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4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19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0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25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41篇
内科学   47篇
皮肤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85篇
预防医学   50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44篇
中国医学   6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 基于基因组Survey分析对刺果甘草Glycyrrhiza pallidiflora Maxim.基因组大小和杂合率进行估计,并通过叶绿体基因组序列特征对其在甘草属Glycyrrhiza L.中的系统发育位置进行研究。方法 使用二代测序技术对刺果甘草进行测序,采用K-mer方法对测序reads进行分析,估算刺果甘草基因组大小和杂合率,使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叶绿体基因组组装、注释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 Survey分析结果显示其基因组大小约为577.82 Mb,杂合度约为0.31%,重复序列比例约为53.72%。叶绿体基因组长度为127,267 bp,不具有典型的四分体结构,总GC含量为34.32%,包含110个基因,其中76个蛋白质编码基因,30个tRNA基因和4个rRNA基因。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刺果甘草与圆果甘草G. squamulosa Franch.亲缘较接近。结论 刺果甘草存在低杂合和重复序列较多的特点,为了更好地对全基因组进行序列拼接和组装,可尝试采用三代测序结合二代测序的分析策略进行基因组组装;刺果甘草叶绿体全基因组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为后续开展甘草属遗传多样性研究和分子鉴定标记筛选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艰难梭菌的进化过程,Kumar及其同事分别分析分离自人体(761株)、动物(116株)与环境(29株)的906株艰难梭菌基因组。菌株分离自33个国家,其中465株来自英国。结果确定4型主要系统发育组(PG1-4),每组均起源广泛,由不同地理位置、宿主和环境来源的菌株组成。有证据表明,PG1-3是从最具遗传多样性的PG4演化而来的。经两两分析结果发现,PG1-3(A型)核酸的同源性均>95%,表明属于同一种艰难梭菌,而PG4(B型)是一个独立的菌种。  相似文献   
3.
雌激素是一种促进细胞有丝分裂的甾体激素,是女性生殖系统发育和功能维持的重要因素,此外在机体多种生理过程中均有重要作用。雌激素功能失常能够引发乳腺、子宫、心脏等多种疾病,特别是与内分泌相关的癌症。雌激素的多种生理效应通过的两种经典雌激素受体α和β传导(estrogen receptor α and β),核受体命名委员会(nuclear receptors nomenclature committee,NRNC)1999年命名为NR3A1和NR3A2,这两种受体均是核受体超家族(nuclear moeptor superfamily,NRs)的成员。  相似文献   
4.
目的:获得对叶百部Stemona tuberosa高质量叶绿体基因组信息,明确其结构、序列特征,同时确定对叶百部的系统发育地位。方法:采用Illumina NovaSeq 6000和PacBio RSⅡ平台对对叶百部分别进行建库测序,利用生物信息软件将2个测序平台的数据进行混合组装和碱基校正,最终获得高质量叶绿体基因组,随后对其序列特征、重复序列、基因多样性和系统发育进行分析。结果:对叶百部叶绿体基因组大小为154 379 bp,叶绿体基因组结构为典型环状四段式,1对27 074 bp的反向重复区(IR),1个大小为17 924 bp的小单拷贝区(SSC)和1个82 307 bp的大单拷贝区(LSC),平均鸟嘌呤和肥嘧啶所占的比率(GC)含量为37.86%;共注释得到121个基因,包括30个tRNA基因,4个rRNA基因和87蛋白编码基因,其中6个tRNA基因和12个蛋白质编码基因中存在内含子;对叶百部叶绿体基因组中共发现49个长重复序列和59个单核苷酸简单重复序列(SSR);4个百部属的叶绿体基因组比较分析表明ycf1和ndhF基因具有高度多样性;基于叶绿体基因组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与对...  相似文献   
5.
目的 以黄背草Themeda japonica为试验材料,比较分析其与阿拉伯黄背草T. triandra、中华菅T. quadrivalvis2种同属植物的叶绿体基因组特征及其与近缘物种的系统发育关系。方法 采用Illumina HiSeq高通量测序平台首次对黄背草叶绿体基因组进行测序,使用SPAdes和CpGAVAS2分别对其进行组装和注释,并用Codon W、DnaSP和MISA等对其与2种同属植物进行一系列比较基因组分析,利用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ML)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 3个叶绿体基因组全长为138 735~138 961 bp,具有典型的四分体结构,共注释出129个基因;黄背草与其同属的2个物种相比,反向重复区(inverted repeats,IR)收缩了2132 bp,大单拷贝区(large single copy region,LSC)扩张了约4000 bp,而小单拷贝区(small single copy region,SSC)变化不大。密码子偏好性分析显示,3个叶绿体基因组相对丰度最大和最小的密码子都相同,同义密码子相对使用丰度略有不同...  相似文献   
6.
