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11篇
口腔科学   7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圆孔外面的观察和测量及其面积的回归方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60具成人颅骨颅底外面的圆孔观察和测量结果表明:圆孔多呈圆形,其次是卵圆形,其它形较少见.据圆孔与翼突外侧板根部延长线的位置关系,分圆孔位置为三型.圆孔外面观的各项测值左右间均无统计学差异,但其中管性圆孔管长度个体差异较大.圆孔的面积左右比较对称者占3.33±2.34%,左>右者占65.51±6.30%,右>左者占34.48±6.30%.圆孔面积左右对称性比较,对临床诊断疾病有参考意义.其面积的回归方程可由其长、宽径乘积推算 .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CT引导下经圆孔外口与经卵圆孔行温控射频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上颌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0月至2013年6月间我科室收治的6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上颌神经痛患者,采用入院顺序单双号将患者分为单号组(A组)和双号组(B组)。A组采用侧方入路穿刺圆孔外口行温控射频热凝上颌神经。B组采用Hartel前入路法穿刺卵圆孔行半月神经节温控射频热凝术。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观察患者术后6个月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对中期疗效及复发率进行随访。结果 60例患者治疗后疼痛均明显缓解,与治疗前比较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明显下降(P<0.05),2组患者术后临床疗效、满意度、不良反应及复发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A组(P<0.05)。结论CT引导下经圆孔外口与经卵圆孔行射频热凝治疗上颌神经痛均有确切疗效,但前者患者术后并发症少于后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薄层CT引导下经皮穿刺圆孔射频热凝术治疗药物无效或复发性三叉神经痛(第Ⅱ支)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药物无效或复发性三叉神经痛(第Ⅱ支)的22例患者行CT引导下经皮穿刺圆孔射频热凝术治疗,采用巴罗神经学研究所(BNI)分级评定标准评价患者术后疗效,观察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22例患者术后即刻疼痛完全缓解率达95.45%(21/22),1例患者术后疼痛有所缓解,但服药后可以控制(BNI分级Ⅲ级)。2例患者术后复发,均再次行射频术,术后即刻疼痛均完全缓解(BNI分级Ⅰ级)。随访3~19个月,平均(7.73±4.69)个月。所有患者均无任何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薄层CT引导下经皮穿刺圆孔射频热凝治疗药物无效或复发性三叉神经痛(第Ⅱ支)的疗效可靠、并发症少,可作为药物无效或复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一种理想微创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经眶一圆孔入路行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第二支三叉神经痛提供解剖测量数据。方法对80个成人头骨经眶一圆孔穿刺入路及相关结构进行了测量与观察,对20个头颅软标本进行在CT引导下模拟操作与观察。结果在160侧颅骨中,成功穿进圆孔者为122侧,占76.25%;穿刺点位于眶下缘外眦的内侧(0.41±0.11)cm;经穿刺点至圆孔外口的距离为(4.45±0.18)cm,至圆孔内口前缘的距离为(4.99±0.17)cm,至颈动脉沟外侧缘距离为(5.52±0.35)cm。头颅软标本模拟操作穿刺安全有效深度为(5.38±0.25)cm;穿刺针进入圆孔时针与正中矢状面角度为32.2°±2.3°,与冠状面角度为57.2°±2.5°;穿刺针进入眶上裂后端时针与正中矢状面角度为26.0°±1.5°,与冠状面角度为64.5°±1.6°。结论根据解剖测量数据,在CT引导下经眶下裂至圆孔穿刺法行临床治疗第二支三叉神经痛安全可靠,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5.
目的:提高手术撕脱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效果,减少术后复发。方法:采用经上颌窦颅底圆孔外口上颌神经切断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结果:经上颌窦在颅底圆孔外口处高位切断上颌神经,经13例术后10~42个月的随访,无效1例,余12例未见复发。结论:该治疗方法手术径路新,创伤小,视野清楚,术后恢复快,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 为解决病人三叉神经痛,提高手术治疗效果,减少术后复发;方法 采用经上颌窦在翼腭凹行上颌神经切断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结果 经上颌窦在翼腭凹圆孔外口处可高位切断上颌神经;经48例术后10~20月的随访,复发者1例。结论 该治疗方法新颖,手术创伤小,神野清楚,术后恢复快。治疗效果好。该径路为手术治疗增添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在门急诊常会看到,小孩子顽皮把手指伸进圆环或圆孔内玩耍,如卡进戒指、铁环、螺母、交通座椅上的圆洞、锅盖上的圆孔等,被圆孔卡住而不能抽出。有时医生也束手无策,常会请来消防官兵,或工人师傅用专业工具切割,操作中常见到手指流血,孩子哭闹等场面。鉴于此,作者把一种简易手指缠线取出法介绍给大家。  相似文献   
8.
颅骨圆孔的应用解剖与临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 5 0具完整头颅进行了观察和测量。结果显示 ,颧颌点至圆孔的距离为 5 0 .1± 0 .2 3 mm;颧弓下缘点至圆孔的距离47.8± 0 .2 2 mm;眶外下缘点至圆孔的距离为 44.0± 0 .19mm;腭大孔至圆孔的距离为 3 2 .2± 0 .19mm。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269例食管癌行三切口颈部食管胃前壁圆空端侧吻合手术治疗方法进行探讨及经验总结,方法:颈、胸、腹三切口.首先进行胸部操作然后改平卧位颈腹部手术同时进行,胃代食管经食管床颈部吻合,胸顶、胸腔内、膈肌食管裂孔三处固定胃壁结果与结论:颈、胸、腹三切口,适合于中,上段食管癌患者,其优点是暴露好,利用淋巴结消除;胃前壁圆孔吻合符合食管口径生理解剖,避免了吻合口狭窄的发生。颈、腹手术同时进行不增加手术时间。食管次全切后,食癌残留、复发减少,胃代食管经食管床符舍生理解剖,减少了胃张力,颈部吻合利于暴露,胸腔内渗出减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CT、MRI圆孔、卵圆孔及棘孔的显像及特征表现,探讨CT、MRI显示的圆孔、卵圆孔及棘孔在鼻咽癌放射治疗靶区勾画的意义。材料和方法:20例未经治疗的无脑神经侵犯鼻咽癌患者行CT、MRI扫描,在Pinnacle37.0工作站上采用互信息法配准后分析、评价圆孔、卵圆孔及棘孔在CT、MRI图像上显示特点。结果:在CT骨窗上圆孔显示为低密度的管状结构,卵圆孔及棘孔显示为低密度的孔状结构。7例(35%)圆孔在CT上为双侧显示,5例(25%)为单侧显示,8例(40%)未见显示。全部患者卵圆孔、棘孔在CT上均为双侧显示,卵圆孔两侧对称者13例(65%),不对称者7例(35%)。卵圆孔呈圆形8侧(20%),呈椭圆形32侧(80%)。棘孔两侧对称3例(15%),两侧不对称者17例(85%)。全部病例圆孔在MRI各个序列上均未见显示,卵圆孔及棘孔在T1WI、T2WI上均未见显示,在增强T1WI上表现为高信号血管影。全部患者卵圆孔及棘孔在增强T1WI上为双侧显示,卵圆孔两侧对称13例(65%),两侧不对称7例(35%);呈圆形8侧(20%),呈椭圆形32侧(80%)。增强CT未见圆孔、卵圆孔及棘孔内血管显示。结论:在MRI上对圆孔的识别还有很大困难,但是MRI可以显示正常卵圆孔及棘孔,为今后直接在MRI勾画鼻咽癌靶区(卵圆孔)制定放疗计划提供了影像解剖及靶区确定的依据。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