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34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观察芍药苷(Paeoniflorin,PF)对人上皮性卵巢癌HO8910细胞增殖、凋亡及迁移能力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培养人上皮性卵巢癌HO8910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芍药苷低剂量组、芍药苷中剂量组、芍药苷高剂量组。芍药苷低、中、高剂量组分别在加入0.5、1与2 mg·mL-1芍药苷的DMEM培养液中培养48 h。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法(MTT)检测HO8910细胞增殖抑制率;TUNEL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率;细胞划痕实验检测HO8910细胞迁移率;免疫蛋白印迹技术(Western blot)分析核因子-κB(NF-κB) p56、Bcl-2、caspase-3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芍药苷对HO8910细胞增殖、迁移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促进其凋亡(P<0.05),这种作用呈现剂量依赖性;芍药苷处理组细胞内caspase-3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Bcl-2、核因子-κB p56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且呈现剂量依赖性(P<0.05)。结论 芍药苷可明显抑制HO8910细胞的增殖,诱导其凋亡;其机制部分可能与阻断核因子-κB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2.
自体树突状细胞(DC)诱导刺激人体产生特异性抗肿瘤T细胞免疫的主动免疫治疗是目前恶性脑胶质瘤免疫治疗的热点和发展方向[1].本实验旨在观察树突状细胞对肿瘤细胞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岩斜区脑膜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3年9月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26例岩斜区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肿瘤全切除20例,近全切除4例,大部分切除2例。术后出现一过性失语6例、脑脊液耳漏2例,听力障碍6例,以及三叉神经、面神经和听神经症状加重4例,均经处理后好转。结论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治疗岩斜区脑膜瘤暴露充分,对颞叶和小脑牵拉轻微,损伤颅神经机会较小,有利于提高肿瘤切除程度和减轻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逆向分段采取法对大隐静脉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及远期效果.方法 将家兔分为4组,即结扎后0 min(对照组),30 min(Ⅰ组),60 min(Ⅱ组),120 min(Ⅲ组),检测其单位面积内皮细胞合成与释放一氧化氮(NO)、PCNA的表达及增殖指数、细胞凋亡指数和血管管腔直径等.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Ⅰ、Ⅱ组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Ⅲ组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逆向分段采取大隐静脉可以有效保护内皮细胞,提高血管通畅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脑胶质瘤中circ_001634的表达以及与miR-383的相互调控关系及在胶质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脑胶质瘤组织中circ_001634的表达情况,及分别过表达circ_001634与miR-383后对相互的影响,非锚定依赖性生长实验检测转染circ_001634后胶质瘤U251细胞生长情况,Western blot检测miR-383下游基因CCND1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circ_001634在胶质瘤中的表达显著升高;过表达circ_001634能抑制胶质瘤细胞生长,且能下调miR-383表达,并抑制CCND1表达;同时过表达miR-383,也能够抑制circ_001634表达。结论胶质瘤特异性circ_001634表达升高是miR-383表达下调和功能受抑制重要调控机制,circ_001634与miR-383的相互调控很可能是胶质瘤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多亮氨酸重复区免疫球蛋白样蛋白1( LRIG1)对人脑胶质瘤细胞株U251放疗敏感性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应用脂质体介导的基因转染技术将PEGFP-N1、PEGFP-LRIG1 质粒分别转染人人脑胶质瘤U251细胞,G418( 1000 mg/L)筛选,建立稳定细胞株,采用克隆形成实验测定N1-U251及LRIG1-U251两组细胞的放射敏感性,Western blot法测定两组细胞中LRIG1及RAD51蛋白的表达差异,彗星分析法测定两组细胞双链DNA断裂的修复.结果 成功建立高表达LRIG1的U251稳定细胞株,LRIG1-U251组(0.352±0.011)较N1-U251组(0.071±0.003) LRIG1基因表达明显上调(P<0.01).LRIG1基因表达上调后U251细胞的放射敏感性增加,放射增敏比为1.448.