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4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6篇
药学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盐酸坦索罗辛治疗输尿管下段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输尿管下段结石患者378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162例,采用常规治疗(口服荡石片1.8 g,tid,4周,同时每日饮水>2000ml;治疗组216例,常规治疗+口服盐酸坦索罗辛(哈乐)0.2mg,bid,4周.结果:对照组结石排出率38.3%(62/162),平均排出时间(12±5)d;治疗组结石排出率86.1%(186/216),平均排出时间(6±2)d;两组排出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盐酸坦索罗辛治疗输尿管下段结石能明显提高结石排出率,有效缩短排出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两种免疫抑制方案的疗效和副作用。方法 根据肾移植术后所用免疫抑制方案将121例肾移植分为两组,CMP方案组:环孢霉素A(CsA) 霉酚酸酯(MMH) 泼尼松(Pred),CAP方案组:CsA 硫唑嘌呤(Aza) Pred,术后观察两组移植。肾功能,排斥反应发生频率及免疫抑制剂的用量和副作用。结果 术后CMP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低于CAP组,而排斥反应的逆转率却高于CAP组;术后半年内CMP组CsA用量低于CAP组CAP组肝肾中毒,骨髓抑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CAP组,两组感染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 肾移植术后CMP方案优于CAP方案;MMF在肾移植术后的应用,可以减少肾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减少药物的副作用,提高肾移植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非智力因素与临床实习学员学习成绩的关系。方法采用大学生非智力能力调查量表,对某医院104名临床实习学员非智力因素状况进行测试,分析非智力因素与学生学业成绩的关系。结果①不同非智力能力水平学生外科理论考试成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4.21,P〈0.05),非智力能力水平优组考试成绩明显好于良组和差组(P〈0.05);②不同非智力能力水平学生临床实习后出科考试成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65,P〈0.01),非智力能力水平优组考试成绩明显好于良组和差组(P〈0.01),良组好于差组(P〈0.05);③非智力能力水平优组学生临床实习后成绩显著提高(P〈0.01),良组学生临床实习后成绩明显提高(P〈0.05),非智力能力水平中等组学生临床实习后成绩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临床实习学员非智力因素对其学业成绩有明显影响,发挥其在学习和成才中的积极作用,可达到促进学员学习、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男性创伤性复杂性后尿道狭窄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479例诊断为创伤性复杂性后尿道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22例Ⅰ期行尿道狭窄段切除+端端吻合术,57例行带血管蒂阴囊皮瓣后尿道成形术.结果 手术时间平均115 min(90~140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225 ml(100~300 ml).无一例需术中输血.术后平均随访15个月(12 ~24个月),422例行尿道吻合术的患者中,386例排尿通畅,36例排尿不畅的患者中,再次行排泄性尿道造影提示21例是因为吻合口瓣膜形成,15例因局部存在狭窄环,行尿道瓣膜切除或狭窄环内切开术,术后恢复良好.57例行后尿道成形术患者中,45例排尿通畅;9例患者出现前尿道与皮管吻合口狭窄,其中4例行尿道扩张后好转,5例行尿道狭窄内切开术后好转;3例出现皮管与后尿道或膀胱颈吻合口狭窄,其中1例经尿道扩张后好转,2例行尿道狭窄内切开术后好转.结论 Ⅰ期尿道狭窄段切除+端端吻合术是治疗创伤性复杂性后尿道狭窄的主要方法,病情不允许时可行后尿道成形术.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的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自身的健康愈加关注,求医意识日益增强,医院收治病人数较多,病床周转率较快,而如今,护士年轻化已是普遍现象.年轻护士经验较为缺乏,且中夜班倒班频繁,与病人有效交流机会少,难以全面掌握病区病人情况,发生风险机会较高.我科系前列腺增生诊疗中心,收治病人均为老年男性,多合并其他疾病或特殊情况,为帮助护士较为全面掌握科室病人情况,我科特制定了病人情况交待表,收到较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前列腺增生致上尿路损害的临床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前列腺增生致上尿路损害的致病机制,为临床治疗和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264例排尿功能障碍性导致上尿路功能损害病例的尿动力学、泌尿影像学及肾脏功能学资料进行全面分析。结果在引起上尿路损害的264例前列腺增生病人中,部分患者(42.4%,n=112)残余尿量不多(〈100cmH2O),但已引起上尿路损害;78.4%(n=207)以上患者膀胱储尿期压力大于40cmH2O,初始尿意压力(42.3&#177;6.0cmH2O)和最大尿意压力(67.3&#177;5.8cmH2O)均在膀胱安全压力(40cmH2O)之上;初始尿意容量(417.5&#177;61.6ml)明显大于安全容量(364.6&#177;42.1ml)。结论前列腺增生所导致的膀胱储尿期压力增高、达到和(或)超过安全压仍继续储尿是导致上尿路损害的最重要原因;残余尿和尿意不能作为指导排尿的指标;将膀胱压降至安全压以下或在安全容量前排空膀胱是治疗前列腺增生和预防上尿路损害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7.
