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4篇
综合类   14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乳腺鳞状细胞癌是乳腺化生性癌中的一种特殊 类型,较为罕见.目前国内文献报道其发病率为 0.07%~2.00%[1],我们在 1999-2010年间收集 8例, 现就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 临床资料 8例均为女性,年龄 33~55岁,平均 47岁.5例 表现为无痛性肿块,3例伴有局部疼痛,乳头、乳晕均 无糜烂、溃疡及湿疹,无乳头溢液及乳头内陷等症 状.  相似文献   
2.
徐晓芬  庄晓苹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6):130-131,134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妇科肿瘤患者腹腔镜手术康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浙江省舟山市妇幼保健医院2011年10月~2012年10月行腹腔镜手术的妇科肿瘤患者13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5例.对干预组患者实施全程个体化护理干预,而对照组患者仅实施常规护理.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生理功能恢复情况、术后1年内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等指标.结果 干预组术后不同时间段疼痛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组住院时间[(7.16±2.14)d]显著少于对照组[(9.92±2.1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内干预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妇科肿瘤患者实施全程个体化护理干预模式可促进患者顺利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同时降低复发率,进一步保障了腹腔镜手术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因素,构建临床风险预测模型对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风险进行评估。方法:收集2020年4月至2022年7月675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纳入研究,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按照7:3的比例随机抽样将患者分为训练集(n =474)和验证集(n =201),在训练集中构建预测模型并在验证集中进行验证。绘制列线图对模型进行可视化展示。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DCA)对预测模型的区分度、校准度和临床价值进行评估。结果:675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颈部淋巴结转移212例(31.4%)。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了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年龄<45岁、双侧病灶、多发结节(≥3个结节)、肿瘤最大径>1 cm、脉管侵犯和包膜侵犯。利用所得到的6个预测因子构建颈部淋巴结转移预测模型,绘制可视化的列线图,用于颈部淋巴结转移风险的评估。该模型在训练集中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87(95%CI =0.741~0.834),在验证集中的AUC为0.720(95%CI =0.644~0.796),DCA显示阈值概率在0.2~0.9 时该模型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发生的风险净收益高。结论:年龄<45岁、双侧病灶、多发结节(≥3个结节)、肿瘤最大径>1 cm、脉管侵犯和包膜侵犯是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的临床预测模型表现良好,有助于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风险的评估与预测。  相似文献   
4.
庄晓苹  邵玲燕  林琼琼 《浙江医学》2019,(14):1473-1476
目的探讨酪氨酸激酶受体(RON)/磷酯酰肌醇3-激酶(PI3K)信号通路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子宫内膜癌组织80例(子宫内膜癌组),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组织80例(不典型增生组);收集同期20例因子宫肌瘤行全子宫切除术的正常子宫内膜组织(正常组)。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子宫内膜组织RON、PI3K和磷酸化PI3K(pPI3K)蛋白表达水平,采用RT-PCR法检测子宫内膜组织RON和PI3K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子宫内膜癌组和不典型增生组RON和pPI3K蛋白表达水平均上升,PI3K蛋白表达水平均下降,RON和PI3KmRNA表达水平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不典型增生组比较,子宫内膜癌组RON和pPI3K蛋白表达水平均上升,PI3K蛋白表达水平下降,RON和PI3KmRNA表达水平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随访时间为1~60个月,中位生存期为44个月,死亡15例。结论RON/PI3K信号通路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检测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EC)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miR-30b、miR-96水平,探究其与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  方法  选择2012年10月—2014年8月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EC患者及门诊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各76例,荧光定量PCR检测PBMC中miR-30b、miR-96水平,Pearson法分析二者相关性,Kaplan-Meier法分析二者与5年生存率的关系;Cox分析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  结果  EC患者PBMC中miR-30b、miR-96水平均高于对照组(t=21.913、24.188,均P<0.05),二者呈正相关(r=0.553,P<0.05),均与病理分级、FIGO分期、肌层浸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均P<0.05)。miR-30b高表达者5年总生存率(16.13%)低于低表达者(66.67%,χ2=16.890,P<0.05);miR-96高表达者5年总生存率(18.18%)低于低表达者(67.44%,χ2=16.307,P<0.05)。miR-30b、miR-96、FIGO分期、淋巴结转移是预后的影响因素(HR=2.861, 95% CI: 1.427~5.736;HR=1.973, 95% CI: 1.462~2.663;HR=2.235, 95% CI: 1.491~3.350;HR=2.439, 95% CI: 1.365~4.358;均P<0.05)。  