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42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15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了解SARS流行期间北京三所全国重点高校封闭式管理的在校学生焦虑与抑郁症状现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和一般状况调查表,以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北京三所全国重点高校的6 280名在校本科大学生和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有598名学生出现焦虑症状,检出率为9.5%;有1 857名学生出现抑郁症状,检出率为29.6%;男生焦虑及抑郁症状检出率明显高于女生(χ2焦虑=10.73,P<0.01;χ2抑郁=34.13,P<0.01);文科学生焦虑症状检出率高于理工科学生(χ2=8.87,P<0.01),而理工科学生高于医科学生(χ2=10.15,P<0.01);对不同专业抑郁症状检出率进行分析亦得类似结果,文科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高于理工科学生(χ2=6.43,P=0.011),而理工科学生高于医科学生(χ2=13.29,P<0.01);本科生、研究生各年级之间差异无显著性.χ2检验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非医学专业(OR焦虑=1.495;OR抑郁=1.164)、不了解SARS防治措施(OR焦虑=1.363;OR抑郁=1.214)、认为学校防治措施效果不明显(OR焦虑=1.230;OR抑郁=1.265)、对政府最终战胜SARS缺乏信心(OR焦虑=4.924;OR抑郁=3.499)是焦虑、抑郁症状检出的危险因素;抗击SARS行为意向与焦虑症状或抑郁症状有一定关系.结论性别、专业和战胜SARS的信心对焦虑及抑郁症状的发生有一定影响;有效的传染病防治和健康教育等措施有利于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2.
矿区居民预防艾滋病/性传播疾病同伴教育效果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调查对矿区居民开展预防艾滋病 /性传播疾病同伴教育的效果。方法 以自愿报名的方式选取山西省大同市永定庄矿区矿工 2 5名 ,均为男性 ,平均年龄为 3 4 0± 8 3岁 ;矿工家属 2 5名 ,均为女性 ,平均年龄为 46 8± 1 1 7岁。在矿工组和矿工家属组中各随机抽取 1名作为同伴教育者进行培训。培训合格的同伴教育者以不同的形式对其余 2 4名同伴进行 1个小时的教育。于教育前和教育后 1周对每组的 2 4名同伴就艾滋病/性传播疾病的知、信、行做问卷调查。并于 1周后按单纯随机抽样方法在每组选取 8人分别进行访谈。结果 在同伴教育者中 ,关于艾滋病 /性传播疾病的一般知识答对率培训前为 2 6 4% ,培训后为 77 6% ;关于传播途径 ,培训前为 2 3 2 % ,培训后为 90 8% ;关于相关的预防措施 ,培训前为 3 5 4% ,培训后为 74 9%。所有的同伴教育者认为艾滋病 /性传播疾病健康教育是必要的 ,同伴教育是一种有效的方式。结论 在矿工及其家属中开展艾滋病 /性传播疾病同伴教育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北京市三所高校大学生SARS流行期的心理状态现况调查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 :了解SARS流行时期大学生在封闭式管理下的心理状况。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和一般状况调查表 ,以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 ,对北京市三所重点大学 62 80名在校本科大学生和研究生进行了心理状况自评问卷调查。结果 :症状自评量表的因子阳性检出率为 7 3 % ,各因子得分均明显低于既往北京市大学生调查结果 ;除恐怖因子和精神病性因子外 ,各因子得分均低于或接近国内常模 (t=2 17-5 3 65 ,P <0 0 5 )。焦虑症状阳性检出率为 9 5 % ,抑郁症状阳性检出率为 2 9 6%。结论 :北京市SARS流行期间大学生存在焦虑、抑郁症状 ;采取了有效的传染病防治和健康教育等措施后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描述北京市中学生父母养育方式的现况,探索父母养育方式的影响因素,比较子女与父母对养育方式的认识的异同.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以"父母养育方式问卷"、"人格诊断问卷"、"一般情况问卷"调查北京市2 476名高二学生及其父母.调查结果采用成组t检验、配对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父母养育方式因子得分在子女性别、学校类型和父母的人格、关系、受教育程度、年龄以及家庭收入、居住地等之间进行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母亲的拒绝、情感温暖和过度保护因子得分均高于父亲;父亲的养育方式因子得分与母亲的相同因子得分均相关;父亲填写的拒绝、过度保护和偏爱因子得分与孩子填写的父亲的相同因子得分呈低度正相关,母亲填写的养育方式四个因子得分与孩子填写的相同因子得分均呈低度正相关.结论父母养育方式可能受子女性别、学校类型和父母的人格、关系、受教育程度、年龄以及家庭收入、居住地等多种因素影响.母亲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作用可能大于父亲,父母养育方式在大多数家庭是比较一致的,父母自我评价的养育方式与孩子感受到的父母养育方式也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5.
