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3篇
  免费   759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5篇
临床医学   56篇
内科学   11篇
神经病学   11篇
特种医学   128篇
外科学   1284篇
综合类   98篇
预防医学   17篇
药学   42篇
中国医学   34篇
肿瘤学   53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53篇
  2021年   64篇
  2020年   82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54篇
  2017年   54篇
  2016年   65篇
  2015年   79篇
  2014年   155篇
  2013年   117篇
  2012年   135篇
  2011年   135篇
  2010年   137篇
  2009年   119篇
  2008年   85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目的:通过观察腰椎小关节退变的CT、常规MRI及脂肪抑制序列的影像表现,进一步提高临床对椎小关节退变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538例腰椎小关节退变的影像学资料,运用x2检验对其每项影像学征象的CT、常规MRI及脂肪抑制序列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脂肪抑制序列显示关节滑膜的炎性改变优于CT和常规MRI,MRI对关节面软骨的观察优于CT(P<0.05);而CT观察骨性关节面及关节下骨质退变、关节腔真空征和伴发征象有明显优势(P<0.05);但对于骨质增生引起的椎小关节改变三者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早期或慢性期急性发作的椎小关节退变患者,应首选MRI检查并加扫脂肪抑制序列;对于慢性期或需要手术的患者,应首选CT检查.  相似文献   
2.
对AF系统整复压缩爆裂骨折椎体高度及椎管横截面的观测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 :量化评价AF系统恢复胸腰段压缩爆裂椎体高度椎管截面积的效果。方法 :测量AF系统治疗的 72例胸腰段压缩爆裂骨折术前后影像。统计椎体前后缘高度、Cobb角、椎管截面积资料。结果 :术后伤椎前缘高度恢复至 ( 96.5± 2 .3 ) %后缘高度恢复至 ( 98.2± 0 .9) % ,Cobb角恢复至 ( 5 .4± 1.5 )° ,椎管截面积恢复至 ( 97.2± 2 .1% ) ,各项指标与术前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0 1)。术后随访 0 .5~ 3 .5年 ,神经功能按Frankel评定 :60例提高 1~ 3级。结论 :AF系统能恢复或基本恢复胸腰段压缩爆裂骨折椎体的前后缘高度、Cobb角、椎管容积 ,为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是治疗脊柱胸腰段压缩爆裂骨折较好的内固定器。  相似文献   
3.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nanohydroxyapatite/collagen (nHA/collagen) composite as a graft extender and enhancer when combined with recombinant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 (rhBMP-2) on lumbar intertransverse fusion in rabbits. Methods: Sixty-four adult female New Zealand white rabbits, aged 1 year and weighing 3.5-4.5kg, underwent similar posterolateral intertransverse process arthrodesis and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4 groups based on different grafts: autogenous cancellous bone alone (ACB group), nHA/collagen alone ( HAC group ), half autogenous cancellous bone and half nHA/collagen (ACB HAC group) and nHA/collagen combined with rhBMP-2 (HAC BMP group ). The fusion masses were analyzed by manual palpation, radiography, biomechanical testing and histological examination. Results: Fusion was observed in 4 cases in the 6th week and in 5 cases in the 10tb week after surgery in ACB group. No case showed fusion in HAC group. In ACB HAC group, there was fusion in 3 cases in the 6th week and in 4 cases in the 10th week after surgery. In HAC BMP group, fusion in 1 case was found in the 4th week, in 5 cases in the 6th week and in 6 cases in the 10th week after surgery. It suggested that ACB, ACB HAC and HAC BMP groups showed similar fusion ratio and mechanical strength in the 6th and 10th week after surgery. According to the microstructure analysis of the samples, nHA/collagen had no negative effect when implanted together with ilium autograft. In HAC BMP group, new bone-like tissue was observed in the 2nd week postoperatively, and nearly all of the implanted composites were replaced by mature bone matrix and new bones in 10th week postoperatively. Conclusions:The nHA/collagen, especially combined with rhBMP-2, is a promising bone substitute, for it has quick biodegradation, fine bone-bending ability, and high osteoconductivity on posterolateral spinal fusion in rabbits.  相似文献   
4.
胸腰椎转移性肿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探讨胸腰椎转移性肿瘤外科治疗的适应证和方法。方法:1988年2-2001年12月,手术治疗胸腰椎转移性肿瘤47例,男29例,女18例;年龄34-75岁,中位年龄58.5岁。肺癌12例、乳腺癌9例、甲状腺癌7例、前列腺癌5例、肝癌和肾癌各4例、胃癌1例、未发现原发灶5例。前路手术31例,前后联合入路全脊椎切除术11例,后路手术5例。术前Frankel分级:A级6例,B级9例,C级12例,D级13例,E级7例。结果:术后疼痛消失31例(67.39%),缓解12例(26.09%),无明显缓解3例(6.52%),1例术后3d死亡。41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6年,平均38.2个月。33例死亡,存活8例。术后Frankel分级:A级2例,B级2例,C级3例,D级13例,E级21例。4例内固定松动,1例断裂。结论:胸腰椎转移性肿瘤的治疗根据患者的年龄、全身情况、预期寿命、肿瘤的位置和类型、对各种治疗的敏感性、脊柱的不稳定程度和神经症状综合考虑,手术治疗采用经前路、前后联合入路或后路手术,体现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5.
