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5篇
  免费   111篇
  国内免费   200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10篇
妇产科学   11篇
基础医学   19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61篇
内科学   15篇
皮肤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51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96篇
预防医学   58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56篇
中国医学   359篇
肿瘤学   9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应用求和(差分)自回归移动平均(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 Model,ARIMA)乘积季节模型分析季节性时间序列,建立全国布鲁菌病发病数的预测模型。方法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1年1月—2016年12月按月报告的布鲁菌病发病数历史疫情数据,采用最大似然法估计模型参数,模型定阶后,建立布鲁菌病按月发病数ARIMA乘积季节预测模型。结果非季节和季节移动平均参数分别为0.357 35、0.666 64,均P0.05,AIC=911.337 2,SBC=917.569 8,均P0.05,据此建立ARIMA(0,1,1)(0,1,1)12乘积季节模型,模型表达式荦荦12xt=(1-0.357 35B)(1-0.666 6412)εt,并开展全国布鲁菌病发病数的预测。结论 ARIMA(0,1,1)(0,1,1)12乘积季节模型可用于预测布鲁菌病的发病情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内皮素-1(ET-1)介导循环间歇性低氧(CIH)影响颈动脉体可塑性的潜在分子机制。 方法(1)动物实验:将3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2组,常氧对照组(Con)和循环间歇性低氧模型组(CIH),每组16只。模型制作21d后,将每组(Con和CIH)16只大鼠再分为2组,分别予尾静脉注射ET-1(1×10-6 mol/kg体重)或按照上述剂量计算的等体积生理盐水。30 min后,收集颈动脉体,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相关信号通路分子蛋白水平的变化。(2)器官培养:离体培养颈动脉体组织,ET-1(1×10-4 mol /L)处理不同时间(0 min、10 min、60 min),通过Western blotting检测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APK)磷酸化水平。 结果 (1)CIH上调颈动脉体内皮素受体A(ET-A)和ET-B蛋白的表达;(2)与其他各组相比,ET-1可显著上调CIH大鼠颈动脉体磷酸化蛋白激酶A(p-PKA)、p-p38 MAPK、磷酸化的钙调蛋白激酶Ⅱ(p-CaMKⅡ)、磷酸化的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 (p-CREB)磷酸化水平和RhoA蛋白表达水平;(3)ET-1上调离体器官培养的颈动脉体p-p38 MAPK磷酸化水平,10 min较60 min明显。 结论 ET-1可能通过PKA/p38 MAPK/CaMKⅡ/CREB和RhoA信号通路调控CIH诱导的颈动脉体可塑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颗粒蛋白前体(PGRN)对调节性T细胞发育和功能的影响及分子机制。方法在野生型和PGRN敲除小鼠模型中,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中枢及外周各淋巴器官中T细胞各亚群的比例及调节性T细胞比例及其功能相关分子的表达;采用RT-PCR检测调节性T细胞中CTLA4的表达;最后采用调节性T细胞体外抑制试验验证其功能变化。结果与野生型小鼠相比,PGRN敲除小鼠脾脏、胸腺和淋巴结中调节性T细胞的比例均升高,特别发现在脾脏调节性T细胞中CTLA4在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体外功能试验发现PGRN敲除小鼠的脾脏调节性T细胞的抑制功能也较野生型增强。结论 PGRN在调节性T细胞的发育和功能中扮演重要角色,其机制可能涉及CTLA4。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武汉市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临床护士的失眠现状及影响因素,为COVID-19疫情防控期间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0年3月3日至7日选择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的抗击COVID-19临床护士作为调查对象.采用一般资料问卷、阿森斯失眠量表(AIS)、患者健康调查问卷(PHQ-9)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抗击COVID-19临床护士失眠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回收问卷521份,其中有效问卷504份,回收有效率为96.74%.504名抗击COVID-19临床护士的AIS得分为6(3,9)分,其中352名(69.84%)有睡眠障碍;PHQ-9得分为6(2,9)分,其中292名(57.94%)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职称、疫情一线工作总时长、直系亲属是否感染COVID-19、个体对COVID-19疫情的恐惧程度、抑郁水平进入回归方程(P均<0.05),解释抗击COVID-19临床护士失眠总变异的56.2%.结论 武汉市抗击COVID-19临床护士失眠状况较普遍,影响因素较复杂.建议护理管理者重视抗击COVID-19临床护士失眠现象并及早进行全方位的有效干预,以改善护士的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5.
中药价格暴涨暴跌,短期上涨对投料质量的影响不容忽视,另一方面,中药的生产严格受到资源的限制,许多中成药工业生产都因资源不足或禁用而被迫停止。该研究围绕《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2年版)》中的203种中成药,通过分析影响中药基本药物供应的因素,设计了7个中药基本药物供应保障预警指标,基于中药资源普查和动态监测服务体系数据,提出了一种基于雷达图分析法的多指标综合评估模型,为中药基本药物的供应保障情况做出全局性、整体性的评价,评估结果简明、清晰、直观。以九味羌活丸和感冒清热颗粒为实例,验证了所提出的综合评估方法简明、清晰、直观、可信,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6.