2005年 4月 19日上午,挪威卫生与保健服务部大臣安斯加尔·加布里埃尔森等一行 10人来到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进行参观访问。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所长于欣会见了挪威的来宾,宾主双方进行了友好的会谈。本次挪威卫生与保健服务部大臣访华是应中国卫生部邀请,了解中国疾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在校本科大学生的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未遂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为自杀行为的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分层按比例随机抽样的方法,采用世界卫生组织复合性国际诊断交谈表3.0(WHO-CIDI-3.0)对在校本科生进行访谈。结果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和自杀未遂的发生率分别为5.3%、0.5%和0.4%;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来的与自杀有关的危险因素有女性、医学和理学专业、单亲家庭、成长过程中在家所受的体罚多、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关系不好、父母亲曾有过自杀行为及有过自杀计划。结论在校大学生的自杀问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应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关注特殊群体,有效预防自杀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我国青少年学生吸烟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67,自引:5,他引:62  
目的 了解中国青少年学生吸烟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用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提供的“全球青年与烟草调查(Global Youth Tobacco Survey,GYTS)”核心问卷对天津、山东、重庆、广东4个省市200所中学的11978名在校初中生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 学生尝试吸烟率为22.5%,其中男生32.5%女生13.0%;开始吸烟年龄小于12岁占54.8%:在所有吸烟中,表示目前想戒烟的学生占72.1%;在过去的一年里实际尝试过戒烟的人占60.9%。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同伴吸烟、父母吸烟、性别、对吸烟好处的认知和暴露于促烟宣传活动是影响学生吸烟行为的显因子。结论 中学生吸烟行为的预防教育和干预应尽早开始,并应加强如下控烟对策和措施:积极创造家庭、学校和社区全方位参与和共同行动的无烟环境;开展同伴教育活动;在学校和青少年活动聚集场所禁止设立烟摊,同时加强有关禁止向18岁以下青少年售烟法规的宣传和执法力度;减少促烟宣传活动;帮助青少年学生改变对吸烟看法上的误区。  相似文献   
8.
北京市高中一年级学生人格偏离的现况调查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试测美国人格诊断问卷 (PDQ 4 )并调查北京市中学生人格偏离的检出率及其分布。方法 以ICD 10为金标准在 10 0例人格障碍患者、91例非人格障碍的精神病患者和 10 0名正常人中计算PDQ 4的灵敏度、特异度和重测一致性 ;以现况调查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 ,采用PDQ 4调查北京市 10 0 39名高中一年级学生。结果 PDQ 4具有高灵敏度和中等特异度 ,重测一致率为 92 .2 %。正常成人样本PDQ 4量表总分为 18.9± 9.8,男性量表总分为 2 0 .6± 10 .1,女性量表总分为 17.1±9.2 ,差异有显著性 (t=2 .0 9,P <0 .0 5 )。各年龄组量表总分差异无显著性。北京市高一学生PDQ 4量表总分为 2 5 .4± 9.6 ,明显高于正常成人样本。该人群人格偏离的检出率为 5 .6 % ;检出率男生明显高于女生 ;城区学生明显低于乡镇学生 ;市重点学生最低 ,普通中学学生最高。结论 PDQ 4 (中文版 )可以作为效度和信度较好的人格障碍筛查工具 ;北京市中学生人格偏离有性别、城乡和学校类型的差异 ,是青春期值得重视的心理发育问题。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大学生对AIDS/STD预防教育/干预的看法和需求。方法 应用专题小组讨论(FGDs)方法。结果 14组FGDs结果表明:“恐艾症”和“认为AIDS离大学生很遥远”两种不同方向的认知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高校开展AIDS/STD防治干预活动是学生的共同愿望和需求;绝大多数学生主张干预内容应与性/生殖健康教育相结合,并强烈呼吁增加安全性行为(尤为避孕套知识和技能)教育的内容。干预活动易采用多种形式并用,以便具有不同特征的对象自主选择他们所喜欢的方式。另外,学生建议利用大众媒体创造良好的社会支持环境。结论 大学生对AIDS/STD预防教育的看法为有效地设计和实施教育项目提供了重要依据。在首都大学生中开展包括性教育在内的综合AIDS/STD防治干预活动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0.
1 WMH调查行动的背景 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的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disease burden, GDB)研究估计,重性抑郁障碍(Major depression)、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及物质滥用等几种常见精神障碍的疾病负担,在90年代中期就已经排在众多疾病的前列[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