随着腔镜技术的迅猛发展,输尿管镜已成为泌尿系疾病诊治的重要技术之一,被广泛应用于腔内检查、碎石、内切开、止血、肿瘤烧灼等疾病诊治[1].我科在开展各项腔镜手术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优势,将尿道输尿管镜技术运用到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就经尿道输尿管镜带教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三维重建技术在经皮肾取石术(PCNL)中的应用,为结石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西南医院2007年4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192例肾结石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进行分组,各96例,均在超声定位下行PCNL,观察组术前接受CT图像三维重建,对比两组患者穿刺成功率、结石清除率及并发症等临床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结石部位及结石横径等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低于对照组,其结石清除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三维重建技术可直观、立体地显示肾盂、肾盏结构信息及结石的形状、大小、数量等情况,对PCNL穿刺通道的建立具有十分关键的辅助作用,可减少手术时间、提高结石清除率,且安全性良好,能够有效保证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9.
排尿功能障碍致上尿路损害的机制及防治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排尿功能障碍导致的上尿路损害在泌尿外科临床常见,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尿动力学研究发现3.92kPa(1cmH2O=0.098kPa)是上尿路损害的膀胱压临界值,达到或超过安全压仍继续储尿是导致上尿路损害的最重要原因。因此,无论采用何种治疗手段,将膀胱压降至安全压以下,在安全容量前排空膀胱是保护上尿路的根本原则。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α1D及α1A受体亚型对大鼠膀胱出口梗阻(BOO)引起的不稳定逼尿肌(D1)收缩性、自律性的影响。方法建立Wistar大鼠BOO模型,充盈性膀胱测压确定D1模型,通过离体肌条牵拉实验,记录高选择性α1D及α1A受体亚型拮抗剂作用下,D1组和假手术对照组肌条自发性收缩频率及收缩力变化。结果35只BOO模型大鼠存活32只,D1发生率为71.9%。在一定张力前负荷下离体逼尿肌均产生自发性收缩,D1组肌条自发性收缩频率及收缩力均明显高于对照组;α1受体激动剂苯福林(PE)可使肌条自发性收缩频率及收缩力增加,选择性α1A受体拮抗剂5-MU能降低[(2.43±0.71)次/min,(0.14±0.03)g]对照组肌条的自发性收缩频率(2.64±0.72)次/min及收缩力(O.20±0.04)g,也能拮抗[(2.37±0.57)次/min,(0.19±0.02)g]PE所致的对照组肌条收缩频率(4.22±0.37)次/min和收缩力(0.31±0.03)g的增加(P〈O.01),而对D1逼尿肌作用不明显。选择性α1D受体拮抗剂BMY7378能降低[(2.32±0.56)次/min,(0.18±0.04)g]DI组肌条的自发性收缩频率(5.06±1.02)次/min及收缩力(0.42±0.08)g,并拮抗[(4.28±0.71)次/min,(0.48±0.04)g]PE所致的肌条收缩频率(6.73±0.61)次/min和收缩力(0.95±0.07)g的增加,但对正常逼尿肌作用不明显。结论 α1受体兴奋可使逼尿肌收缩频率及收缩力增加,正常逼尿肌中α1受体主要通过α1A亚型发挥作用,而梗阻性不稳定逼尿肌则主要通过α1D亚型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