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10篇
临床医学   5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4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9篇
  2024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基于自主神经功能探讨不同选穴原则干预无先兆性偏头痛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2016年11月至2018年6月收集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针灸科符合纳入标准的偏头痛患者84例,随机分为自主神经组41例(脱失1例)和常规治疗组40例(脱失2例),治疗频率为3次/周,均治疗2周,8周后回访。缓解期检测心率变异性特征,包括频域指标和时域指标,于发作期、首次治疗后及疗程结束3个时点同时进行心率变异性特征检测和简式McGill疼痛评分,治疗8周后回访时再次进行简式McGill疼痛评分,且全程对安全性指标进行检测。结果:两组患者缓解期时心率变异特征、治疗后各时间段频域指标无显著差异。时域指标中,与本组发作时比较,首次治疗后两组患者的24h全部正常N~N间期标准差(SDNN)均有显著差异(P<0.05),自主神经组首次治疗后与发作时比较,24h全部正常N~N间期每5min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也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8周后回访时,自主神经组McGill量表中感觉项、VAS项评分均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P<0.01,P<0.05),两组8周随访时的总有效率分别是85.4%和80.0%,且均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结论:针刺对偏头痛患者有即时和远期的疗效,常规取穴和自主神经取穴均可使交感神经活性增强,针对自主神经功能取穴具有一定的优势,对临床针刺治疗无先兆性偏头痛如何选穴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脂质组学的方法探讨"上火"发生的机制。方法:利用多维质谱"鸟枪法"脂质组学技术(MDMS-SL)完成了93例各类"上火"患者以及37名正常人群血浆中多种脂质分子的定性定量分析,其中"上火"患者中36例以口腔溃疡为主要表现,32例以干眼为主要表现,25例以牙龈炎主要表现。结果:与正常人群比较,"上火"人群血浆中缩醛型磷酯、sn-2型溶血磷酯、神经酰胺、磷酯酰肌醇(PI)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中以PI变化最为明显,具体为"上火"人群PI总体含量比正常人群上升约44%(P<0.05)。不同"上火"表型的人群在不同脂质的代谢方面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结论:"上火"人群的血浆脂质代谢发生了显著变化,脂质代谢的异常可能通过氧化应激以及能量代谢增强,导致"上火"症状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3种根除幽门螺杆菌(HP)方案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经快速尿素酶确诊HP感染的171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选用1种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其中A组患者给予埃索美拉唑20 mg每日2次+左氧氟沙星0.5 g每日1次+阿莫西林1.0 g每日2次,共7 d;B组患者给予埃索美拉唑20 mg每日2次+阿莫西林1.0 g每日2次(第1~5日);埃索美拉唑20 mg每日2次+克拉霉素0.5 g每日2次+替硝唑0.4 g每日2次(第6~10日);C组:埃索美拉唑20 mg每日2次+阿莫西林1.0 g每日2次(第1~5日);埃索美拉唑20 mg每日2次+左氧氟沙星0.5 g每日1次+替硝唑0.4 g每日2次(第6~10日),疗程结束4周后复查HP。结果 A组根除率为87.3%,B组根除率为92.6%,C组根除率为96.2%。A组与B组、C组根除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根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3种方案中,B组、C组采用的治疗方案根治率高于A组治疗方案,B组和C组治疗方案在此次试验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用药规律,总结中医各家的治疗思路和用药特色.方法 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选取近10年来收录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的相关文献,统计分析所使用的药物.结果 筛选出277篇文献,共计186味中药,累积使用频次为7762味次.其中39味中药使用频率在1%以上,为常用中药;药物种类共18类,其中前7类占90.16%;药性以温、寒、平为主,累积频率为92.89%;药味以辛、苦、甘为主,累积频率达86.53%; 27味虫类药,合计频次763味次,为全部中药的9.83%.结论 补虚药、祛风湿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解表药、平肝息风药、利水渗湿药这7类中药在类风湿关节炎治疗中占主导地位,符合传统中医理论对类风湿关节炎病因病机的认识,反映了现代临床医家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理念.四气五味理论的活用、对虫类药物的重视,更体现出了中医药的特色,为临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提供了合理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文献整理探讨中医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的证候分类及用药规律演变。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中中医药治疗SLE的相关文献,时间限定为从数据库建立至2018年7月。对证型及药物进行分类并统计分析。结果:纳入文献725篇,总结归纳高频证型11个,出现频次最高的五个证型分别为热毒炽盛证、脾肾两(阳)虚证、阴虚内热(火旺)证、肝肾两(阴)虚证、气阴两虚证,累计频率62.11%。1965-2018年间,阴虚内热(火旺)证呈明显增长趋势;热毒炽盛证、脾肾两(阳)虚证及气阴两虚证在1965-2010年间呈增长趋势,在2011-2018年间呈下降趋势;肝郁气滞(脾虚)证在1965-2018年间呈下降趋势;其余证型均呈动态波动。涉及组方1522个,药物309味,使用15910次,总使用频率最高的5味药分别为生地黄、牡丹皮、茯苓、黄芪、甘草,总累计频率16.42%。使用频率最高药类为清热药和补虚药;生地黄、牡丹皮等清热药的使用频率趋势与热毒炽盛证保持一致,不同年份高频用药大致相似,用药频率存在较小差异。结论:SLE在内以阴阳亏虚为主,在外与热毒侵袭相关,属于本虚标实,其发展与生态环境、社会环境、药物使用等紧密相关,治当以清热凉血、活血祛瘀、益气养阴,并结合个人体质及环境变化辨证治疗。  相似文献   
6.
