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4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4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8篇
临床医学   21篇
内科学   102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24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66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18篇
中国医学   1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流传度:20000000+秋葵,又名六角豆(Bhindi),有植物伟哥之称,是糖尿病的克星。上个月,在一个电视节目中我获悉一种糖尿病的治疗方法。由于我是个糖尿病患者,我尝试后感觉它非常有效,我的血糖现在已得到了控制。实际上我已经减少了我的药量。拿两条六角豆并切除头尾两端部分,再沿长身中间切一小刀,然后将这两条六角豆放入一杯清水[室温]中,盖好并在室温下放置过夜。  相似文献   
2.
案例教学法(CBT)在国内外医学教育中应用广泛并不断改良。教师在临床案例引导下,对医学知识和理论进行讲解,有助于学生更深入理解医学知识,还能更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内分泌代谢学是临床医学重要的分支学科。随着内分泌代谢领域诊疗知识的更新,医学继续教育需求日益增长。传统的医学继续教育课程以“传授-接受”单向教学模式为主,常常效果不佳。教师采取CBT,可以启发、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对临床遇到的真实案例进行讨论,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内分泌代谢病学诊疗动态及其原理和内在机制,提升学生学习效果。同时,还能提升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扩展应用基础知识和既往临床经验,分析、解决实际临床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内分泌代谢病学继续教育课程中应用CBT使得教学质量明显提升,还能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复方血栓通胶囊对糖尿病肾病(DN)大鼠24 h尿白蛋白、尿肌酐、血肌酐和血尿素氮等相关代谢指标的影响,及应用基因芯片探讨复方血栓通胶囊改善DN 大鼠肾功能的机制。[方法] 选用SD 大鼠45 只,高脂喂养/ 链尿佐菌素(STZ)注射法制备DN 模型,将DN 成模大鼠40 只随机分为小剂量、中剂量、大剂量血栓通组[ 分别给予0.3、0.6、1.2 g/(kg·d)的血栓通粉末悬浊液]、DN 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另外选用SD 大鼠10 只为正常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均连续灌胃12 周。每月末测定大鼠空腹血糖(FBG)和体质量。3 个月末测定大鼠24 h尿白蛋白、尿肌酐、血肌酐和血清尿素氮水平。取大鼠肾脏组织进行Illumina基因芯片实验以期从整体基因角度揭示复方血栓通胶囊改善肾功能的机制。实时定量PCR 实验验证基因芯片的结果。[结果] 复方血栓通胶囊能以剂量依赖的方式降低24 h尿白蛋白、血肌酐和血清尿素氮,升高尿肌酐(P<0.05或P<0.01)。基因芯片显示大剂量血栓通组较模型组有67 个基因显著改变,其中34 个上调,33 个下调。实时定量PCR 实验发现大剂量血栓通组胶原蛋白1 型1(Col1a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和转化生长因子1(Tgfb1)基因较模型组显著下调,细胞色素P450 家族2 亚族C 肽23(Cyp2c23)和Nephrin-1(Nphs1)显著上调。[结论] 复方血栓通胶囊能有效改善DN 大鼠肾脏功能,其机制可能涉及Bmp2-Tgfβ-Ctgf通路,Cyp2c23 和足细胞损伤修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02年1月~2016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行手术治疗的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闭塞症的患者为病例组,并以同期就诊的2型糖尿病且无下肢动脉病变的患者为对照组,对比患者年龄、病程、体重指数,监测血压、血糖和血脂,探讨糖尿病患者发生下肢动脉闭塞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病例组54例,对照组5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例组患者的体重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病例组患者病程显著长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空腹血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早、午、晚三餐后2h血糖病例组显著高于对照组。病例组患者的收缩压显著高于对照组,而两组的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病例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较对照组降低更加显著。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随着病程的延长、早餐后血糖增高、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下降和体重指数的下降,糖尿病患者合并下肢动脉闭塞的风险增高。结论 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的病程较长,血糖控制较差,且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同时收缩压增高更加明显,高密度胆固醇水平降低。预防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症需要降糖、降压及调节血脂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5.
