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8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0篇
  202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重庆市三峡水库消落区居民营养知识、态度、行为的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为今后针对消落区居民进行的营养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开县消落区102户的居民(农村50户,城镇52户)进行入户问卷调查。结果:大多数开县消落区居民对铁、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相关营养以及食物营养价值的知识较贫乏;营养知识的掌握程度与居民的文化程度、体质指数有关。而饮食与疾病关系、花钱预防疾病以及食物价格与营养价值关系的认知态度不是很理想;营养知识越多、居民地在城镇、家人有慢性病患者、Engel指数越低则居民营养态度越好。在行为上,消落区居民饮食一般比较咸,经常吃腌腊肉、咸菜,淘米次数比较多,仅有77·5%的居民平时关注营养宣传;营养知识越多、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居民对营养行为趋于科学合理。结论:开县消落区居民亟需营养健康教育,并可以通过营养知识—态度—行为模式对居民发挥作用,以增加科学营养知识,增强健康营养意识,优化膳食结构和养成科学合理的饮食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2.
三峡库区涪陵段库底卫生清理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三峡水库涪陵段库底卫生清理的方法并评价效果.方法于2002年5-12月开展涪陵区库底卫生清理,范围为坝前135 m抵抗20 a一遇洪水回水线(又称二期迁移线)以下的库底.库底卫生清理对象分为一般性污染源(5 882座)和传染性污染源(68座).一般性污染源包括1 786座畜厩、2 316座粪池、233座化粪池、188座沼气池、202座公共厕所、1 157座普通坟墓;传染性污染源包括22家医疗卫生机构和18座医院垃圾、13座屠宰场、5座兽医站、4座牲畜交易所、6座传染病疫源地、因传染病死亡的人畜墓地.灭鼠与鼠密度监测的范围包括拆迁区、耕作区、人群居住地、仓库、码头、垃圾堆等场所共1 308.62×104m2.主要采用生石灰搅拌、净土回填、漂白粉消毒等方法.结果完成全部库底卫生清理对象的卫生清理工作.灭鼠前农耕区、城市拆迁区鼠密度分别为3.97%和2.97%,灭鼠后农耕区、城市拆迁区鼠密度分别为0.65%和0.33%,分别下降83.63%和88.89%.结论通过库底卫生清理,清除了移民区的传染性污染源和一般性污染源,减少了污染源对三峡水体的污染;通过灭鼠工作的开展,降低了鼠密度,控制了鼠介传染病的流行.  相似文献   
3.
洪涝灾害在重庆每2~4年出现1次,部分地区还表现为1年多次和多年连续受灾,从1990~2002年,重庆市钩端螺旋体病(以下简称钩体病)发病率在0.19~4.33/10万之间,居全国4~5位。同时三峡水库的兴建使水流变缓,水位增高,引起相应的生态环境改变。人群迁移、鼠类随之迁移与集聚,可能使钩体疫源地扩散和活跃,使得重庆市未来遭受钩体病侵袭的可能性比过去更大。根据本病的流行特点,  相似文献   
4.
为了预防疾病的发生与流行,保障三峡工程建设和三峡水库运行的卫生安全,保护库区群众健康,促进库区经济发展,笔者于2002年3-11月开展了三峡水库二期蓄水库底卫生清理.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长江水利委员会提供的三峡建坝后长江安徽段来水来沙变化的冲淤情况,结合安徽段河道,江洲滩现状和血吸虫和病流行的状况调查,分析论证了三峡建坝后长江安徽段河道冲淤及其变化及其对血吸虫病浒的影响。结果显示,三峡建坝后来水变化对长江安徽段河道影响不大,来沙变化对下游影响较大,水库建成后1-80年内安徽段河道一处处于淤积热态,支流淤塞,滩地面积可能会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长江水利委员会提供的三峡建坝后长江安徽段来水来沙变化和冲淤情况,结合安徽段河道、江洲滩现状和血吸虫病流行的状况调查,分析论证了三峡建坝后长江安徽段河道冲淤变化及其对血吸虫病流行的影响。结果显示,三峡建坝后来水变化对长江安徽段河道影响不大,来沙变化对下游影响较大,水库建成后1~80年内安徽段河道一直处于淤积势态,支流淤塞,滩地面积可能会有所增加。现况调查结果显示,目前皖江段涨滩明显,6年内涨滩1479.8万m2,建坝后水沙变化可能进一步促使滩地增长。据涨滩后生长植被,然后孳生钉螺的规律,预测三峡建坝后长江安徽段江洲滩地区钉螺面积可能会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7.
结合三峡水库156 m蓄水后网箱养鱼现状调查资料,用实例分析了网箱养鱼对库区水体的污染状况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库区网箱养鱼政策引导、开展网箱养鱼科研监测和技术培训等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8.
水库蓄水前虫媒及自然疫源性疾病监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蓄水前库区虫媒及自然疫源性疾病和病媒生物现状。方法在三峡库区库岸3km内地区监测自然疫源性疾病和虫媒传染病的发病;监测鼠和蚊的种群密度变化。结果2001~2003年自然疫源性疾病年平均发病率为3.22/10万,各种疾病逐年均成下降趋势;鼠密度平均为3.44%,有食虫目小兽、褐家鼠、小家鼠、黑线姬鼠、黄胸鼠等鼠种;蚊密度平均为74.59只/(间·人工h),有骚扰阿蚊、致倦库蚊、中华按蚊、三带喙库蚊、淡色库蚊、白蚊伊蚊蚊种。结论库区存在虫媒及自然疫源性疾病发生,随着三峡新库生态环境的变化,虫媒及自然疫源性疾病极有可能上升或暴发,值得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2010年长江三峡水库消落区内不同季节、不同海拔高度小型兽类种类和密度变化,为制定科学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2010年在三峡库区上、中、下游选择4个典型消落区作为监测点,分别于退水后的6月和蓄水前的9月进行监测。在消落区中按10 m高程差设置3个监测条带,每个监测条带中用100个鼠夹进行鼠形动物密度监测。 结果 6-7月,在4个监测点共布放鼠夹1394个,捕获小型兽类31只,密度为2.22%;主要种类及构成为黑线姬鼠(80.65%)、黄胸鼠(6.45%)、四川短尾鼩(9.68%)、褐家鼠(3.22%)。9-10月,共布放鼠夹891个,捕获小型兽类11只,密度为1.23%;主要种类及构成为黑线姬鼠(9.09%)、黄胸鼠(45.45%)、四川短尾鼩(18.18%)、褐家鼠(18.18%)和长尾巨鼠(9.09%)。退水后(6月)的密度要高于蓄水前(9月),黑线姬鼠为优势种。 结论 在消落区范围内,存在多种鼠类,种群结构与迁移有季节性的变化。有必要在合适的季节开展小型兽类,尤其是鼠类的监测工作,并采取长期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0.
三峡工程是国家枢纽工程,做好三峡水库库底卫生清理工作,对维护坝区人群健康,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自1996年起,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卫生部和湖北省卫生厅陆续在三峡库区开展了库底卫生清理工作。2008年三峡工程建设基本结束,现将1996-2008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