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8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66篇
基础医学   12篇
临床医学   74篇
内科学   130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53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26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目的研究PTCA+支架术对左心重构和左室功能的影响及药物再干预的效果。方法对98例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1年内4组与术前左心重构、左室功能的临床与超声指标对比研究,对不同PCI策略和不同药物干预效应与左心重构和左室功能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PCI术后1年内4组比术前NYHA心功能分级、6min步行、左房容量指数(LAVI)、左室舒张末容量指数(LVEDVI)、室壁运动缺失分数(WMLF)、射血分数(EF)有极显著的改善(均P〈0.001);PCI6个月组和12个月组比PCI 1周组上述6项指标有显著的改善(均P〈0.01);不同PCI策略之间LAVI、LVEDVI、WMLF、EF有显著差别;PCI术后辛伐他丁组、厄贝沙坦组比常规药物组LAVI、LVEDVI、WMLF、EF有显著的改善,而替罗非班组与常规药物组比较4项指标差异不显著。结论冠心病PCI术后1年左心重构和左室功能有显著的改善,恰当的PCI策略和药物再干预对左心重构和左室功能的改善产生更有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和单核细胞与高密度脂蛋白比值(MHR)与青年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中罪犯血管是否闭塞的相关性。方法:2018年8月至2020年1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青年NSTEMI患者36例,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将其分为罪犯血管闭塞组和非闭塞组。比较两组一般临床资料、合并症及化验检查结果,分析两组患者的NLR和MNR与冠脉罪犯血管是否闭塞的相关性。结果:闭塞组中性粒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胆固醇(TC)、肌钙蛋白(TNT)、NLR、MHR显著高于未闭塞组(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高水平NLR与MHR是罪犯血管闭塞的危险因素。结论:外周血NLR和MHR对预测青年NSTEMI患者中罪犯血管是否闭塞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内旋磨术(Rotational atherectomy,RA)治疗冠脉左主干严重钙化狭窄病变过程中护理配合的要点及注意事项。方法回顾总结我科2015年1月-2017年12月行RA治疗的左主干严重冠脉钙化狭窄病变的21例患者在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及术后处理方面的护理经验。结果 21例患者左主干冠状动脉内旋磨术均获成功,发生旋磨血管夹层5例,慢血流1例,一过性血压下降8例,无复流发生,无冠状动脉痉挛、旋磨头嵌顿、导丝断裂及穿孔等并发症出现。结论及时准确的术前、术中及术后护理配合在左主干严重钙化病变旋磨治疗中,不可或缺,对提高手术成功率及预防严重并发症的出现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信息支持对冠状动脉介入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为降低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的护理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抽取行冠脉介入术且初始疾病不确定感水平得分超过总分的50%(62.5分)81例患者,对照组41例接受传统的健康教育,观察组40例除了传统健康教育外,发放标准信息支持手册,观看介入手术过程的录像,护士在术前1d、出院前1d利用多媒体讲解相关的知识。分别于患者入院当日、术前1d、术后1d、出院前1d进行疾病不确定感量表调查。结果:(1)两组患者疾病不确定感比较:两组入院当日疾病不确定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1日患者不确定感,对照组小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日,对照组与观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前1日两组患者不确定感,观察组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信息支持后两组患者疾病不确定感评分差值比较:两组“术后1日与人院当日”,“术后1日与术前1日”,“出院前1日与人院当日”,“出院前1日与术前1日”不确定感评分差值比较,观察组评分减少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方式可以明显降低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  相似文献   
6.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6,(12):1047-1049
目的研究茅苍术挥发油对幽门螺杆菌(HP)的抑制作用以及亚最小抑菌浓度(sub-MIC)挥发油对HP毒力因子尿素酶B(Ure B)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实验分为阳性对照组(加入100μL HP菌悬液),溶剂对照组(加入100μL HP菌悬液和0.25μL二甲基亚砜),30.000、15.000、7.500、3.750、1.875、0.938、0.469 g·L~(-1)茅苍术组(分别加入30.000、15.000、7.500、3.750、1.875、0.938、0.469 g·L~(-1)茅苍术挥发油和100μL HP菌悬液)和空白对照组(加入培养基),运用常规肉汤稀释法测定茅苍术挥发油对HP的抑制作用。将2×1010CFU·L~(-1)HP接种于布氏肉汤液体培养基,然后分为实验组和空白对照组,实验组加入茅苍术挥发油使其终浓度为0.5×最小抑菌浓度,对照组不加茅苍术探发油,微需氧培养72 h后,采用实时定量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2组尿素酶B(Ure B)mRNA的表达。结果溶剂对照组和0.469 g·L~(-1)茅苍术组抑制率与阳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0.000、15.000、7.500、3.750、1.875 g·L~(-1)茅苍术组抑制率高于阳性对照组,0.938 g·L~(-1)茅苍术组抑制率低于阳性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Ure B mRNA表达量为0.036±0.001,低于对照组的0.1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一定浓度的茅苍术挥发油可抑制HP生长,亚抑菌浓度挥发油可下调Ure B mRNA表达。  相似文献   
7.
