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097篇
  免费   834篇
  国内免费   800篇
耳鼻咽喉   476篇
儿科学   88篇
妇产科学   120篇
基础医学   1199篇
口腔科学   861篇
临床医学   2708篇
内科学   751篇
皮肤病学   51篇
神经病学   358篇
特种医学   1363篇
外国民族医学   6篇
外科学   5002篇
综合类   5557篇
预防医学   981篇
眼科学   240篇
药学   1617篇
  34篇
中国医学   611篇
肿瘤学   708篇
  2024年   104篇
  2023年   419篇
  2022年   405篇
  2021年   453篇
  2020年   563篇
  2019年   469篇
  2018年   304篇
  2017年   375篇
  2016年   552篇
  2015年   606篇
  2014年   1050篇
  2013年   1149篇
  2012年   1485篇
  2011年   1671篇
  2010年   1412篇
  2009年   1311篇
  2008年   1624篇
  2007年   1258篇
  2006年   1106篇
  2005年   1182篇
  2004年   961篇
  2003年   828篇
  2002年   699篇
  2001年   539篇
  2000年   433篇
  1999年   340篇
  1998年   265篇
  1997年   271篇
  1996年   207篇
  1995年   151篇
  1994年   127篇
  1993年   98篇
  1992年   85篇
  1991年   63篇
  1990年   51篇
  1989年   75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比较植入式手臂输液港和胸壁输液港在肺癌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肺癌化疗的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手臂港组(植入手臂式静脉输液港)30例和胸壁港组(植入胸壁式静脉输液港)30例,比较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感染、导管堵塞、血栓和渗液)发生率、术后不同时间点(术后4 h、10 h、第2天和1周)穿刺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术后患者癌因性疲乏评分(包括躯体、情感和认知3个维度)及生活质量评分(包括心理功能、物质生活、社会功能和躯体功能4个维度)。结果 手臂港组和胸壁港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66%和13.33%,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臂港组患者术后4 h、10 h、第2天和1周的穿刺处疼痛VAS评分均低于胸壁港组(P<0.05或P<0.001);手臂港组患者癌因性疲乏评分低于胸壁港组(均P<0.001);手臂港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高于胸壁港组(均P<0.001)。结论 在肺癌化疗患者中,植入式手臂输液港较植入式胸壁输液港应用效果更好,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和癌因性疲乏程度更低,生活质量更高,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平面 CT 重建对体内异物诊断的价值。结果:本组113例体内异物全部取出,无严重并发症,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结论:多平面 CT 重建在体内异物的诊断中安全有效,对于怀疑体内异物的患者均可进行多平面 CT 重建检查。  相似文献   
3.
复杂性胸壁缺损的修复一直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肿瘤性复杂性胸壁缺损的修复决策及其执行困难是限制胸壁肿瘤治疗方法选择及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皮瓣解剖学研究的深入、胸壁支持结构重建技术的进步、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麻醉护理的发展、对综合治疗的重视和治疗手段的进步等,使传统认为不可切除的胸壁肿瘤得以彻底地切除和安全有效地修复,从而使与缺损修复相关的肿瘤切除及辅助治疗的禁忌证缩减到最小程度,有效地提高了胸壁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并很大程度上延长了生存率。作者以湖南省肿瘤医院整形外科15年565例胸壁肿瘤切除后修复重建的临床资料为依据,充实了胸壁肿瘤切除及修复的策略:(1)可靠的胸壁骨性支架重建;(2)有效的软组织修复;(3)麻醉及护理与手术团队的合作;(4)系统有序的综合治疗。并进一步明确了复杂胸壁肿瘤切除及重建的细节理念,包括胸部肿瘤治疗中加强多学科合作的密切性和科学性,整形外科医生参与肿瘤治疗整体规划的主动性和时机前移等。  相似文献   
4.
5.
6.
