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9篇 |
完全免费 | 38篇 |
专业分类
外科学 | 187篇 |
出版年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6篇 |
2013年 | 5篇 |
2012年 | 5篇 |
2011年 | 5篇 |
2010年 | 7篇 |
2009年 | 12篇 |
2008年 | 8篇 |
2007年 | 5篇 |
2006年 | 8篇 |
2005年 | 15篇 |
2004年 | 10篇 |
2003年 | 6篇 |
2002年 | 11篇 |
2001年 | 13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8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1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椎动脉外膜剥离术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总被引:47,自引:2,他引:45
目的:探讨椎动脉外膜含肽能神经的分布特点,分析椎动脉外膜剥离术的疗效。方法:应用免疫组化ABC法观察38例新鲜尸体和1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椎动脉外膜上肽能神经(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血管活性肠肽VIP,神经血管肽NPY)的分布情况。对79例确诊椎动脉型颈椎病和狭窄率超过18%的患者进行了五种术式。结果:舒缩血管的含肽能神经主要分布在人椎动脉外膜,随年龄增加神经纤维密度增多,但增至40岁以后,舒血管肽CGRP、VIP能神经纤维密度减少,缩血管肽神经NPY能神经纤维密度增多,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组改变更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0.01);术后随访表明椎动脉外膜剥离术疗效优于其它术式,优良率达93.18%。结论:手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时应在去除外源性机械压迫因素的同时去除神经因素,椎动脉外膜剥离术是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2.
椎动脉型颈椎病血浆内皮素变化 总被引:42,自引:0,他引:42
目的:通过观察内皮素(endothelinET)在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血浆中的变化,探讨其在该病中的病理学作用和意义。方法:用放射免疫方法分别对30例正常人和30例患者、20例椎动脉减压术患者术前和术后的血浆内皮素测定。结果: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血浆ET含量(119.46±58.65ng/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38.34±14.33ng/l);20例手术患者术后ET含量(50.84±21.67ng/l)明显低于术前ET含量(139.34±52.56ng/l),经统计学t检验有显著性意义(P值<0.001)。结论:ET可能是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中的重要体液因素之一,探讨ET抗体和特异ET受体阻滞剂将为治疗该病提供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三维CT血管造影对椎动脉的观察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目的探讨采用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观察椎动脉的价值。方法对67例临床拟诊为椎动脉供血不足的患者行3D-CTA检查,容积重建(volumerendering,VR)和表面重建(shadedsurfacedisplay,SSD),其中7例行选择性椎动脉造影。结果67例患者中,椎动脉显像133条;正常52条,病变81条;1条闭塞不显像。病变包括先天性畸形,血管受压或牵拉移位,血管壁粗糙、钙化,管腔狭窄、部分中断等。发育畸形的椎动脉可伴有多种病变,一条椎动脉可以多段发病。椎动脉发育畸形和椎动脉各段病变发生情况如下:椎动脉先天畸形31条(发育纤细17条,走行异常14条);起始段(V1)病变11条(血管壁粗糙、变细10条,其中3条扭曲成角;1条钙化);颈椎段(V2)和寰枕段(V3)病变30条(骨质增生压迫血管移位13条,牵拉内移7条,局限性狭窄10条);颅内段(V4)病变55条(血管呈串珠状、管壁粗糙52条,其中钙化2条;血管部分中断3条)。血管造影7例14条血管,血管异常8条共13处病变;颅内段病变2处,3D-CTA显示明显狭窄,DSA为轻度狭窄,其余11处病变两者相符。结论3D-CTA能清晰显示椎动脉走行全程,同时可以观察与椎骨的解剖关系。在椎动脉先天畸形、血管钙化以及判断相邻椎骨的影响等方面优于其它影像方法,为椎动脉病变的诊断提供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4.
椎动脉造影与临床对照研究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对45例拟诊为推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进行了推动脉造影,其中30例行普通血管造影,15例行动脉法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血管狭窄部位,采用计算机自动分析几何或密度法测定,头颈转位于血管同侧和对侧动态观察病变程度。结合临床发病、转颈试验和术中所见进行分析和讨论,提出动态观察血管病变和计算机自动分析狭窄程度在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病因探讨和诊断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6.
螺旋CT血管成像(SCTA)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 总被引:33,自引:2,他引:31
目的 评价螺旋CT血管成像在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应用。方法 用三维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24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椎动脉进行三维重建,显示椎动脉的形态,结构,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观察椎动脉有否压迫、迂曲、狭窄、畸形等改变。结果 22例患者(占总数91.7%)椎动脉不同程度地改变。椎动脉平直,一侧变细4例;迂曲,无压迫5例;受压、管腔狭窄11例;闭塞1例;畸形1例。结论 螺旋CT血管成像能同时显示椎动脉和毗邻结构,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椎动脉V2段与周围结构关系的解剖学观察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4
目的 了解椎动脉V2段与周围结构的解剖关系,探讨颅外椎动脉供血不足的解剖学机制。方法 在20例头部尸体标本,解剖观察椎动脉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其中17例制成干骨,测量C3-C7有关横突孔参数。另在2例新鲜尸体标本取材行组织学切片观察椎动脉周围组织。结果 延续自颈椎、横突孔、关节突等骨膜组织形成明显的纤维鞘膜样结构,将椎动脉、椎静脉及神经根包裹在内。椎动脉外膜与钩突之间有纤维这样组织相连,限制椎动脉。横突孔内未见明显骨性狭窄。结论 椎动脉周围的骨性吸软组织性因素对椎动脉起到限制固定作用,在颈椎运动或不稳时,椎动脉易受波及而出现供血不足。椎动脉牵系机制在椎动脉供血不足发生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9.
10.
椎动脉缺血型颈椎病的MRA改变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目的用三维动态MRA无创成像技术探讨椎动脉缺血型颈椎病MRA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眩晕者共76例,均行MRA椎动脉检查。结果测量出椎动脉正常值,左侧为(4.1±0.79)mm,右侧为(3.2±0.83)mm。根据MRA表现将椎动脉缺血型颈椎病分为3型Ⅰ型(椎动脉受压型),Ⅱ型(椎动脉硬化型),Ⅲ型(椎动脉畸形型)。通过椎动脉MRA成像特点能够对受累椎动脉作出精确、定性诊断。对5例椎动脉Ⅰ型患者行椎动脉松解术后,MRA显示椎动脉的上述改变已改善或消失,疗效优良。结论MRA是椎动脉缺血型颈椎病的一重要筛检诊断工具,对治疗方法的选择及其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