源是控制疫情蔓延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湖北省低疟区流行病学特点与疟疾监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以中华按蚊为唯一媒介的低疟区疟疾发病率已降到很低水平 ,疟疾流行病学特征也发生了相应变化 ,显示出输入病例增多 ,疫点高度分散的发病新特点。 95.38%的病例系在临床诊断为疟疾和疑似疟疾的二热病人血检中查到。因此在低疟区继续沿用现行的疟疾监测方法 ,即对所有发热病人血检已不合时宜 ,应将重点放在血检二热病人上 ,以提高血检效率 ,采用这种简化的疟疾监测措施 ,可以巩固疟防成果 ,节省大量的人力和经费。 相似文献
4.
宁波市2000~2005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了解宁波市2000~2005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为制订消除麻疹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和麻疹监测系统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宁波市2000~2005年共报告麻疹2933例,年平均发病率为8.50/10万,城区发病率高于县(市)。流动人口发病987例,占33.65%。≥20岁成人、8月龄~7岁儿童、<8月龄婴儿,分别占39.44%、30.11%、14.12%。对1705例麻疹的免疫史分析,有麻疹减毒活疫苗(MV)免疫史、无免疫史、免疫史不详的分别占16.7%、48.6%、34.7%。结论本地人口发病增多,流动人口MV接种率低,提高MV接种率和加强麻疹监测,才能消除麻疹。 相似文献
5.
379例发热出疹性疾病血清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为了解四川省发热出疹性疾病(RFIs)的血清流行病学特征,以便更好地开展麻疹监测,1997~2000年5月,在该省20个县采集了暴发和散发病例的急性期血清标本,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捕捉法检测麻疹和风疹IgM抗体。结果379例中确诊为麻疹的192例(50.66%),风疹80例(21.11%),其它RFIs107例(28.23%)。379份血清标本中,麻疹IgM抗体阳性144份,阳性率37.99%;风疹IgM抗体阳性40例(10.55%)。RFIs发病高峰季节为春季,发病以<15岁儿童为主,暴发病例以麻疹为主。血清学诊断是科学鉴别RFIs的重要手段。加强麻疹疫苗的有效接种和强化免疫,是加速控制麻疹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6.
安徽省风疹流行病学特征及控制对策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控制风疹发病 ,对安徽省风疹流行病学特征和拟采取的控制对策进行了分析。 2 0 0 0年和 2 0 0 1年是安徽省风疹流行年 ,流行周期可能为 3~ 6年。每年 3~ 6月是流行季节 ,主要在中小学校发生爆发 ,5~ 14岁儿童病例占80 %左右。在风疹流行年 ,农村报告的病例与城市相近。开展风疹疫苗应急接种是控制风疹流行最有效的措施。安徽省应采取以下策略和措施控制风疹 :①将风疹疫苗接种纳入计划免疫管理 ;②加强风疹的监测 ,规范疫情报告 ;③及时调查处理风疹爆发 ,防止疫情扩散 相似文献
7.
江苏省2004~2007年流行性感冒监测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 了解江苏省流感的流行病学特征,评价流感监测工作方法并为流感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04年1月~2007年5月江苏省监测哨点医院的流感样病例(Influenza Like Illness,ILI)监测资料、病原学监测资料以及全省暴发疫情调查处置信息进行分析.结果 2004~2007年流感监测显示,江苏省可能存在冬春季、夏季2个流感流行高峰.ILI的年龄构成特征以低年龄组为主.流感毒株类型构成改变多在9月前后.流感暴发疫情主要发生在中小学校.结论 流感监测工作应重点关注新型流感毒株的出现,同时加强学校暴发监测.目前流感监测存在不足,ILI监测指标流感流行效果有待评价;敏感的新型综合性监测方法与手段有待探索. 相似文献
8.
浙江省麻疹流行特征研究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目的分析浙江省2004—2008年麻疹疫情,以期发现近年麻疹流行特征变化规律。方法对浙江省2004—2008年传染病报告和麻疹个案调查数据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4—2008年浙江省麻疹报告发病率分别为13.15/10万、29.38/10万、3.21/10万、10.94/10万、25.26/10万。高发地区分布在流动人口密集的区域,如温州、金华。2004年后年龄分布特点有较大变化,8月龄~14岁病例比例由63.12%下降至35.31%~45.23%,〈8月龄和≥15岁病例比例有明显增高。40%以上的病例为流动人口。1~7岁病例中以流动人121为主,比例达67.93%。13.90%的确诊病例有麻疹类疫苗免疫史,1~7岁和8~14岁病例有免疫史比例高于其他年龄组。结论浙江省近年麻疹疫情仍存在周期性波动,高发、低发年发病水平起伏较大。年龄分布处于小年龄组向大年龄组转变的过渡期模式,需加强对成人免疫水平的监测,需对本地、流动人口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9.
中国大陆2009年早期确诊的420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 了解中国大陆2009年早期(5月11日至6月22日)确诊的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中国大陆2009年早期确诊的420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年龄、性别、来源、主要症状、潜伏期等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中国大陆早期诊断的甲型H1N1流感病例中输入性病例占总病例数的77.8%,主要由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三个国家输入,占中国大陆总输入性病例的90%;所有患者中男性占53%,平均年龄22岁(22.2岁±14.9岁);早期确诊的甲型H1N1病例以发热(81%)、咳嗽(40%)、咽痛(35%)等症状为主;输入性病例从入境到发病平均2.5 d±1.9 d(1~11 d),二代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平均潜伏期为4.3 d±1.7 d(1~8 d).结论 中国早期确诊的甲型H1N1流感病例以输入性病例为主;其性别构成与输入国相类似,而年龄构成不同;早期确诊患者以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为主;输入性病例从入境到发病平均2.5 d±1.9 d(1~11 d),二代病例平均潜伏期为4.3 d±1.7 d(1~8 d). 相似文献
10.
武汉市剖宫产流行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初步掌握目前武汉市剖宫产在部分医院的流行特征 ,分析高剖宫产比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 2 0 0 2年 10月 6日~ 12月 10日在武汉市 4家医院分娩的 85 5例产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剖宫产占 47 60 % ,阴道产占 5 0 88% ,阴道助产占 1 5 2 %。 (2 )剖宫产指征构成比居首位的是社会因素 (2 5 83 % )。 (3 )非必须剖宫产 165例 ,占分娩例数的 19 3 0 %。(4 )产妇选择剖宫产分娩考虑的首要因素是为了孩子健康 ,占 5 9 95 % ,其次是考虑只生一胎 ,占 45 45 %。假设无任何剖宫产指征、有无痛分娩或由信任的人陪伴 ,绝大部分产妇愿意选择阴道分娩。结论 :此次所调查医院的总体剖宫产率较高 ,其中非必须剖宫产比例较高是其重要原因。产妇及其丈夫不正确的分娩知识、态度和行为与产科医生不正确的态度和行为是非必须剖宫产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