赵小艳 《北方药学》2013,(9):189-190
探讨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HOCM)患者化学消融术后并发症的护理。方法:回顾分析16例经导管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治疗HOCM的资料。结果:16例HOCM患者经过化学消融术均痊愈出院,2例并发永久性Ⅲ房室传导阻滞,植入永久起搏器。结论:PTSMA治疗HOCM易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应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早对不良并发症进行干预,这对预防PTSMA术后并发症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沙库巴曲/缬沙坦在治疗伴有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HFrEF)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收集2017年12月-2018年11月于我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40%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口服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的患者设为观察组(沙库巴曲/缬沙坦+指南心力衰竭标准治疗,除外ACEI/ARB,50例);选取年龄、性别及LVEF与观察组相匹配,口服贝那普利(洛汀新)的患者设为对照组(贝那普利+指南心力衰竭标准治疗,57例);随访6~12个月,平均随访202 d。主要比较2组患者的心血管死亡事件发生率、全因死亡率及心力衰竭再住院率;同时比较2组患者的6 min步行试验、BNP及LVEF水平;以及对伴有低血压及严重肾功能不全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安全性及耐受性。结果:结果显示,与贝那普利相比,沙库巴曲/缬沙坦使终点事件相对风险降低了33%(HR=0.67,95%CI:0.46~0.87,P=0.022),其中心血管病死率(HR=0.58,95%CI:0.34~0.74,P=0.031)、因心力衰竭无计划再住院率(HR=0.65,95%CI:0.42~0.84,P=0.002)、全因死亡率(HR=0.55,95%CI:0.35~0.76,P=0.043)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试验组6 min步行试验较之基线期的增加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伴有低血压及严重肾功能不全的HFrEF患者具有更好的安全性。结论:与贝那普利相比,沙库巴曲/缬沙坦在治疗HFrEF中有着良好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且临床耐受性较好。  相似文献   
9.
<正>急性心脑血管病(acute cardio-cerebrovascular diseases,ACCVD)是一组累及心脏、大脑及周围循环系统的急性临床综合征。ACCVD系由于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高血压等导致的心脏、大脑及全身组织发生的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主要包括以急性胸痛和脑卒中为特征的两大类危重症,前者主要为急性心肌梗死、肺动脉栓塞及主动脉夹层等高危的急性心血管病,后者包括急性脑梗死、脑出血及短  相似文献   
10.
已经确定的动脉粥样硬化的传统危险因素,如高脂血症、高血压、抽烟、糖尿病等并不能解释和预测所有心脑血管临床事件的发生。随着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工作的深入,发现一些新的危险因素例如循环白细胞数量、血浆纤维蛋白原、尿酸、脂肪组织分布等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鉴于此,本研究针对相关最新研究进行简要阐述,力图为动脉粥样硬化的恶性演进提供相关实验与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