T1DM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疾病,但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紊乱可能通过改变肠壁通透性及免疫功能参与了T1DM的进程.使用一些抗生素或益生菌有助于维持肠道菌群的平衡,延缓T1DM的发展,为研究T1DM的发病机制及治疗开阔思路.  相似文献   
6.
2007年ADA糖尿病前期共识与评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977~2006年间先后8项大型临床试验证明,通过生活方式或药物干预,糖尿病前期人群中25%~60%可以避免发展为糖尿病。这些事实促使ADA考虑是否需要推荐这种干预和对那些人在什么情况下进行干预?也就有了2007年ADA“关于糖尿病前期治疗的共识声明”(下称“共识”)的出台。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颈椎骨折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56例颈椎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X线和多层螺旋CT检查,观察两种检查方式对颈椎骨折的诊断情况。结果多层螺旋CT诊断颈椎骨折诊断率高达96.43%,明显高于X线诊断的57.14%(P0.05)。检查包括椎体、棘突、椎弓根及椎板,多层螺旋CT诊断率分别为100%、92.86%、91.18%以及96.00%,明显高于X线的60.71%、46.43%、47.06%以及42.00%,均P0.05。结论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对颈椎骨折诊断率较高,相对于X线具有明显优势,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8.
内容 当前指南推荐二甲双胍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的起始治疗。随着时间的推移,2型糖尿病患者B细胞功能呈进行性下降,大多数患者需要联合治疗。目前可供选择的二线治疗用药种类很多,但尚缺乏直接比较这些药物疗效的研究。因此,对于二线治疗用药的选择方法尚不清楚。在此荟萃(meta)分析中,Phung及其同事致力于该重要问题,评价了目前可获得的非胰岛素类降糖药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我院收治的两例严重IR综合征的临床及遗传学特征. 方法 两例均进行弥散加权显像(DWI)脂肪定量、高分子量脂联素测定及胰岛素受体基因测序. 结果 两例严重IR的患者共同临床特征为高胰岛素血症、黑棘皮征、糖代谢异常及BMI正常.例1有脂肪性肝病和TG升高,全身脂肪含量为6.7%,高分子量脂联素水平为0.2 (2.0~20.0)mg/L,胰岛素受体基因正常;例2齿列不齐和生长发育障碍,全身脂肪含量为34.8%,高分子量脂联素水平为17.9 mg/L,胰岛素受体基因检测发现c.275G>A及c.2495delT的复合杂合突变,均为新发突变. 结论 两例均为罕见的遗传性严重IR综合征,例1符合先天性全身性脂肪萎缩的诊断,目前尚未发现有意义的突变基因;例2符合Rabson-Mendenhall综合征的诊断,由胰岛素受体基因编码区的复合杂合突变所致.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初步探讨1例糖原累积病Ⅰb型(GSDⅠb)患者的临床特点和致病基因,分析该疾病发生的分子遗传机制。方法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抽提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基因组DNA,通过多聚酶链反应扩增葡萄糖-6-磷酸酶转位酶基因SLC37A4的9个外显子,用DNA直接测序法确定其突变位点。结果患者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完全符合GSDⅠb。经PCR测序发现SLC37A4基因第3外显子572位碱基C→T纯合突变(c.572 C>T),造成第191位的脯氨酸被亮氨酸替代(p.P191L),导致葡萄糖-6-磷酸转位酶活性下降。结论 SLC37A4基因突变导致的葡萄糖-6-磷酸转位酶结构改变是该GSDⅠb患者临床表现的分子遗传基础。P191L纯合突变在中国大陆的报道尚属首次。相信不久DNA突变分析将会成为糖原累积病Ⅰb型的主要确诊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