张瑜  杜晨晖  詹海仙  尚彩玲  李瑞锋  原淑佳 《中草药》2023,54(15):4981-4991
目的 以桔梗Platycodon grandiflorus为材料,分析其叶绿体基因组特征,探究不同地区桔梗叶绿体基因组的差异及桔梗科其他物种的系统发育关系。方法 利用Illumina NovaSeq测序平台对桔梗叶绿体全基因组进行测序,完成其组装、注释和特征分析,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不同地区桔梗进行比较基因组分析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 桔梗叶绿体基因组全长172 770 bp,呈现典型的环状四分体结构,总GC含量为38.10%,注释到139个基因,其中蛋白质编码基因95个,核糖体RNA 8个和转运RNA 36个。经序列分析鉴定出139个SSR位点,大部分重复由A和T组成。该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偏好性A/U大于G/C。边界分析表明,不同地区桔梗的JLA边界区域存在差异。对比不同地区桔梗叶绿体基因组序列发现21个变异区间,包括ycf1psbCrps18rpoB等编码区以及rpl32-trnLtrnS-psbZtrnN-ycf1等非编码区。基于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 method,ML)对桔梗及其他17种桔梗科植物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发现桔梗科物种形成一个单系群,各属物种聚为一束,支持率达100%。结论 桔梗科物种聚为一支与传统相符合,不同地区桔梗叶绿体基因组序列存在显著差异,为后期开展分子鉴定及群体遗传学研究提供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以栽培奇楠沉香“糖结”叶片为材料,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获取其叶绿体基因组,并结合NCBI下载的12个沉香属叶绿体基因组,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明确其叶绿体基因组特征及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表明,栽培奇楠沉香“糖结”的叶绿体基因组序列长度为174 909 bp,GC量为36.7%,共注释基因136个,其中蛋白质编码基因为90个、tRNA为38个、rRNA为8个。重复序列分析共检测得到80个SSR和124个长重复序列,其中,SSR大部分由A和T碱基重复组成。密码子偏好性分析结果表明AUU是使用次数最多的密码子,密码子倾向使用A和U结尾。沉香属叶绿体基因组比较分析显示,IR区边界相对保守,共获得5个高变异区域:trnD-trnY、trnT-trnL、trnF-ndhJ、petA-cemA、rpl32,可作为潜在的沉香属特异性DNA条形码。选择压力分析结果表明rbcL、rps11、rpl32基因参与正向选择。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栽培奇楠沉香“糖结”和白木香聚为一支(支持率100%),支持国产奇楠沉香种质基原植物为白木香。该研究得到的叶绿体基因组数据可为栽培奇楠沉香的遗传多样性研究和沉香属分子鉴定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我们家里人都没有慢性病,所以我们的用药经验主要体现在平时日常的小病上。一般家里容易生病的主要是小孩,平时用药也特别留意。由于小儿免疫系统发育还不成熟,平时稍有不慎就容易感冒、咳嗽、腹泻等。同时,小儿的肝肾发育也不完善,如果乱用药会损伤肝肾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调查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德宏州)居住区啮齿动物的巴尔通体感染和分布特点,为相关疾病防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笼夜法捕鼠,采集鼠类脾脏标本,用胰酶大豆琼脂培养基分离巴尔通体,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法扩增巴尔通体gltA基因片段,并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 2011年在德宏州居住区共捕获啮齿动物5属9种340只和食虫动物2种18只,黄胸鼠为优势种(77.09%,276/358)。这些动物的脾脏标本中巴尔通体分离率为24.86%(89/358),其中黄胸鼠分离率为28.99%(80/276),其他阳性鼠种为黑缘齿鼠(5株)、社鼠(1株)、大绒鼠(1株)、小泡灰鼠(1株)和臭鼩鼱(1株)。共获得85株巴尔通体gltA基因核苷酸序列,进化分析表明,40株为特利波契巴尔通体(Bartonella tribocorum),28株为伊丽莎白巴尔通体(B.elizabethae),11株为昆州巴尔通体(B.queenslandensis),3株为森林巴尔通体(B.silvatica),3株未定种。黄胸鼠携带上述所有种类的巴尔通体。结论 德宏州啮齿动物中至少存在4种巴尔通体的流行,巴尔通体具有遗传多样性特点。以特利波契巴尔通体、伊丽莎白巴尔通体和昆州巴尔通体为主要流行菌株,黄胸鼠为当地居住区巴尔通体的主要宿主。今后应加强巴尔通体相关疾病的监测和防制工作。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