目的探讨后外侧结构重建对后外侧入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术后早期关节脱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7年8月于我院行后外侧入路初次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股骨颈骨折患者60例,根据术中是否修补关节囊及外旋肌群分为重建组(33例:舌形切开关节囊,术中将关节囊及外旋肌群原位缝合在大转子后方及臀中肌肌腱附着处)和对照组(27例:切除关节囊后,术中未进行外旋肌群修复重建)。比较两组的手术情况及术后近期关节功能情况。结果重建组的手术时间为(45.0±15.3) min,长于对照组的(35.0±12.4) min (P <0.05)。重建组术腔引流量为(200.0±80.0) m L,少于对照组的(420.0±120.6) m L (P <0.05)。重建组的早期脱位率为0.000%(0例),与对照组的7.407%(2例)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重建组术后Harris评分为(92.0±3.4)分,高于对照组的(88.2±5.0)分(P <0.05)。结论在后外侧入路人工股骨头置换过程中行后外侧结构重建能够有效减少术腔引流量,提高髋关节Harris评分,对维持髋关节软组织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医药科学》2016,(9):151-154
目的探讨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算法在颈动脉CTA的可行性,比较权重50%ASIR重建算法相对于常规滤波反投影重建算法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64例受检者在能谱CT上行颈动脉CTA检查。采用管电压120k Vp,管电流480m A,320mg I/m L碘佛醇5m L/s团注。将所得原始数据传输至GE AW4.5工作站,行影像重建分析。每组原始数据运用两类重建方法重建,分别获得对应两组数据,A组采用常规FBP重建算法对原始数据重建分析;B组运用权重50%ASIR重建算法对原始数据进行影像重建分析。分别记录两组影像颈部血管各分支CT值,噪声值及背景CT值,计算和比较图像对比噪声比(CNR),信噪比(SNR),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B组血管噪声值(11.5±2.38)低于A组(16.70±2.98)(P<0.01);B组CNR(61.14±22.38)高于A组(38.19±11.57)(P<0.01);B组SNR(48.16±18.26)也高于A组(30.03±9.49)(P<0.01)。两组血管CT值和背景CT值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颈动脉CTA结合权重50%ASIR重建算法不仅可以很好保证影像质量,还能有效降低影像噪声,提高影像信噪比和对比噪声比。  相似文献   
8.
如何选择合适的前交叉韧带(ACL)移植材料充满挑战与争论。目前临床上陆续出现不同移植物,但逐渐被证实存在不足。为了选择到理想材料,学者们正尝试利用自体腓骨长肌腱(PLT)移植重建ACL,并取得一些进展。虽然目前利用PLT重建尚有争议,但普遍认为PLT无论在解剖学形态和力学特性上均能满足ACL重建需求,关节镜下利用PLT移植重建ACL是一种损伤小、简便可行、效果良好的手术方法,并丰富了韧带重建的移植物来源。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关节镜下采用自体腘绳肌腱经胫骨隧道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双束八股解剖重建的临床效果。方法随访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运动医学科2018年12月—2020年1月收治的103例ACL断裂患者资料,其中男78例,女25例,年龄18~45岁,平均(26.8±5.86)岁;左侧47例,右侧56例,均采用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腱经胫骨隧道打股骨骨隧道,ACL双束八股解剖重建。按照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KDC)膝关节评分、Tegner膝关节评分标准和膝关节自我效能量表K-SES评价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随访12~42个月,平均(24±8.18)个月;手术前、末次随访评分比较,Lysholm评分分别为(48.41±4.44)分和(95.34±1.91)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IKDC评分分别为(44.05±4.36)分和(95.66±1.89)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Tegner评分分别为(2.84±0.95)分和(6.15±0.89)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膝关节自我效能量表K-SES量表(3.10±0.83)分和(7.12±1.10)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末次随访103例患者前抽屉试验阴性,轴移试验阴性。98例(95.1%)Lachman试验阴性,5例(4.9%)Lachman试验1°阳性。结论关节镜下采用自体腘绳肌腱经胫骨隧道双束八股解剖重建前交叉韧带是一种恢复膝关节稳定性,恢复伤前活动水平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李俊川  姜淮芜  杨烈 《四川医学》2019,40(3):252-257
目的 探索胃癌不同消化道重建对术后生存质量的影响,为评价胃癌术后不同消化道重建方式的特点以及生存质量的客观指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纳入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及绵阳四0四医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经胃镜确诊为进展期胃癌患者122例,根据不同病变部位与不同重建方式分成A、B、C三组,A组28例,为胃下部癌行毕Ⅰ式消化道重建; B组58例,以贲门和胃小弯等为主的胃上部癌,其中全胃切除35例,胃部分切除23例,均施行空肠代胃调节型双通道消化道重建; C组36例,以胃中上部癌为主,全胃切除25例,胃部分切除11例,该组为不通过十二指肠通的重建术式。采用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of Cancer,EORTC) QLQ-C30、QLQ-STO22生活量表评分,比较三种术式间生存质量。结果 三组间在整体生存质量、食欲丧失、吞咽困难、反流、饮食受限、味觉方面比较,P<0. 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行两两比较后:A、B组之间均P>0. 05; B、C组之间P<0. 05; A、C间食欲丧失、反流、饮食受限、味觉,P<0. 05。结论 调节型双通道消化道重建,其生存质量优于毕Ⅰ式及不经十二指肠方法,可以大大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早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