结论  PMBC中miR-30b、miR-96高表达,与EC患者病理分级、FIGO分期、肌层浸润、淋巴结转移及5年生存率有关,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酪氨酸激酶受体RON在子宫内膜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 采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检测2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20例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组织、60例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之间的RON 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 不同子宫内膜组织间原位杂交单位面积平均光密度(OD)值分别为:正常子宫内膜0.422±0.132、不典型子增生宫内膜0.700±0.143、子宫内膜腺癌1.038±0.164.RON在正常子宫内膜和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与子宫内膜腺癌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与正常子宫内膜无统计学意义(P=0.631).不同子宫内膜组织间免疫组化OD值分别为:正常子宫内膜0.474±0.223、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1.078±0.086、子宫内膜腺癌1.217±0.107.RON在正常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与子宫内膜腺癌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与正常子宫内膜相比较也有统计学意义(P =0.015).RON mRNA和蛋白表达与子宫内膜腺癌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RON mRNA还与肌层浸润深度有关(P<0 01).结论 RON的过度表达参与子宫内膜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姜黄素靶向子宫内膜癌细胞糖酵解过程的调控机制,探索常规化疗药物联合姜黄素靶向杀伤子宫内膜癌细胞的作用效果。方法:培养子宫内膜癌Ishikawa细胞,利用能量代谢检测Seahorse、乳酸及丙酮酸水平,验证子宫内膜癌细胞糖酵解及氧化磷酸化水平;通过qPCR检测了糖酵解相关基因在姜黄素处理后子宫内膜癌细胞及正常子宫内膜癌细胞中表达情况,筛选姜黄素潜在的靶向调控位点;为了验证姜黄素通过丙酮酸脱氢酶激酶2(PDK2)调控子宫内膜癌细胞能量代谢过程,利用Seahorse及丙酮酸水平检测试实验,检测PDK2敲除后子宫内膜癌细胞能量代谢过程变化;小鼠体内皮下成瘤实验,探究姜黄素联合5-FU杀伤子宫内膜癌细胞的治疗效果。结果:姜黄素作用于子宫内膜癌细胞可显著抑制子宫内膜癌细胞糖酵解途径,而氧化磷酸化水平并未发生显著改变;姜黄素可显著下调PDK2的表达,调控子宫内膜癌糖酵解过程,而在子宫内膜癌细胞中敲除PDK2的表达,可显著抑制子宫内膜癌细胞的糖酵解途径,诱导子宫内膜细胞增殖抑制,因此姜黄素作用于PDK2调控子宫内膜癌糖酵解过程,从而达到杀伤肿瘤细胞的目的;5-FU联合姜黄素联合用药,可显著提高5-FU杀伤肿瘤细胞能力,抑制肿瘤细胞生长,5-FU联合姜黄素可显著提高子宫内膜癌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结论:姜黄素通过PDK2调控子宫内膜癌细胞糖酵解过程,从而抑制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过程,增加子宫内膜癌细胞对5-FU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探讨不同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水平治疗子宫内膜癌(EC)的安全性和疗效。 方法 试验设计属于前瞻性研究,以2010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期间符合条件的EC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肠系膜下动脉(IMA)组和肾静脉(RV)组,前者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至肠系膜下动脉水平,后者淋巴结清扫至肾静脉水平。记录术中、术后并发症。随访以电话随访为主,随访终点事件为EC复发。生存率估算应用Kaplan-Meier法,组间生存率曲线差异采用log-rank检验。 结果 2组患者的术中并发症、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10、0.107;P=0.740、0.744)。共有49例复发,其中IMA组有29例复发,RV组有20例复发,2组之间的Kaplan-Meier曲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Ⅰ期患者共有20例复发,其中IMA组有11例复发,RV组有9例复发,2组之间的Kaplan-Meier曲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Ⅱ~Ⅳ期共有29例复发,其中IMA组有18例复发,RV组有11例复发,2组之间的Kaplan-Meier曲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肾静脉水平的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安全有效,尤其对于中晚期的子宫内膜癌患者,有助于降低肿瘤复发、改善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抗炎通管汤对慢性输卵管炎模型大鼠输卵管组织中白介素-2(IL-2)、白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的影响。方法:6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金刚藤颗粒组及抗炎通管汤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大鼠采用"混合菌株接种法"制备慢性输卵管炎大鼠模型。造模后第11天开始灌胃给药,正常组和模型组大鼠每日灌胃注射用水2 ml,金刚藤颗粒组每日灌胃金刚藤颗粒药液2 ml(浓度为0.262 5 g/ml),抗炎通管汤低、中、高剂量组每日灌胃抗炎通管汤药液2 ml(给药浓度分别为9.375g/kg、18.75g/kg、37.5g/kg),连续用药20 d。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大鼠输卵管组织中IL-2、IL-6及TNF-α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及各给药组IL-2、IL-6及TNF-α表达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金刚藤颗粒组和抗炎通管汤中、高剂量组IL-2表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抗炎通管汤高剂量组IL-6表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金刚藤颗粒组和抗炎通管汤高剂量组TNF-α表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抗炎通管汤可降低慢性输卵管炎模型大鼠输卵管组织中炎症相关因子的表达,且存在一定的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