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99篇 |
国内免费 | 40篇 |
完全免费 | 851篇 |
专业分类
外科学 | 1590篇 |
出版年
2022年 | 4篇 |
2021年 | 17篇 |
2020年 | 23篇 |
2019年 | 52篇 |
2018年 | 56篇 |
2017年 | 53篇 |
2016年 | 65篇 |
2015年 | 74篇 |
2014年 | 107篇 |
2013年 | 98篇 |
2012年 | 142篇 |
2011年 | 126篇 |
2010年 | 126篇 |
2009年 | 143篇 |
2008年 | 97篇 |
2007年 | 113篇 |
2006年 | 86篇 |
2005年 | 74篇 |
2004年 | 64篇 |
2003年 | 13篇 |
2002年 | 9篇 |
2001年 | 9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7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4篇 |
1990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7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5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腰椎后路椎间盘镜手术及疗效分析 总被引:70,自引:2,他引:68
目的 分析腰椎后路椎间盘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腰椎管狭窄症及椎间盘源性腰痛的特点及临床效果。方法 1999年9月~2003年6月,临床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和(或)腰椎管狭窄症及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1346例,男653例,女693例:平均年龄46.3岁。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159例,单纯腰椎管狭窄症109例,腰椎管狭窄症合并腰椎间盘突出1078例。分别采用腰椎后路椎间盘镜手术进行单节段或多节段、单侧或双侧“开窗”减压、“长槽式”减压及潜行性神经根减压治疗,共切除1794个椎间盘。结果 1211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4年(平均2.5年)。疗效为优1017例(84%),良170例(14%)、差24例(2%),优良率为98%(其中23例椎间盘源性腰痛和18例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全部为优或良)。术中出血量为50~600ml,平均250ml。手术时间25min~3.5h。有4例转开放手术,4例行二次后路椎间盘镜手术,发生椎间隙感染7例,脑脊液漏16例,定位错误1例,对侧复发2例。无一例患者术中死亡或发生神经器质性损伤。术后第1天即可下床,1周后基本达到生活自理。结论 该术式减压充分,适应征宽、创伤、出血少、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2.
胸腰椎爆裂骨折手术入路的选择 总被引:62,自引:3,他引:59
目的分析前路、后路和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及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0月~2003年10月手术治疗的胸腰椎爆裂骨折89例,男76例,女13例;年龄17~51岁,平均36.8岁。骨折节段:T11 10例,T12 21例,L1 29例,L2 18例,L3 11例。骨折Magerl分型:A型68例,C型21例。采用后路手术41例,前路手术40例,前后联合入路8例。采用ASIA标准评定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通过影像学检查比较伤椎和Cobb角的矫正及丢失,评估椎管减压范围、植骨块位置及愈合情况。结果78例随访6~48个月,平均12个月。术前不完全性神经损伤的65例患者神经功能恢复1级或1级以上。后路手术组出现椎弓根钉断裂2例,伤口深部感染1例;术后伤椎前缘高度和Cobb角平均矫正9.4 mm和14.8°,术后6个月分别丢失0.5 mm和7.5°。前路手术组因硬脊膜损伤未修补出现脑脊液漏2例,伤口深部感染2例;前后联合入路未发生并发症。前路和前后联合入路组术后脊柱序列和生理曲度基本恢复正常,椎管腔扩大,植骨块位于椎体前中部;随访时未见明显的矫正度丢失、假关节形成和内固定失败。结论胸腰椎爆裂骨折术式的选择取决于脊柱稳定性及神经损伤情况。具体应根据伤椎椎体压缩程度、椎管内骨性占位程度、是否伴有脊柱后柱结构不稳或骨折脱位来决定。 相似文献
3.
