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8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39篇
基础医学   55篇
临床医学   50篇
内科学   6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28篇
特种医学   87篇
外科学   313篇
综合类   63篇
预防医学   16篇
药学   35篇
中国医学   9篇
肿瘤学   1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椎体成形术联合补肾健骨汤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9月-2019年4月本院收治的73例老年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6例)采用椎体成形术治疗,研究组(37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补肾健骨汤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效果、腰椎功能及疼痛度。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4.59%(35/37)比对照组高(P<0.05);研究组腰椎功能评分(16.36±1.69)分,明显比对照组优(P<0.05);研究组治疗后腰椎疼痛度为(3.13±0.23)分,明显比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老年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采用椎体成形术联合补肾健骨汤治疗,可减轻疼痛度,改善腰椎功能,还能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同椎体一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 联合对侧经皮椎体成形术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 对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 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 2018 年 5~12 月收治的 67 例胸腰椎 OCVFs 患者。其中试验组 (改良一侧 PKP 联合对侧 PVP) 31 例,对照组 (传统双侧 PKP) 36 例。统计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前与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骨水泥注入量和渗漏率、Cobb’s 角矫正情况以及椎体前缘和中部的高度变化,分析各项指标之间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所有患者术后症状均得到明显缓解,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其中,试验组手术时间 (33.35±11.34) min,术前与术后 7 天 VAS 评分分别为 (7.60±2.34) 分和 (1.95±0.63) 分,椎体前缘高度分别为 (18.78±3.07) mm 和 (28.22±4.98) mm,椎体中部高度分别为 (19.21±4.35) mm 和 (30.82±3.31) mm,Cobb’s 角分别为 (26.84±4.79) °和 (13.66±3.13) °;对照组手术时间为 (42.10±12.26) min,术前与术后 7 天 VAS 评分分别为 (7.85±1.87) 分和 (2.11±0.45) 分,椎体前缘高度分别为 (20.31±4.76) mm 和 (26.76±2.21) mm,椎体中部高度分别为 (20.88±3.16) mm 和 (29.79±1.96) mm,Cobb’s 角分别为 (25.13±3.02) °和 (13.38±1.21) °。两组椎体前缘和中部高度、Cobb’s 角、VAS 评分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但所有患者两侧缘高度改善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组间比较,试验组手术操作时间低于对照组 (P<0.05),但椎体前缘和中部高度、Cobb’s 角度、VAS 评分的恢复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共有 9 例发生骨水泥渗漏 (试验组 5 例,对照组 4 例),渗漏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改良一侧 PKP 联合对侧 PVP 与双侧 PKP 术式均能获得良好临床疗效。同时两种术式对疼痛改善程度、伤椎的复位效果以及骨水泥渗漏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改良一侧 PKP 联合对侧 PVP 在手术操作时间上明显优于双侧 PKP 术式。  相似文献   
3.
Vertebroplasty (VP) is a percutaneous mini-invasive technique developed in the late 1980s as antalgic and stabilizing treatment in patients affected by symptomatic vertebral fracture due to porotic disease, traumatic injury and primary or secondary vertebral spine tumors. The technique consists of a simple metameric injection of an inert cement (poly-methyl-methacrylate, PMMA), through a needle by trans-peduncular, parapeduncular or trans-somatic approach obtaining a vertebral augmentation and stabilization effect associated with pain relief. The technique is simple and fast, and should be performed under fluoroscopy or CT guidance in order to obtain a good result with low complication rate.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illustrate the utility of VP, the indications-contraindications criteria, how to technically perform the technique using imaging guidance, and the results and complications of this treatment in patients affected by symptoma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伤椎椎弓根固定结合伤椎成形与跨伤椎椎弓根固定结合伤椎成形在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符合纳入标准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70例,其中35例采用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伤椎椎体成形术治疗(A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55~74 (64.03±7.82)岁;AO分型A3型26例,A4型9例。其余35例采用短节段跨伤椎椎弓根固定结合伤椎椎体成形术(B组),男18例,女17例;年龄54~72(62.78±6.40)岁;A3型28例,A4型7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临床疗效及影像学参数。结果:所有患者随访时间至少12个月;术前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损伤部位、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Cobb角与伤椎前缘高度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差异无有统计学意义。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A组分别为(5.5±2.5)、(1.8±0.8)、(0.9±0.4)分,B组分别为(5.4±2.3)、(1.7±0.6)、(1.2±1.8)分;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比例:A组分别为(40.4±8.8)%、(92.0±4.9)%、(87.1±3.8)%,B组分别为(41.2±6.6)%、(93.2±4.6)%、(80.0±4.3)%;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Cobb角:A组分别为(18.4±6.9)°、(2.8±2.2)°、(4.2±2.6)°,B组分别为(16.8±7.2)°、(2.7±2.5)°、(6.0±2.4)°。