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1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4篇
内科学   7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2篇
预防医学   22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横向研究探讨绝经后医务人员骨密度与椎体骨折的相互关系。方法从单中心医务人员中,随机抽取216名绝经后女性,通过双能X线吸光测定仪检测其骨密度,运用Genant半定量法评估椎体骨折,分析骨密度与骨质疏松性骨折、椎体骨折的畸形程度以及EQ-5D评分的关系。结果绝经后医务人员椎体骨密度的正常组、骨量减少组及骨质疏松组分别占27%、35%、38%;随着骨密度T值的降低,正常组(T≥-1. 0)、骨量减少组(-2. 5T-1. 0)和骨质疏松组(T≤-2. 5)的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患病率明显升高(P0. 05),分别为28%、42%和53%;椎体骨折组(无论有/无临床症状)的骨密度明显低于无骨折组(P0. 01);椎体骨折畸形程度越重,其骨密度越低(P0. 01),躯体伸展程度、日常活动、疼痛或舒适度的EQ-5D评分亦越低(P0. 05)。结论绝经后医务人员随着骨密度的降低,骨质疏松和椎体骨折的患病率增加,生活质量亦降低。  相似文献   
2.
将患者主索引的概念应用到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CIIMS)中,创建儿童主索引,详细阐述其设计思想、在CIIMS中的应用模式以及区域平台之间的数据交换流程与实际应用场景,使儿童接种信息在全国范围实现共享。  相似文献   
3.
目的:缩短流行病学调查项目周期并提高数据质量,实现流行病学调查流程高复用、调查内容的可扩展性,解决流行病调查中遇到的现实问题。方法:对原有的流行病调查项目、调查系统等进行研究,抽取其关键业务流程与内容。结合目前信息技术发展水平及趋势,在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使用体系结构建模方法(Integration Definition Language,IDEF)进行信息系统建模。结果:构建出信息系统模型,开发系统原型进行功能验证。结论:基于组件的流行病调查数据定制采集平台,能够有效解决流行病调查中存在的数据散乱、标准不统一、重复开发、周期过长等问题,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4.
流行病学调查数据Web定制采集系统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系统设计目标,在业务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提取数据重复度较高的用来描述流行病学三间分布的数据采集项,通过对业务过程建模分析,提取共有属性,进行业务过程重组,最终设计出普遍适用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Web定制采集系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PGLA线体埋线和传统针刺疗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近期及远期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采取PGLA线体埋线,对照组(30例)采取传统针刺疗法。按照《密西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评分(MDNS)》、神经感觉传导速度(SCV)、运动传导速度(MCV)评定方案分别对2组治疗前后进行评估。结果〓2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评分、神经电生理的治疗后症状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GLA线体埋线在改善临床症状和远期疗法方面优于传统针刺疗法。  相似文献   
6.
葛辉  梁银杏  吕建敏 《新医学》2005,36(11):647-648
目的:研究腓骨肌萎缩症患者的临床、肌电图、周围神经传导速度特点,探讨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对诊断该病的价值.方法:对35例腓骨肌萎缩症患者的临床特点、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除1例患者双手第1骨间肌稍微变细外,其余所有患者均表现双下肢或四肢对称远端进行性肌无力和肌萎缩,27例(77%)有肌束震颤,16例(46%)腱反射减弱或消失,15例(43%)伴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12例(34%)有感觉障碍.除3例肌电图正常外,其余患者均表现为神经源性损害;所有患者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或消失,感觉神经传导速度3例正常,其余均减慢或消失;7例患者在出现临床症状之前已有感觉神经纤维功能的受损.结论:腓骨肌萎缩症以慢性进行性双下肢或四肢远端肌无力和肌萎缩为主要特征,肌电图、周围神经传导速度是诊断腓骨肌萎缩症的可靠方法,且有可能发现亚临床病变.  相似文献   
7.
1998~1999年,甘肃省有3家采浆站在应用血浆分离机对供浆者进行单采血浆中,曾出现3例异常反应.经检查系热原及溶血反应,紧急处理后恢复.笔者旨在加强血源管理,严格把好器材质量关和提高采浆工作人员责任心方面予以警示.  相似文献   
8.
2006年中国医疗机构死因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2006年中国医疗机构死因构成,并了解医疗机构与全人群死因构成是否存在差异。方法 资料来源于《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包括2006年1月1日至2006年12月31日报告的所有死于医疗机构的病例,使用根本死因编码进行死因构成及顺位分析。结果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常见的50种死因进行分析,排在前10位的死因分别为恶性肿瘤(21.73%)、心脏病(17.14%)、脑血管疾病(14.30%)、伤害(3.67%)、慢性下呼吸道疾病(2.71%)、围生期疾病(2.02%)、流行性感冒和肺炎(1.94%)、其他肿瘤(1.87%)、糖尿病(1.62%)、原发性高血压及高血压肾病(1.60%)。与2000年全国疾病监测系统的结果比较,2006年中国医疗机构死亡病例的死因构成中心脑血管疾病、肿瘤和其他慢性病死亡所占的比例更大,但是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所占的比例较低,仅为2.70%,明显低于2000年全国疾病监测点的20%。2006年医疗机构死亡病例的死因构成和卫生部死因登记系统报告的死亡病例前5位的死因无论城市和农村都包括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及中毒,但是死因的顺位均不同。结论 目前的中国医疗机构死亡病例的死因主要为恶性肿瘤、心脏病和脑血管疾病死亡,与全人群死亡病例的死因顺位有差别。  相似文献   
9.
王利  陈伟玲  葛辉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0):1147-1149
目的:探讨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动脉内皮中膜厚度(IMT)与内皮功能生物指标的关系。方法:对85名早期RA患者和60名健康受试者进行研究,超声检查颈动脉IMT,采集血液标本分析血脂、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VonWillebrand因子(VWF)、可溶的细胞间黏附分子-1(slCAM-1)、可溶的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sL选择素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结果:与对照组相比,RA患者IMT与一些传统的CVD危险因素、tPA、VWF和MCP-1相关(P<0.01),与sL选择素负相关(P<0.05)。结论:早期RA患者IMT与血管内皮活化的某些指标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遗传性运动感觉性周围神经病I型(CMT1型)患者的临床特征、肌电生理特点及二者的相关性。方法观察临床确诊的36例CMT1型患者的临床特征,检测双侧上肢远端及下肢常规肌电图及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及波幅改变情况,并探讨CMT1的肌无力、萎缩程度与胫神经、正中神经及尺神经CMAPs及MCV的关系。结果36例临床确诊的CMT1型患者,男性多于女性,均在青少年期起病,主要临床症状为进行性双下肢或四肢对称性远端肌无力和/或肌萎缩,本组患者症状局限于双下肢者20例(55.56%)。肌电图检查示所有患者均表现为神经源性损害,胫神经、腓神经、正中神经和尺神经均有不同程度的传导速度下降甚至不能引出,波幅降低。随起病年龄增大、病程延长,正中神经、尺神经及胫神经的MCV有下降的趋势并可能测不出(r=0.39,P0.05),CMAPs也出现类似的变化趋势(r=0.28,P0.05)。且肌肉萎缩、无力程度与CMAPs正相关而与MCV无相关关系。结论CMT1多为青少年起病,以慢性进行性双下肢或四肢远端肌无力和肌萎缩为主要特征,肌电图和周围神经传导速度是诊断CMT1的可靠方法,并能预测疾病的进展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