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37,自引:3,他引:34
目的介绍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MIPPSO)手术技术,并与传统切开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进行临床疗效。方法5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在C臂X线机引导下,采用自行设计的微创经皮操作器械与中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器,经皮穿刺安装内固定器,选择椎管占位较重侧,作4cm切口,行半椎板切除脊髓减压,经椎弓根作骨折椎体强化。并与同期收治的50例患者行传统切开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比较围手术期参数与影像学指标。结果MIPPSO组与传统切开组在时间上无明显差异(P>005),而在切口长度、椎旁肌损伤、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疼痛程度、住院日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自身术前、术后影像学观察椎体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椎间隙高度及椎管堵塞指数等恢复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两组术前、术后影像学观察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MIPPSO技术操作简便、安全可靠,具有创伤小、出血少、疼痛轻、恢复快、住院日短等近期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单球囊与双球囊后凸成形术对椎体复位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1,自引:3,他引:28
Yang HL Niu GQ Liang DC Wang GL Meng B Chen L Lu J Zhou Y Mao HQ Zhao LJ Liu XY Gu XH Ni CF Tang TS 《中华外科杂志》2004,42(21):1299-1302
目的探讨单球囊与双球囊后凸成形术对椎体压缩骨折复位作用的差异,评价后凸成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0年5月~2004年5月应用球囊扩张后凸成形术(KP)施行椎体复位的58例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VCFs)患者(90个椎体)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58例患者90个椎体分为单球囊组(28个椎体)和双球囊组(62个椎体),两组均经双侧椎弓根穿刺,扩张后灌注骨水泥,分别采用单球囊双侧交替扩张和双球囊双侧同时扩张的方法。分别测量术前术后椎体高度和Cobb角,比较术前术后及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患者术后疼痛均明显减轻或消失。椎体高度平均恢复率726%(229~100%);Cobb角由术前179°(31°~316°)矫正至术后96°(06°~282°),平均矫正87°(03°~272°),术前、术后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01)。单球囊组和双球囊组术后椎体高度平均恢复率分别为776%(553%~100%)和643%(229%~100%),术后平均矫正Cobb角分别为99°(03°~272°)和86°(06°~198°),两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后凸成形术可有效缓解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疼痛,恢复椎体高度,改善后凸畸形;单球囊与双球囊后凸成形术同样能使压缩骨折的椎体获到较好复位。 相似文献
5.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失稳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目的:探讨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在腰椎间盘切除术后脊柱失稳再手术中的应用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总结1997年5月~2002年8月收治的采用后路椎管减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治疗爱椎间盘突出症导致的腰椎失稳再手术病例23例,男14例,女9例;年龄28~64岁,平48.5岁。再手术距初次手术时间2~10年,平均5年8个月。病程6个月~3年,平均1年6个月。单节段病变17例,双节段病变6例。所有患者初次手术行椎间盘切除术,根据手术后症状和影像学检查评估脊柱失稳程度以确定再手术治疗。结果:手术时间120~210min,平均180min;术中出血550~800ml,平均650ml;术后随访1~6.4年,平均3.6年。疗效应用MPQ问卷和下腰痛及功能不利评分评定,临床成功率86.9%,患者满意率82.6%。螺钉断裂2枚,松动1枚。5例出现神经根刺激症状,23周后恢复。3例硬膜撕裂。3例植骨未融合,其中2例行后外侧融合术。结论:腰椎间盘突出术后脊柱失稳再手术时应行腰椎融合术,同时应用内固定,促进植骨融合并以维持椎间隙稳定,疗效满意,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生物力学测试和临床应用对胸腰椎骨折伤椎椎弓根内固定进行评价。方法取5具新鲜小牛的胸腰椎脊柱标本(T12-L6),制作成严重前中柱损伤模型,应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测试标本应用不同固定方法后在轴向压缩、屈伸和扭转实验中生物力学稳定性及长短椎弓根螺钉的拔持力,探讨伤椎固定对脊柱稳定性的影响。临床应用伤椎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19例。结果3种螺钉固定(8钉固定、6钉固定、4钉固定)方式,均能提高骨折失稳后脊柱的各向稳定性。而6钉固定(伤椎固定)与8钉固定对失稳脊柱的各向稳定性的加强程度较为接近(P〉0.05),且均高于4钉固定形式(P〈0.05)。临床观察表明,伤椎椎弓根内固定能利于骨折复位和脊柱生理曲度恢复,同时可有效的维持脊柱稳定性,减少术后伤椎高度丢失。结论生物力学测试证明胸腰椎骨折伤椎椎弓根内固定能加强脊柱的稳定性。临床应用表明伤椎椎弓根内固定在技术操作上是可行的,可更好的维持骨折的稳定,减少伤椎高度的丢失。 相似文献
7.
椎间隙撑开在腰椎滑脱症复位和融合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4
目的评估应用先撑开椎间隙行椎体间融合,后椎弓根钉杆系统复位固定的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lumbarinterbodyfusion,PLIF)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价值。方法应用全椎板减压,撑开椎间隙置入插入型融合器,再进行椎弓根钉杆系统复位和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46例,男25例,女21例;年龄35~59岁,平均48.2岁。对所有病例进行定期随访和影像学检查,并对滑脱程度、滑脱角、椎间隙后高及临床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进行测量及评估。对其中5例患者进行术后融合节段的螺旋CT矢状位和冠状位的跟踪扫描重建,以观察椎间融合情况。结果术后所有患者滑脱均有不同程度复位,椎间隙后高由术前(3.9±1.2)mm增加至术后(9.7±1.3)mm,滑脱角由术前25.6°±11.5°改善至术后15.0°±6.9°,生理曲度恢复。随访12 ̄73个月,平均36个月。术后至末次随访,矫正程度无明显丢失。螺旋CT扫描重建发现满意的椎间融合大约在术后1年后获得。临床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由术前的平均(33.6±6.4)分降至术后的平均(17.6±5.5)分,结果优良。结论椎间隙撑开不仅能使滑脱椎体复位,还利于术中选择合适的融合器和恢复腰椎的生理曲度。 相似文献
8.
