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5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3篇
临床医学   39篇
内科学   22篇
神经病学   19篇
特种医学   191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75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8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论介入放射学进修医师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入放射学 (InterventionalRadiology)在我国起步虽然较晚、但发展十分迅速。 2 0多年来 ,在一大批有识之士的努力下 ,使我国有了专业的介入放射学医师 ,其中一批中青年的介入放射学专家在国内外已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在他们的带领下 ,越来越多的年轻医师加入了这一行列。近年来 ,国内开展的介入治疗的疾病涉及全身各系统 ,而且一些领域或技术项目已接近或赶上了国际先进水平。由于发展迅猛 ,介入放射学已成为现代临床诊疗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并有可能成为未来医学中的“三大支柱医疗体系”之一。介入放射学…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精氨酸包裹的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nano-Fe2O3-arginine)及脂质体作为基因载体在针对外周血来源的内皮祖细胞转染中的可行性,并对两者的转染效率进行比较。方法将nano-Fe2O3-arginine及LipofectamineTM2000作为基因载体连接绿色荧光蛋白pcDNA3.1(+)/EGFP质粒在体外转染兔外周血来源的内皮祖细胞,荧光显微镜观察转染结果并计算转染效率;转染后48h采用MTT比色法测定这两种载体对内皮祖细胞增殖和功能的影响以了解其细胞毒性。结果LipofectamineTM2000作为基因载体将报告基因转染至兔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内并成功表达,用荧光显微镜可观察到发绿色荧光的细胞,转染效率达38.3%;而nano-Fe2O3-arginine转染组在荧光显微镜仅能观察到少量绿色荧光细胞,转染效率不到5%;两种载体对内皮祖细胞的增殖活性未见明显影响。结论脂质体作为载体转染内皮祖细胞的效率明显高于精氨酸包裹的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脂质体可较为有效安全地转染基因至内皮祖细胞,从而为内皮祖细胞联合基因治疗疾病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139例乳腺癌影像表现和分型,旨在提高对本病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观察139例经全数字化平板乳腺摄影(FFDM)检查、手术及病理证实的乳腺癌的X线表现和分型.结果 139例乳腺癌中肿块结节型88例,单纯钙化型39例,局部结构紊乱型11例,导管阻塞型1例.肿块结节型中检测到小于1 cm的微小癌和小癌16例.除导管阻塞型乳腺癌外其他各类型中均有钙化出现, 钙化总显示率为80.57%,单纯钙化型乳腺癌的钙化分布、数目、密度和形态有别于其他类型.临床扪及包块的乳腺癌见于肿块结节型和局部结构紊乱型,未扪及包块乳腺癌仅见单纯钙化型和导管阻塞型.结论乳腺癌不同类型有其特有X线表现,FFDM对乳腺癌的影像表现显示清晰,对小病灶探测率高,显示小于0.1 mm的微小钙化等有利于乳腺癌的诊断和分型.  相似文献   
4.
随着全球老龄化程度的加剧,我国目前已成为世界上骨性关节炎(OA)与骨质疏松症(OP)患者最多的国家。病变使老人生活和劳动能力下降,经济负担加重,心理健康受累,骨质疏松性骨折则增加了老年人的病残率和死亡率。因此,骨关节病的早期预警、诊断与有效干预将十分必要与紧迫。  相似文献   
5.
目的 提高对青年及中老年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的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的认识.方法 对自2010年1月-2013年1月间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和/或下肢静脉造影诊断明确的47例45岁以下(青年组)和143例45岁以上(中老年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对其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青年组及中老年组LEDVT患者在是否为住院过程中发生及发生LEDVT的肢体位置上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性别及LEDVT的肢体分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青年组患者,妊娠/产后、口服避孕药/雌激素治疗及吸毒史是发生LEDVT的重要危险因素(P<0.05);而对于中老年患者,合并高血压病、恶性肿瘤、手术及制动(外伤/骨折)是发生LEDVT的重要危险因素(P<0.05).结论 青年和中老年LEDVT患者在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应当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64层CT心电门控与非门控扫描技术对复杂先天性心脏病(CHD)患儿冠状动脉(CA)的显示价值。方法对31例复杂CHD患儿进行64层CT检查,其中20例患儿同时进行心电门控及非心电门控扫描,按5级评分法分别观察两种扫描模式下冠状动脉各节段的成像质量。结果与非心电门控扫描相比,所有心电门控扫描模式均优于非门控模式。除旋支近段、右冠状动脉近段、远段成像质量无明显差异外,余各节段成像质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种扫描模式对CA近段的观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A远段的观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非门控扫描能较好地观察CA的开口及近段的走行,能满足绝大部分临床术前诊断需要,可作为复杂CHD推荐扫描模式。该扫描模式下可疑CA异常开口、走行时需加扫心电门控模式,从而进一步显示CA的细节。对于临床高度关注CA位置的病例应常规进行心电门控扫描。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医院数字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ACS)和放射科信息管理系统(RIS)结合的综合应用系统(PACS/RIS)的应用已越来越普遍.医学影像数据量更是越来越大,PACS中海量的影像数据,在给临床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使临床、使医院信息系统承担着巨大的负荷.  相似文献   
8.
