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8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14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1篇
临床医学   53篇
内科学   86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52篇
外科学   32篇
综合类   158篇
预防医学   59篇
药学   37篇
  2篇
中国医学   35篇
肿瘤学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目的 探讨剑突下3 mm鞘管(微切口)二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应用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19年5月在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吴忠市人民医院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实施剑突下微切口(4 mm),配合右侧腋前线肋缘下针式组合式显露器进行二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36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36例中除1例改为三孔法外,其余35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成功率97.2%。手术时间(38.2±10.5)min,术后平均住院时间2.3 d,所有患者术后均无出血、胆漏、胆道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总体住院费用低于三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结论 剑突下微切口二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中显露满意,操作方便易学,术后外观几乎等同于单孔腹腔镜效果,此术式符合微创美观、操作简便、经济实用、安全可靠的原则,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尼可地尔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10例,对患者进行超声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检查,并予以尼可地尔治疗,观察治疗后患者的心脏指数,左室射血分数,左室收缩期末容积指数,心房收缩期二尖瓣血流速度的变化以及心肌缺血的情况。结果患者在进行治疗后心肌缺血时间明显比治疗前心肌缺血时间减少,心脏指数,左室射血分数,左室收缩期末容积指数以及心房收缩期二尖瓣血流速度,较未治疗之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尼可地尔治疗稳定型心绞痛,临床效果较好且方法简单可靠,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分析对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颈椎横突后结节间沟神经阻滞麻醉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64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单盲随机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2例;研究组采用颈椎横突后结节间沟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采用颈椎后根神经阻滞麻醉,对比收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评分的改变情况,并评估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善,研究组JOA评分中临床症状、临床检查和日常生活分数分别为(25.78±6.28)分、(25.49±5.64)分、(26.21±3.75)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的(14.49±6.24)分、(15.43±5.37)分、(16.24±3.51)分,P<0.05;研究组中治疗效果为优的例数是1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0例,P<0.05;此外研究组和对照组间出现不良反应的例数分别是1例与2例,复发现象的例数分别为2例与3例,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治疗中,采用颈椎横突后结节间沟神经阻滞麻醉,能有效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促进治疗效果与预后情况,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收集的1例血脂异常家系的致病基因进行全外显子测序,确定其突变基因位点。方法:收集在我院就诊的1例血脂异常患者及其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采集患者及相关家系成员外周血样本并提取基因组DNA,利用目标外显子捕获技术和二代测序技术对先证者的与血脂异常有关的基因进行基因突变筛查,并使用Sanger测序法验证可疑突变位点并筛查患者家系成员和100例健康人,确定该家系患者的致病突变基因,使用Polyphen2、MutationTaster、SIFT和Provean这4种软件进行突变基因功能检测,并利用Swiss-Model软件分析突变前后的蛋白质三维结构模型。结果:在受检人样品中检测到LPL基因的纯合变异c.1322+1GA(编码区第1322+1位核苷酸由G变为A),在其子女样品中检测到LPL基因同位点的杂合变异。4种预测软件均预测该突变为有害突变,Swiss-Model软件结果显示该突变位点导致442位的缬氨酸突变为终止密码子,可能影响蛋白质的剪切和活化功能。结论:本研究应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在一血脂异常家系中发现LPL基因新的突变位点:LPL c.1322+1GA。该突变可能是患者家系发生高三酰甘油血症的致病因素,且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冠心病。此位点目前在我国人群中少见文献报道。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术中下胫腓联合复位质量新型评估方法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17年5月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24例,其中男18例,女6例;年龄24~65岁,平均年龄(37.5±6.9)岁。术中X线机透视踝关节正侧位、踝穴位,根据下胫腓联合间隙、重叠、内侧踝穴间隙及"前方曲线"的完整性来判断下胫腓联合复位情况。术后以CT的G值为判断下胫腓联合复位不良的"金标准",判定术中评估的效能。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的踝-后足评分评定疗效。结果本组24例患者术后通过CT的G值评估下胫腓关节复位不良率为16.7%。术后随访时间12~46个月,平均(16.6±5.0)个月。无骨折不愈合、下胫腓联合固定螺钉断裂发生,无螺钉取出后下胫腓联合分离复发病例。AOFAS的踝-后足评分优良率为91.7%。结论关节正位、踝穴位观察下胫腓联合间隙、重叠、内侧踝穴间隙结合踝关节侧位观察"前方曲线",明显提高了下胫腓联合复位质量并改善了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在老年重症心力衰竭(HF)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方法选择某院2015年1月至12月收治的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89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4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抗感染、强心、利尿、扩张血管等常规对症治疗。对照组在常规对症治疗基础上口服美托洛尔,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美托洛尔联合厄贝沙坦氢氯噻嗪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脑利钠肽、心率、血压的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8.9%高于对照组的61.4%,P0.05;两组治疗前脑利钠肽、LVEF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脑利钠肽、LVEF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观察组患者改善效果更加显著,组间比较,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心率、血压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P0.05。结论厄贝沙坦氢氯噻嗪治疗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可提高治疗效果,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低辐射剂量和低造影剂用量的多层螺旋CT尿路成像(MSCTU)泌尿系统一站式检查法在泌尿系统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10月至2017年9月重庆市合川区人民医院临床或B超确诊为泌尿系统疾病的患者160例,随机分为8组(管电流100mA组、80mA组、60mA组、160~360mA组,以及碘海醇注射液80mL组、60mL组、40mL组、20mL组),每组20例。患者分别在100、80、60、160~360mA管电压下,注射碘海醇注射液(350mgI/mL)80mL进行MSCTU,根据患者肾盏,肾盂,上、中、下段输尿管以及膀胱横断面多平面重组(MPR)、三维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曲面重建(CPR)图像评分筛选最佳辐射剂量。最佳辐射剂量下,患者分别注射80、60、40、20mL碘海醇注射液进行MSCTU,根据上述评定标准筛选最佳造影剂用量。结果管电流160~360mA组与100mA组、80mA组,以及碘海醇注射液80mL组与60mL组、40mL组的图像质量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图像质量都能满足临床诊断。管电流60mA与100mA组、80mA组,以及碘海醇注射液20mL组与80mL组、60mL组、40mL组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80mA管电流和40mL的碘海醇注射液双低法的MSCTU能够充分满足尿路病变成像的需要,对尿路病变有较高的诊疗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回阳醒神针刺法治疗脑性昏迷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回阳醒神针刺方法,对照组采用临床常用醒脑开窍针刺法,在治疗前与治疗28 d后采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 GCS)、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lasgow outcome scale, GOS)评价两组患者苏醒程度,并观察椎-基底动脉血流情况。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GCS疗效、GOS分级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在升高脑梗死患者左侧椎动脉(left vertebral artery,LVA)的平均峰流速(the mean peak velocity,Vm)和降低基底动脉(basical aretery,BA)的收缩期峰流速(systolic peak flow velocity,Vs)方面,在降低脑出血患者LVA的Vs,BA的Vs、Vm方面,以及在降低颅脑损伤患者LVA的Vs,右侧椎动脉的Vm和BA的Vs、Vm方面,治疗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回阳醒神针刺法对脑性昏迷患者有明显的促醒作用,并能有效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