后路显微内窥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目的:探讨后路经显微内窥镜椎间盘切除术(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适应证、术中操作要点及并发症处理,方法:回顺性分析2000年3月~2002年3月应用、MED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42例.男171例,女71例:年龄19—71岁,平均34岁。术前均行CT检查,常规扫描L3-S1三个椎间隙,48例术前行MR检查,检查结果为单节段椎间盘突出193例.双节段椎间盘突出46例,三节段椎间盘突出3例。手术切除单节段205例,双节段36例.三节段1例。结果:术后1-6d下床活动,平均2.2d,术后住院3~12d.平均5.2乱切口浅层感染1例,经换药后二期愈合,全部病例随访2-15个月.平均6个月.术后平均3.6周基本恢复正常生活和一般工作.恢复原工作率52.4%,接Macnab疗效评价标准.优183例、良44例、可13例、差2例,优良率94%。术中发生硬膜及神经根袖损伤6例.椎间隙定位错误1例~术后椎间隙感染1例.经卧床制动、理疗和抗生素治疗后痊愈。结论:严格掌握适应证、熟练的操作技术是减少MED手术并发症、提高其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经皮椎体强化术并发骨水泥渗漏的类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与经皮后凸成形术(PKP)并发骨水泥渗漏的类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8月至2005年3月期间收治的56例PVP和PKP患者的临床资料,按解剖位置对椎体外的局部骨水泥渗漏共分6型,PVP手术患者分为无骨水泥渗漏组、骨水泥渗漏组、椎体周围渗漏组及椎管内渗漏组,进行统计学处理,比较各组行PVP手术前后及术后各时段间疗效差异,并分析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结果(1)PVP手术组共43个椎体,18个椎体发生骨水泥渗漏,渗漏率42%。一处渗漏15例,其中椎体周围渗漏6例,椎管内渗漏5例,椎问孔内渗漏2例,椎间盘内渗漏1例,椎旁软组织内渗漏1例;发生两处渗漏3例。(2)PKP手术组共22个椎体,4个椎体发生骨水泥渗漏,渗漏率18%。4例均为一处骨水泥渗漏,其中椎体周围渗漏2例,椎管内渗漏1例,椎间孔内渗漏1例。5例渗漏患者出现新症状:腹膜刺激征和神经损伤症状,3例经保守治疗有效,2例需要手术减压。结论经皮椎体强化术(包括PVP和PKP)并发骨水泥渗漏以椎体周围型和椎管内型常见;少数患者可出现腹膜刺激征和神经损伤症状。除椎管内渗漏组早期疗效受影响外,其余各组骨水泥渗漏不影响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0.
椎弓根螺钉翻修术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目的:分析椎弓根螺钉固定失败的原因,探讨不同椎弓根螺钉翻修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1988年1月~2001年12月,应用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治疗脊柱疾患785例。其中17例因椎弓根螺钉断裂和连接头松动脱落而需行翻修手术(占2.2%)。男8例,女9例;年龄14~67/岁,平均52.8岁。初次手术及翻修手术原因包括:1例先天性脊柱侧凸TSRH矫形术后尾端两枚椎弓根螺钉断裂;6例腰椎滑脱术后尾侧两枚椎弓根螺钉断裂(S;teffee1例、RF2例、DRFS2例、TSRH 1例);4例腰椎不稳CD固定术后椎弓根螺钉断裂;2例腰椎滑脱术中尾侧螺钉位置不满意(SRS及GSS各1例);1例Steffee和1例TSRH术后螺钉位置欠佳出现神经压迫症状;1例腰椎滑脱RF术后钉杆连接松动脱落;1例先天性脊柱侧后凸术后尾侧螺钉拔出。断钉或松动脱落距初次手术时间为3个月~2.5年。翻修方法包括:取出断钉,重新植入增加直径或长度的螺钉7例;更换融合节段2例;仅取出断钉4例;更换椎板钩1例;重新连接固定1例;未处理2例。结果:所有翻修手术后患者经22~66个月随访,X线显示植骨融合牢固。无术后感染并发症。16例患者术后腰痛或神经根刺激症状均消失。其中10例患者恢复工作;仅有1例术后腰痛症状缓解不满意。结论:根据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后失败的原因及患者临床征象采取合适的翻修手术,可挽救失败的内固定,重新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