所有患者术前与末次随访3项评估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obb角和伤椎前缘高度比例术后1周与末次随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末次随访伤椎前缘高度比例与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出现2例内固定失败,B组出现4例内固定失败。两组均无神经并发症。结论:对骨质疏松性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伤椎固定结合伤椎椎体成形与单纯结合伤椎成形均能取得良好临床疗效,但伤椎固定结合成形术更有利于维持术后伤椎高度和矢状位排列,减少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值得研究应用并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利用三维有限元分析胸腰段椎体强化术后三种骨水泥弥散类型在不同载荷下术椎的应力分布变化。方法:通过1例L1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和3例L1椎体强化术后骨水泥分别呈弥散型、团块型、混合型患者的原始CT资料,通过Mimics 19.0、Geomagic Studio 2013及Solid Works 2017等软件处理,建立T11~L2椎体功能单元压缩性骨折及三种骨水泥弥散类型的有限元模型,运用有限元分析方法,约束L2椎体下表面所有节点的各向活动,于T11椎体上表面施加均匀分布的400N面载荷,压力方向垂直向下,模拟正常人体上半身重量;同时在T11椎体上表面于不同方向施加10N·m力矩,模拟正常人体前屈、后伸、左侧屈、右侧屈、左旋转、右旋转6种运动状态。并在T11表面分别施加0.3MPa(低压力)、1MPa(中压力)、4MPa(高压力)分别模拟日常生活活动,比较4种模型在不同载荷情况下应力分布情况。结果:骨水泥注入后,在各级压力下,骨水泥呈团块型分布对术椎应力明显高于弥散型与混合型,4种模型术椎的应力与压力增加呈正相关,在6种载荷下,骨水泥呈团块型分布对术椎的应力均明显高于混合型与弥散型,混合型对术椎的应力较低,且在施加0.3、1、4MPa压力下,术椎在前屈载荷下所受应力最大,团块型应力最高,分别为63.295MPa、84.419MPa、174.96MPa;弥散型为62.348MPa、80.974MPa、160.95MPa、混合型为47.667MPa、62.171MPa、124.35MPa。结论:胸腰段椎体强化术后术椎应力与其所受压力及载荷方向相关,团块型骨水泥是导致术椎应力增高的重要因素,骨水泥呈混合型分布可能是理想的弥散类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经皮椎体成形术(PVP)联合肿瘤介入摘除术(ITR)治疗转移瘤导致的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并评价其安全性。方法 2014年1月—2017年6月收治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八十三集团军医院转移瘤导致的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共94例,其中49例采用PVP治疗(PVP组),45例采用PVP联合ITR治疗(PVP+ITR组)。记录2组患者的骨水泥注射量及骨水泥渗漏情况,观察神经功能障碍及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价疼痛改善情况。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超过12个月。PVP组骨水泥注射量为(3.12±0.67)mL,PVP+ITR组为(5.33±1.67)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VP组骨水泥渗漏率为48.98%,PVP+ITR组为20.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均较术前改善,且术后1、3、6、12个月PVP+ITR组VAS评分优于PV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患者术后均未见神经功能障碍及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PVP联合ITR治疗转移瘤导致的椎体压缩性骨折能够有效维持椎体稳定,减少骨水泥渗漏的发生,有效缓解疼痛,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中注入不同剂量骨水泥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2018年7月在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接受PVP治疗的122例老年胸腰椎单椎体OVCF患者临床资料。51例患者术中注入小剂量骨水泥(小剂量组,≥2.5 mL且< 4.0 mL),71例患者术中注入大剂量骨水泥(大剂量组,≥4.0 mL且< 6.0 mL)。记录2组患者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椎体前缘高度及术后骨水泥渗漏率。结果 2组患者术后1个月、1年的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各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患者术后伤椎前缘高度均较术前显著改善,且大剂量组改善程度优于小剂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大剂量组骨水泥总渗漏率为14.08%(10/71),小剂量组骨水泥总渗漏率为5.88%(3/5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PVP术中注入不同剂量骨水泥治疗老年单椎体OVCF均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恢复脊柱功能,且注入大剂量骨水泥可更有效地恢复椎体高度。  相似文献   
8.
9.
【摘要】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短节段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单节段胸腰段骨质疏松性椎体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2012年3月收治的86例单节段胸腰段爆裂椎体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中32例合并骨质疏松症的患者进行随访分析。男14例,女18例;年龄56~78岁,平均64.5岁;跌倒伤14例,车祸伤9例,高处坠落伤5例,重物砸伤4例;骨折节段:T11 3例;T12 10例;L1 15例;L2 4例。手术时均在骨折上下椎置入椎弓根螺钉,安装连接棒,通过体位结合撑开实现骨折椎体复位,然后在伤椎注入骨水泥。应用VAS及SF-36量表评估患者疼痛及生活质量改变情况,通过X线片测量计算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恢复、受伤节段后凸矫正及丢失情况,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明显并发症。随访12~36个月,平均16.5个月。术后VAS评分(2.43±1.81分)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2.17±1.81分)与术前(7.67±2.25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SF-36评分(123.5±22.3分)与术前(95.7±17.5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Cobb角为22.3°±3.6°,术后Cobb角矫正至5.2°±1.2°,末次随访时为6.0°±2.3°,丢失0.8°±1.5°;术前椎体高度(56.4±5.8)%,术后椎体高度恢复至(95.3±2.9)%,末次随访时为(91.4±3.7)%,丢失(4.0±2.5)%。3例出现椎旁静脉骨水泥栓塞,无明显症状,无内固定断裂。结论: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能够有效恢复并维持伤椎高度,减少后凸畸形矫正丢失及内固定失败的发生,具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回顾性对比研究陈旧性与新鲜性椎体压缩性骨折行经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s vertebra plasty,PVP)后的临床效果。 方法 对24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行PVP治疗,将研究对象按陈旧性骨折和新鲜性骨折分为2组,分别拍摄2组术前、术后标准正侧位X线片,从而对骨折椎体高度的恢复、后凸畸形的矫正及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进行研究对比。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平均随访6个月,无严重并发症发生。2组患者术后疼痛缓解且恢复良好,均恢复日常活动能力。但陈旧性压缩性骨折患者术后椎体高度恢复和后凸畸形的矫正程度均不如新鲜性骨折患者。 结论 PVP术操作简单、创伤小,对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治疗效果明显,尤其对新鲜骨折效果显著,且对于缓解陈旧性骨折疼痛症状也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