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肺结核好发于左肺上叶尖后段、右肺尖段及后段和(或)下叶背段、这些部位以外的非常见部位如下叶各基底段、右肺中叶、左肺舌叶及上肺前段等也有发生,而上叶尖后段和(或)下叶背段无病灶的肺结核则少见,其症状、体征和影像学表现及临床情况等诸多方面与常见部位肺结核有许多不同的特点,容易误诊。本文总结分析2000-2005年本院收治的48例非常见部位肺结核患者的CT表现,旨在提高CT对非常见部位肺结核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2.
联合抗菌药物对产AmpC酶鲍曼不动杆菌的应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抗菌药物对产AmpC酶鲍曼不动杆菌(ABA)的耐药性以及抗菌药物对ABA的体外联合抗菌活性,为临床治疗产AmpC酶ABA提供合理用药的实验依据.方法 常规培养分离细菌,应用VITEK-Ⅱ全自动细菌分析仪鉴定细菌.常规药敏试验采用K-B纸片法,MIC测定采用琼脂平板倍比稀释法,按CLSI规定标准进行.结果 75株ABA产AmpC酶的阳性率为42.67%,其中产质粒型AmpC酶的占41.33%,产诱导型AmpC酶的占29.33%;产酶菌株中质粒型AmpC酶的占96.88%,产诱导型AmpC酶的占68.75%,同时产诱导型和质粒型AmpC酶的阳性率占59.38%.产酶菌株对亚胺培南(IPM)、美罗培南(MEM)、多粘菌素B(PL)B的抑菌率分别为84.38%、87.5%和90.63%;阿米卡星联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TZP)、头孢哌酮/舒巴坦(SCF)的协同作用分别为40.63%、34.38%.结论 临床对产AmpC酶ABA引起的感染,应慎用碳青霉烯类药物(如IPM或MEM等),建议使用含酶抑制剂复合药物(如TZP或SCF)联合AMK或PLB或米诺环素来治疗,以有效的控制感染和防止耐药株在医院内感染的扩散.  相似文献   
3.
耐药结核分枝杆菌基因突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结核分枝杆菌耐药表型与基因突变位点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分别扩增92株结核分枝杆菌利福平耐药基因rpoB,异烟肼耐药基因katG、inhA、ahpC,链霉素耐药基因rrs、rpsL,乙胺丁醇耐药基因embB及喹诺酮耐药基因gyrA,SSCP筛选出突变序列,DNA测序分析突变性质.结果 59株利福平耐药株rpoB基因突变检出率94.9%(56/59),以Ser450Trp突变最多;90株异烟肼耐药株中,katG基因突变检出率38.9%(35/90),以Ser315Thr最多,3株检出inhA基因突变,ahpC基因无突变检出;34株喹诺酮耐药株中gyrA基因突变检出率82.4%(28/34),主要为Asp94Gly,其次为Ala90Val;31株链霉素耐药株中,15株检出rrs突变,最常见为A514C和A1041G,10株发生rpsL Lys88Arg突变,总的链霉素基因突变检出率为77.4%(24/31);31株乙胺丁醇耐药株中embB 基因突变检出率19.4%(6/31),主要为Met306Val.结论 耐药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情况较为严重,以DNA测序为基础的基因突变分析能快速有效地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的rpoB、katG、gyrA、rrs、rpsL、embB 等耐药分子标识,显示了西安地区耐药性结核分枝杆菌的突变特点,为结核病的临床诊断和合理用药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回顾性分析Filmarray全自动医用PCR分析系统对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潜力和临床应用.方法 选取该院2016年8月至2019年6月临床疑似呼吸道感染的231例门诊、住院患者,比较Filmarray全自动医用PCR分析系统检测20种常见呼吸道相关病原体的结果,分析住院患者临床资料,评价Filmarray全自动医用PCR分析系统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结果 共检测住院患者160例,呼吸道病原体阳性率为38.13%,其中呼吸科患者检测总例数最多,占61.25%,儿科患者阳性率最高,为77.78%;共检测门诊患者71例,阳性率为36.62%,急诊科患者检测总例数最多,占32.39%.呼吸科住院患者与非呼吸科住院患者的年龄、吸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体温、咳嗽、肌肉痛或疲劳、咳痰,以及白细胞计数、B型脑钠肽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Filmarray全自动医用PCR分析系统能快速检测常见呼吸道感染相关病原体,对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肺部周围型肿物鉴别诊断较多,多数需要通过活检才能明确诊断。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操作简单、定位准确、取材满意、阳性率高、并发症少。我科从2005年以来对108例肺部周围型肿物患者进行了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了解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FBGT)病原菌的培养分离方法及常用抗菌药的体外抗菌活性,得出结论 FBGT的病原菌为痤疮丙酸杆菌,临床应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并结合药敏试验结果联合应用抗菌药物,并与其他疗法联合治疗FBGT.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我院连续3年临床尿路感染标本中病原菌分布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现状。