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8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3篇
耳鼻咽喉   4篇
基础医学   11篇
临床医学   45篇
内科学   15篇
神经病学   83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9篇
综合类   64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32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1病例报告男,70岁。因持续性心前区疼痛6 h入院。ECG示、AVL、V4~V6导联ST段弓背向上抬高考虑急性心肌梗死。入院后急诊行冠状动脉造影示:回旋支(CX)中段及右冠状动脉(RCA)后三叉前支重度狭窄;左前降支(LAD)近段完全闭塞;在闭塞的LAD成功地植入3.0×30及3.0×15 Driver支架各1枚,术后床边ECG示抬高的ST段明显回落。并按常规予肠溶阿司匹林、波立维、速碧林治疗,同时服用倍他乐克、立普妥。术后第3天患者出现胸闷、气促、口唇发绀,肺部听诊双肺呼吸音粗糙,双肺底可闻及细湿性罗音,右肺可闻及哮鸣音。胸部X线片提示双肺斑片状阴影…  相似文献   
2.
稀土化合物氯化镧影响神经干细胞增殖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初步探讨稀土化合物氯化镧(Lanthanum chloride,LaCl3)对体外培养的NSCs增殖状况的影响。方法采用成球悬浮法分离培养小鼠神经干细胞(mNSCs);将生长状态良好的第3代mNSCs分为空白对照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组、LaCl3组,分别采用常规NSCs培养液、含10ng/ml TNF-α的NSCs培养液、含2.5μmol/L LaCl3的NSCs培养液培养NSCs 1-3天。采用神经球计数、神经球体积测量方法以及采用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方法检测与细胞增殖相关的指标(CyclinD1)来观察NSCs的增殖状况。结果神经球计数和神经球体积测量结果显示,TNF-α组和LaCl3组神经球数量分别为[(74.56±2.6)个/瓶]和[(62.32±2.8)个/瓶],较空白对照组[(42.28±3.5)个/瓶]明显增多,P〈0.05;神经球体积分别为[(0.82±0.16)×10^6(μm^3)]和[(0.66±0.12)×10^6(μm^3)],较对照组[(0.26±0.0.08)×10^6(μm^3)]明显增大,P〈0.05。免疫细胞荧光检测细胞增殖结果显示,TNF-α组和LaCl3组中,Cyclin D1阳性细胞率分别为(68.6±4.2)%和(51.2±2.8)%,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的(35.6±2.6)%,P〈0.01。结论一定浓度的Lacl3具有促进NSCs增殖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内膜剥脱术在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12年6月~2014年6月间在我院行颈内动脉内膜剥脱术的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病人的23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并随访。结果术后出现暂时性声音嘶哑1例,术侧多发小梗塞灶1例,颈部血肿保守治疗后恢复2例,未见肢体瘫痪、神志不清等严重并发症;术后CTA、DSA检查示颈动脉通畅;随访6月~2年未见血管再狭窄、严重脑缺血表现。结论颈内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3D-CTA和颅骨三维重建技术精确定位外侧裂开放位置及入路角度,夹闭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13例,平均年龄52岁。术前均行3D-CTA和颅骨三维重建,将蝶骨嵴向颅中窝转折处作为骨性标记,参照该骨性标记确定动脉瘤位置,确定开放外侧裂位置及入路方向,进行分离外侧裂夹闭动脉瘤。结果 23例大脑中动脉瘤患者,在开放外侧裂长度1.5~2.0 cm,以45度方向,分离外侧裂深度大约1.5 cm处顺利暴露动脉瘤、M1分叉部及M1末端,均被顺利夹闭,术后有复查头颅CTA,动脉瘤均消失,载瘤动脉通畅,术后1个月随访,患者GOS评分均在4分以上。结论应用3D-CTA和颅骨三维重建技术,精确定位外侧裂开放位置及入路的角度,可以小范围开放外侧裂夹闭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获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5.
脑血管痉挛(CVS)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高,治疗棘手,是患者致死或重残的重要原因.SAH后CVS的发生具有时相性.一种为早发性CVS,多发生于SAH后0.5 h至3 d内,常于数小时内缓解.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颅内硬脑膜动静脉瘘的临床特征并探讨其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纳入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2年3月—2019年9月期间收治48例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患者。以性别、年龄、供血动脉数、皮质静脉引流、瘘口位置、治疗方式及颅内出血作为亚变量进行回顾性分析。在患者出院6个月后,通过门诊及电话,对其进行随访。最后,对收集的数据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脑膜中动脉是DAVF最多见的供血动脉(37.5%)。DAVF患者的首发症状以头痛为主(43.64%)。经血管内介入治疗的DAVF患者较经手术切除的患者预后好3.955倍;无颅内出血患者较伴有颅内出血患者的预后好4.464 (1/0.224)倍。结论对于硬脑膜动静脉瘘患者,尽早明确诊断,首选血管内治疗。  相似文献   
7.
正颅内感染性动脉瘤(intracranial infectiveaneurysm,IIA)占所有颅内动脉瘤的0.7%~5.4%,早期诊断困难,常常在发生破裂后才被识别,破裂出血后致残率和病死率极高~[1]。本文就IIA的诊治进展进行综述。1流行病学目前,IIA没有基于人口统计学的研究,大部分为病例报道。IIA在年轻人多见,发病年龄平均约35.1岁~[2]。IIA常继发于感染性心内膜炎,流行病学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外伤性迟发性后颅窝血肿的护理经验.方法 对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22例外伤性迟发性后颅窝血肿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其临床特点并给予针对性的护理.结果 14例行保守治疗后,痊愈出院;8例行手术治疗患者,术后死亡1例.随访6个月,预后按GOS分级:2分1例,3分4例,4分8例,5分8例.结论 对外伤性迟发性后颅窝血肿需充分了解,长期、细致观察,及时、合理的治疗及护理是预防各类并发症发生、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估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HFNC)在颅脑损伤术后撤机拔管中的作用。方法 将70例轻中度颅脑损伤术后撤机拔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和HFNC组35例,2组患者术后均入ICU监护,行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鼻导管给氧;HFNC组采用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观察2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24、48 h呼吸频率(RR)、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等的变化;比较2组治疗后48 h内气管再插管率。结果 2组治疗后1、24、48 h的RR、HR、MAP值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HFNC组治疗后1、24 h的RR、HR、MAP值降低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0.05),治疗后48 h的RR、HR、MAP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FNC组气管再插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2.86%比17.14%,P=0.046)。结论 HFNC可明显改善颅脑损伤术后患者的呼吸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气管再插管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时期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脑积水的诊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动脉瘤性SAH患者继发脑积水的临床资料。结果结合动脉瘤性SAH患者不同时期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及相关头颅CT或MRI辅助检查结果等,术前,术中及术后不同时期适时选择采用脑室外引流及ommaya囊外引流,显微镜下打开终板池造瘘,术后硬膜外或经腰大池引流血性脑脊液,侧脑室腹腔分流或脑室镜终板造瘘等不同治疗策略治疗脑积水,取得满意效果,按照预后评分标准(GOS)56例患者中,出院时GOS 4-5分39例,3分14例,2分3例,无死亡。结论根据患者不同时期的脑积水的临床特点,选用相应的治疗策略,可明显降低患者致残及致死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