上调LRIG1基因明显抑制了RAD51基因的表达(P<0.01)及照射后的高表达(P<0.01).彗星分析表明LRIG1基因的过表达将照射8h后U251细胞的Olive彗尾力矩由21.14±3.42增加至32.81±5.61 (P <0.05).结论 LRIG1可以增加人脑胶质瘤U251细胞的放射敏感性.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RAD51蛋白表达,进而抑制双链DNA损伤的修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转染人β干扰素基因(hIFN-β)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hIFN-β)治疗大鼠颅内恶性胶质瘤的作用.方法 重组腺病毒介导hIFN-β基因转染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hIFN-β)和C6胶质瘤细胞体外共培养,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C6细胞活力,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培养液上清hIFN-β含量;制作SD大鼠颅内胶质瘤模型,并用MRI和组织病理学检查予以证实;MSCs-hIFN-β瘤内注射观察荷瘤鼠的临床表现和生存时间,MRI检查肿瘤的大小,并行大鼠C6胶质瘤组织病理学检查和肿瘤组织hIFN-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体外共培养发现C6细胞的生长被不同程度地抑制,C6细胞培养上清hIFN-β的含量随着MSCs-hIFN-β的密度增加,其含量也增加;体内实验发现MSCs-hIFN-β、MSCs、生理盐水瘤内注射治疗10 d后肿瘤平均体积分别为(8.43±1.32)、(35.84±2.36)、(37.26±2.91)mm3,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较对照组生存期明显延长(P<0.01).结论 MSCs-hIFN-β能抑制胶质瘤细胞的增殖,延长颅内荷瘤鼠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骨形成发生蛋白4(BMP4)在U251细胞中的作用.方法 阿霉素、BMP4质粒体分别给予U251细胞,BMP4的小干扰给予阿霉素处理过48h的U251细胞,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转染是否成功及BMP4的表达量.噻唑蓝(MTT)检测细胞活性,应用公式(1-处理组A/空白组A)×100%计算处理组细胞增长抑制率.结果 RT-PCR、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证明转染是成功的.在给予BMP4质粒体0.5、1.0、1.5、2.0、2.5μg/孔后,细胞的抑制率分别为(23.4±1.1)%、(54.8±1.3)%、(58.8±1.6)%、(57.2±1.4)%、(56.1±0.9)%(P<0.05),0.5μg/孔与1.0、1.5、2.0、2.5 μg/孔的抑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1.5、2.0、2.5μg/孔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用阿霉素对U251细胞的抑制率为(45.2±1.1)%(P<0.05).给予阿霉素后给予BMP4的siRNA,细胞的抑制率为(23.1±2.7)%,与阿霉素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MP4可以抑制胶质瘤细胞U251的生长.  相似文献   
9.
丹参酮ⅡA对β淀粉样蛋白25-35片段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对β淀粉样蛋白25-35片段(Aβ25-35)诱导的褐家鼠肾上腺嗜铬瘤细胞PC12细胞系抑制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MTT检测丹参酮ⅡA(2μmol/L)对Aβ25-35(20mmol/L)处理过的细胞活性,应用公式(1-实验组平均OD值/对照组OD值)×100%计算细胞抑制率。RT-PCR、westernblot检测细胞内GSK3β及pi GSK3β的表达量。结果丹参酮ⅡA有效的拮抗了Aβ25-35引起的细胞抑制及GSK3β的高表达和低磷酸化。结论Aβ25-35可以引起PC12细胞抑制,而丹参酮可以拮抗Aβ25-35的作用,并且可能是通过GSK3β通路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0.
心力衰竭实验动物模型构建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致心功能不全的临床综合征,也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目前全球心力衰竭患者的数量已高达2250万,并且以每年200万的速度快速递增,在70 ~ 80岁的老年人群中,患病率更是高达10% ~20%,且5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仿[1].另外,据美国最新的调查数据显示,仅于2011年间,用于心力衰竭的医疗费用就高达190亿美元[2].心力衰竭的高患病率和高死亡率已使它成为一个全球性难题. 成功建立动物模型是研究心力衰竭病理生理学过程、分子生物学机制以及心血管药理最关键一步.心力衰竭是在足够静脉回流的情况下,心排血量绝对或相对不足,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而引起的以循环功能障碍为主的综合征.由于临床上引起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不同,为了能更真实地揭示疾病的发病原因或药物的作用机制,需要在建立实验动物模型时尽量模拟临床真实的发病机制,我们将从影响心脏功能的主要因素综述目前构建心力衰竭的实验动物模型方法,以及该领域最新的技术和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