方法采用常规方法分离鉴定细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应用K—B纸片扩散法,按CLSI规定的标准进行;试验结果以WHONET5.4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年内从尿路感染标本中共分离获得1269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球菌389株(占30.65%),革兰阴性杆菌731株(占57.60%),假丝酵母菌137株(占10.80%),前5位病原菌依次为大肠杆菌、屎肠球菌、粪肠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杆菌产ESBL酶为40.66%(238/516),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占82.42%(75/91);大肠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全敏感,肠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利奈唑胺均敏感,未检出耐药菌株。结论临床尿路感染病原菌中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最常见的细菌为大肠杆菌和肠球菌;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对肠杆菌科细菌的敏感性最高,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利奈唑胺对革兰阳性球菌均具有良好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2007年1月至2016年12月尿路感染大肠埃希菌分布及耐药性,为泌尿系统感染的诊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16年12月尿路感染患者的尿培养培本,常规方法培养分离细菌,用VITEK2 Compact全自动细菌分析仪鉴定到种,药敏试验采用VITEK2 Compact全自动细菌分析仪测试最低抑菌浓度(MIC)、K-B纸片扩散法补充,按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规定的标准操作及判读标准对结果进行判断。结果尿路感染大肠埃希菌中,肾脏内科分离率最高,占18.3%(546/2 989);第一、二、三代头孢菌素和环丙沙星的耐药率最高,均大于46.0%;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均小于10.0%;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率均小于1.0%。结论大肠埃希菌是院内尿路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应充分重视,并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2006年1月-2011年12月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分布及耐药性,为医院感染的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6年1月-2011年12月住院患者的各种感染标本,常规方法培养分离细菌,用VITEK-2全自动细菌分析仪鉴定到种,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检测应用双纸片确认法,药敏试验采用K-B纸片扩散法,按CLSI规定的标准操作及判断结果进行。结果医院感染标本中共分离出大肠埃希菌3 191株、肺炎克雷伯菌2 305株,标本来源分布大肠埃希菌主要来自尿液和痰液,分别占38.1%和25.9%,肺炎克雷伯菌主要来自痰液,占70.6%;科室分布大肠埃希菌主要来自消化内科和肾脏内科,分别占14.2%和8.4%,肺炎克雷伯菌主要分离自神经外科和神经内科,分别占21.2%、13.8%;大肠埃希菌产ESBLs菌检出率为60.7%,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菌检出率为52.1%;未发现耐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率分别为0.1%和0.2%。结论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临床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产ESBLs菌株检出率均较高,在临床的感染诊治中应高度重视,加强监测,临床应根据耐药表型检测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0.
痤疮丙酸杆菌对抗菌药物的体外抗菌活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FBGT)病原菌的培养分离方法并了解常用抗菌药的体外抗菌活性,为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 采用改良兔脑厌氧增菌肉汤(RRNB)、厌氧琼脂平板置厌氧环境培养,用API鉴定系统20A鉴定板鉴定病原菌;采用肉汤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 从13例FBGT患者中应用RRNB培养基分离到14株病原菌,经ATB/API细菌鉴定系统20A检测,确定为痤疮丙酸杆菌.该菌严格厌氧,培养初期生长极为缓慢,在RRNB中生长良好,但需1~2周时间.环丙沙星对14株病原菌的MIC值均在0.0625~0.5mg/L,青霉素、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哌酮、林可霉素、亚安培南/西司他丁的MIC值均在0.125~0.5mg/L,替卡西林/克拉维酸的MIC值为0.25~1.0mg/L,甲硝唑的MIC值为64.0~256.0mg/L.结论 FBGT的病原菌为痤疮丙酸杆菌,该菌对甲硝唑耐药,临床不能用该类药物治疗;青霉素、氨苄西林、林可霉素等常用抗菌药物体外抗菌活性均较高,临床可选择不同种类的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并与其他疗法联合治疗FBG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