64层螺旋CT在新生儿及婴儿先天性心脏病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对新生儿及婴儿先天性心脏病(CHD)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55例诊断CHD的新生儿及婴儿进行64层螺旋CT对比增强心脏检查,并用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及容积成像进行图像重建.所有病例均做超声心动图(ECG)对照,并经手术证实.结果: 64层螺旋CT、ECG对心血管畸形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6.98%、71.86%,前者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后者(χ2=23.88,P<0.005).心内畸形68处中,64层螺旋CT、ECG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2.65%、97.06%,两者无统计学差异(χ2=0.68,P>0.05).心外畸形131处中,64层螺旋CT、ECG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9.24%、58.78%,前者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后者(χ2=32.32,P<0.005).结论: 64层螺旋CT是诊断CHD可靠的方法,弥补了ECG对心外畸形诊断的不足,尤其能评价主动脉、肺动脉以及冠状动脉,对术前手术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转移性肿瘤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椎体转移性肿瘤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入住南京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椎体转移性肿瘤患者163例266节椎体采用PVP治疗且随访资料完整,原发癌肿主要为肺癌(42例),肝癌(19例),食管及胃肠癌(34例),肾癌(10例),乳腺癌(46例)等.PVP术后3 d CT复查观察骨水泥分布状况及有无渗漏.按PVP术后24 h,1周,1、3、6和1年以上定期随访评价临床疗效、疼痛复发的原因及观察生存时间.结果 266节椎体PVP操作均成功,138节胸椎骨水泥平均注入量为(3.6±1.5)ml,128节腰椎为(4.5±1.7)ml.平均随访时间(12.0±10.6)个月,术后24 h,1周,1、3、6和12个月有效率分别为87.7%(143/163)、92.6%(151/163)、91.4%(149/163)、84.5%(136/161)、78.3%(108/138)和77.2%(71/92).术后12个月症状复发39例,复发率23.9%(39/163),包括骨水泥周围癌肿进展6例,其他椎体转移33例.平均生存时间(10.5±10.5)个月,其中乳腺癌与前列腺癌椎体转移54例生存时间为(15.4±11.7)个月,明显长于肺癌、肝癌、胃肠癌及肾癌等105例的生存时间[(8.5±8.1)个月](P<0.05).随访期间死亡136例,主要死亡原因为脊椎外原发肿瘤进展及全身多发转移衰竭.CT证实椎旁骨水泥渗漏58例,均无临床症状.结论 PVP治疗椎体转移性肿瘤可迅速缓解疼痛且可保持较长时间稳定;疼痛复发的主要原因是其他椎体新发转移;生存时间与椎体外原发癌肿类型和合并内脏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初步观察自发性颅外段颈内动脉夹层腔内治疗的中期临床疗效及支架内通畅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腔内治疗的自发性颅外段颈内动脉夹层患者临床资料及影像学随访资料,对比分析腔内治疗前后及末次随访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支架内通畅情况.结果 2012年3月至12月共6例自发性颅外段颈内动脉夹层患者接受腔内治疗,其中男4例,女2例,中位年龄50岁(40.75~54.75岁),发病至接受腔内治疗中位时间为10d(1周至3个月).所有患者支架植入后夹层真腔血流立即恢复,部分假腔内仍有对比剂允盈;1例术中出现视网膜动脉栓塞,无死亡患者.中位随访时间54.4个月(49.7~57.9个月),末次随访时NIHSS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02);影像学复查可见颈内动脉支架段假腔均消失,支架内无明显狭窄.结论 采用裸支架对部分有症状的自发性颅外段颈内动脉夹层进行腔内治疗,可有效防止临床症状复发,随访发现夹层重塑良好并保持支架内通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