腰椎滑脱内固定术后并发症的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回顾后路椎管减压,器械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腰椎滑脱的临床效果.探讨主要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应对措施。方法 回顾分析1997年1月~2002年12月间收治的190例采用后路椎管减压、器械复位内固定治疗的腰椎滑脱病例的手术及术后随访情况。男65例,女125例;年龄34~87岁.平均56.3岁.单节段滑脱175例.双节段滑脱15例。Ⅰ度滑脱148例(779%).Ⅱ度滑脱42例(221%),结果 190例中35例患者术后6个月后失随访,其余155例平均随访时间17.2个月(7~61个月),190例患者术后6个月时滑脱节段维持解剖复位,后外侧植骨融合良好。围手术期并发症:硬膜撕裂1例,伤口并发症(感染、脂肪液化、不愈合)5例,切口血肿3例.术后一过性下肢神经症状13例.术后疼痛14例。远期并发症:持续下腰痛11例.持续下肢神经症状5例.内固定失败5例,假关节形成3例。6例接受翻修手术。结论 腰椎滑脱的后路复位内固定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下肢神经症状、下腰痛及融合固定失败是主要并发症.应给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6.
下腰椎椎间孔形态与椎间盘高度丢失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描述下腰椎椎间孔的形态及椎间盘高度丢失时椎间孔形态的变化。方法取正常的成年新鲜尸体下腰椎标本8具(L3~S1),观察标本在不同状态(椎间盘完整和椎间盘破坏)及不同加载条件(0、300、500N)下L4,5 和L5S1椎间孔的形态及其和神经根的解剖关系,测量椎间孔的高度、最大宽度、最小宽度,于X线侧位片上测量椎间盘前、后高度。结果在未加载的自然状态下,椎间孔上大下小,呈倒置的泪滴形,神经根位于椎间孔上部。在椎间盘完整的状态下,加载500N时,椎间孔形态及其与神经根关系的变化不明显。摘除髓核,随着加载量逐渐增大,椎间孔逐渐缩小、变形,神经根被推挤向同位椎弓根的下缘;椎间孔高度、最大宽度和椎间盘前高、后高逐渐减小,与未加载时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椎间孔高度与椎间盘后高、前高呈线性相关。结论椎间盘高度丢失与椎间孔形态改变关系密切,椎间孔形态改变增加了神经根卡压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AF椎弓根螺钉并经椎弓根人工骨注入椎体成形术治疗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对5例腰椎骨折,其中单纯压缩性骨折3例、爆裂性骨折2例,Frankel分级D级2例,E级3例,采用AF固定并经伤椎椎弓根液状人工骨注入椎体成形术。结果:2例神经功能D级转为E级,脊柱后凸角平均恢复210,椎体高度平均恢复95%,人工骨椎体内充填满意,无外渗现象,随访3~15个月,平均8月无固定松动、断裂,椎体高度变低及生理弧度缺失现象。结论:AF内固定加椎体成形术能够提供脊柱的稳定性,重建伤椎前中柱的生物学功能,其方法简单,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用Link SB Charite Ⅲ型人工腰椎间盘行椎间盘置换术,共置换假体6例。手术节段为L_(4、5)4例,L_5S_12例。结果 随访3~9个月,平均6个月,术中和术后未出现并发症,术后X线片显示人工椎间盘位置正确,椎间隙高度恢复正常,5例患者腰腿痛症状完全消失,直腿抬高试验阴性,1例劳累后仍感腰痛,6例均恢复工作和日常生活能力。临床评价:优5例,良1例。结论 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近期效果满意,但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9.
退变性脊柱侧弯的外科治疗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Liu HY  Zhou DG  Wang HM  Yi B  Wang B  Jin ZH  Zhang J 《中华医学杂志》2003,83(12):1066-1069
目的 探讨后路椎间融合器结合经椎弓根系统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弯的技术要点、手术适应证,评价其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年9月至2002年2月手术治疗的45例退变性脊柱侧弯患者。其中21例患者使用椎弓根内固定系统结合椎间融合器行后路同定融合并同时进行侧弯矫正;16例患者行椎管减压结合单纯椎弓根内固定融合术;8例患者行单纯减压手术。随访期间观察侧弯的矫正效果、椎间融合情况及并发症。结果 全部患者手术顺利,术后恢复良好。随访时间平均13个月(6—49个月)。88%的患者疼痛明显缓解,下肢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缓解,自诉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使用内固定及融合器患者随访期内矫正度数、椎间隙高度无丢失。未行内固定者术后残留下腰痛症状者的比例明显高于使用内同定患者。结论 退变性脊柱侧弯病变较复杂,手术方案应根据侧弯程度、椎管狭窄程度、间盘及小关节退变情况等多种因素决定。采用后路椎间融合器结合经椎弓根系统是治疗严重退变性脊柱侧弯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胸腰椎骨折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经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的指征及远期疗效。 方法 经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胸腰椎骨折 82例 ,随访时间 2~ 5年 ,平均 2 .8年 ,82例均于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内固定取出前、后拍摄脊柱正侧位X线片和CT片。 结果  (1 )本组 71例 (87%)为交通伤和高处坠落伤所致 ,致伤机制复杂 ,6 3例 (77%)合并其他损伤 ;(2 )脊柱活动改善率为77%;腰背痛改善率为 95 %;下肢疼痛改善率为 80 %。 (3)与术前相比 ,伤椎前缘高度平均矫正 5 5 .1 %,平均丢失 2 .1 %(P <0 .0 1 ) ;Cobb角平均矫正 2 5 .7° ,平均丢失 4 .4°(P <0 .0 1 )。 结论 采用椎弓根钉内固定技术治疗多节段胸腰椎骨折有利于恢复脊柱伤椎高度、生理弧度和神经功能以及消除腰腿痛 ,有较好的远期疗效 ;在警惕其他脏器合并伤的同时 ,可适当放宽手术指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