建立道地药材评价体系一直是中药领域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制约实现中药材优质优价的难题。在国家药品标准物质要求的基础上,该文提出了在道地药材评价体系中首先建立对照道地药材,并论述了对照道地药材属性、评价指标体系及其研制要求,旨在为道地药材现代研究及其特征辨识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7.
通过北柴胡中柴胡皂苷类成分含量与地形因子之间的关系,对河北省北柴胡的地形适宜性进行区划研究,为选取种植柴胡的合理区域提供科学的依据。在对河北省43个产地的柴胡实地采样的基础上,应用统计分析方法全面分析了不同地形因子条件下柴胡中柴胡皂苷类成分含量的差异,海拔、坡度、坡向对柴胡皂苷类成分含量的影响,并依据柴胡皂苷类成分与地形因子之间的关系,应用Arc GIS进行了基于地形因子的河北省北柴胡生态适宜性区划。最适宜柴胡皂苷类成分积累的地形因素为海拔(600 m以上)、坡度(4.00~5.50°)、坡向(阳坡),因此,将北柴胡种植在太行山、燕山等地形条件相似的山区地带最为适宜。  相似文献   
8.
为建立一种能同时鉴别人参、三七、西洋参及其掺杂品的方法。通过分析人参属ITS,18S和matK序列,寻找特异性SNP位点设计引物,建立多重位点特异性PCR法,并对不同来源的人参、三七、西洋参样品进行扩增,根据特异性条带大小进行鉴别。在退火温度为60℃,循环数为35时,人参、三七和西洋参分别出现约250,500,1000 bp的特异性条带。该方法对于人参、三七、西洋参相互掺杂的混合样品,人参中掺杂三七或西洋参以及三七中掺杂西洋参或人参的检出限均为0.5%,对西洋参中掺杂人参的检出限为0.5%,掺杂三七的检出限为1%。表明建立的多重位点特异性PCR可用于人参、西洋参、三七的掺杂鉴定。  相似文献   
9.
苷类是诸多中药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近年来,因其抗炎、抗病毒、增强免疫、抗癌等药理活性的发现,苷类中药成分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绝大多数苷类经肠道微生物发酵转化为苷元或低糖苷等成分发挥药效,为了提高苷类成分的生物利用度,在体外将苷类物质转化为相应活性成分,就成为十分有意义的研究课题。微生物发酵技术因其反应特异性强、副产物少、反应条件温和、清洁环保等优点在中药转化领域具有独特优势,利用微生物对苷类中药进行转化的研究大量涌现。本文对近年来微生物发酵转化中药苷类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兔急性心肌梗死( AMI)后心功能随时间演变的规律,探讨MRI影像特征及心功能指标的变化与左心室重塑的关系.方法 日本长耳白兔45只,采用开胸结扎法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分别于术后即刻(0周)和术后1、2、4、6、8周共6个时间点行在体MR检查,测定各项心功能指标,包括: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EDV)、每搏输出量(Sv)、射血分数(EF)、射血率峰值(PER)、充盈率峰值(PFR).比较心肌梗死后心功能参数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在每个时间点随机取5只动物的心脏离体标本,行MR扩散张量成像(DTI),测量ADC值、各向异性分数(FA)值.不同时间点的心功能参数组间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各时间点梗死区心肌及不同区域心肌的FA值与ADC值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相邻2组均数的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 随着梗死时间的延长,左心室EDV呈现增加趋势,由术前的(2.21±0.35) ml增加到术后8周时的(3.15±0.57)ml,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384,P =0.220).EF则由(57.31±11.11)%下降至(34.71±8.72)%,呈明显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27.134,P=0.001).EF随着EDV增加呈现下降趋势,线性回归分析得出一次方程:y=- 5.58x± 57.7 (F=8.855,P=0.005).随梗死时间的延长,PER由(27.31±13.06) ml/s下降至(17.31±6.41) ml/s (F=2.105,P=0.037),而PFR则由(23.79±14.15) ml/s下降至(12.07±6.91) ml/s (F =2.366,P=0.011).梗死区FA值随着梗死时间的延长而下降,由0.442±0.093下降至0.107±0.037(F=12.61,P=0.001),而ADC值则由(5.07±1.15)×10-4 mm2/s上升至(6.39±0.78)×10-4 mm2/s(F=4.166,P=0.0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梗死区、边缘区和外围区的FA值分别为0.201±0.049、0.316±0.127、0.323 ±0.117,ADC值分别为(6.19±1.78)×10-4、(5.44±2.63)×10-4、(5.29±2.02)×10-4 mm2/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896,P =0.004;F =3.248,P=0.018).FA、ADC值在梗死区与边缘区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327,P=0.001:t =3.292,P=0.005),而边缘区和外围区的FA值、ADC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24,P=0.129;t=1.467,P=0.164).结论 MR心功能测定可以动态监测AMI后心室功能性重塑过程,通过DTI可以反映心室结构性重塑过程的心肌微观察结构的改变.MRI可以作为心肌梗死后左心室重塑的一种可行性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