周传龙  包洁  方剑乔 《新中医》2012,(10):169-169
火针疗法应用历史悠久,春秋以来一直为医家沿用,至明清之时,对于火针的制作、操作和使用方法、适用范围、禁忌症等有较为全面、详细的描述。现代临床应用研究表明,火针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祛腐透脓,消除疮疡;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温补阳气,升阳举陷;以热引热,火郁发之:  相似文献   
7.
正痹证是由于人体阴阳气血亏虚,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的一种疾病[1]。《金匮要略》中有多篇章节论述了痹证,并提出了较为完善的理法方药,为临床运用治疗痹证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笔者通过梳理《金匮要略》中六则防己汤类方的证治规律以及后世医家叶天士、吴鞠通对其的发挥,探索其治疗痹证的功效及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红参、黄芪诱导的大鼠实热证模型血液内环境氧化应激状态的变化及其血液内小分子代谢物的改变,探讨实热证的病理生理机制。[方法]将清洁级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实热组和正常对照组两组,每组各20只。实热组采用红参、黄芪水煎剂灌胃构建实热证大鼠模型,正常对照组予等量的0.9%氯化钠溶液灌胃,两组灌胃均为2次/d,共1周。测量大鼠日均饮水量、肛温;ELISA检测血清中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及17-羟皮质类固醇(17-hydroxycorticosteroid,17-OHCS)含量;硫代巴比妥法检测血浆中氧化应激指标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水平;化学比色法检测血浆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T-AOC);分光光度计检测血浆中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的变化;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LC-MS)鉴定血清中小分子代谢物的改变。[结果]实热组大鼠在灌胃期间饮水量增多(P0.05),血清内TSH及17-OHCS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氧化应激指标MDA、GSH、T-AOC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LC-MS分析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实热组大鼠血清中溶血卵磷脂(lysophosphalipid,Lyso PC)、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EPA)、皮甾酮等物质含量均降低(P0.01);棕榈酸、鞘氨醇含量升高(P0.05,P0.01)。[结论]红参、黄芪可引起实热证大鼠的氧化应激水平升高,脂质代谢紊乱,导致血液中不饱和脂肪酸降低,这些改变有加剧血管损伤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潘照  包洁 《新中医》2021,53(19):24-27
肺纤维化起病隐匿,病因复杂,目前尚无特效药。现代研究表明肺纤维化的过程涉及多种细胞信号传导通路,如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 /Smad、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 等,各种细胞因子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发现肺纤维化的发生发展与基质金属蛋白酶类(MMPs) /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TIMPs)、辅助性T 细胞1(Th1) /辅助性T 细胞2(Th2)、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 这三类细胞因子密切相关,而单味中药成分能够通过调节这些细胞因子的平衡干预肺纤维化的进程,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预防和治疗肺纤维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上火",属于传统中医术语,是指人体阴阳失衡,内火旺盛所致的证候群,多因人体脏腑功能失调引起,而现代研究发现"上火"主症(如:口腔溃疡、牙龈炎、干眼、面部疱疹等)皆与病毒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