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对100具成都出土的成人颅骨颅底外面的卵圓孔、棘孔、破裂孔、颈动脉管外口、颈静脉孔及其所分三部(前部、中间部、后部)的长径、宽径和面积等进行了测量,并研究了上述各孔左右面积的对称性。卵圆孔:左>右52.00±5.00%,右>左44.00±4.96%;棘孔:左>右53.00±4.99%,右>左42.00±4.96%;破裂孔:左>右50.00±5.00%,右>左46.00±4.98%;颈动脉管外口:左>右37.00±4.83%,右>左58.00±4.94%;颈静脉孔:左>右21.00±4.07%,右>左76.00±4.27%。而其前部:左>右47.00±4.99%,右>左50.00±5.00%;中间部:左>右46.00±4.98%,右>左37.00±4.83%;后部:左>右19.00±3.92%,右>左79.00±4.07%。颈静脉孔、颈静脉孔后部右>左的百分比明显地大于左>右的百分比(x~2分别为60.96,72.04)。本文还进一步研究了当孔两侧不对称时,左右面积的大小倍数关系。颅底孔的非对称性对临床有参考价值,面积的比较比常用的长、宽径比较更为正确、灵敏。为方便实用,本文列出了上述各孔由孔长径、宽径乘积推算孔面程的回归方程,并列出了由颈静脉孔长径、宽径乘积推算颈静脉孔后部面积的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2.
对100例成年肝脏的第一、二、三肝门进行解剖学观测、并讨论,发现第一肝门四周肝裂的出现率为84%,副肝管的出现率为10±3.00%,门静脉在肝外分为左、右支者占42±4.93%,左、右肝管在肝门外汇合者仅37±4.28%。第二肝门,左、中肝静脉汇合成两口型者占64±4.98%,各肝静各自独立开口者占35±4.76%,其开口位置主要在下腔静脉肝后段的上3/8区内。第三肝门在100例肝脏中共有开口676个,其中长径大于1厘米者占5.35±2.60%,0.5至0.99厘米者占31.5±1.78%,分布遍布下腔静肝后段的各个区域。  相似文献   

3.
国人器官外肾脏动脉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在120具成尸观察了肾脏动脉的数目、起始高度、入肾状态、经肾门入肾的肾动脉初级分支类型以及肾副动脉与输尿管和下腔静脉的位置关系。2.肾脏动脉为一支型者占84.2±2.35%;二支型者占15.4±2.33%;三支型者占0.4±0.41%。两侧均为一支型者占73.4±4.03%,为常见型。动脉支数的多少无显著的侧别差异。3.两侧肾动脉起点的平均高度为第1、2腰椎间的椎间盘。两侧起点同高者占50.0±5.23%,右高者占34.1±5.05%,左高者占15.9±3.90%。4.在二支型中,被列为正常肾动脉的平均起点高度为第2,腰椎上1/3平面;肾副动脉多由肾动脉起点下方发起,起点范围在第1腰椎上缘与第5腰椎上缘之间,其中以起自第1腰椎平面以下者多见。5.肾动脉分支全部经肾朗入肾者占78.2±2.90%,发穿支入肾者占21.8±2.90%。根据入肾部位,穿支可分为五类,其中以穿入肾上端者最多见,占穿支总数的70.5±6.87%。6.在二支型中,肾动脉经肾门入肾者占75.0±7.21%,发穿支入肾者占25.0±7.21%;肾副动脉经肾门入肾者占66.7±7.85%,在其余例内,则主要以独立穿动脉形式穿入肾的上端或下端。7.绝大多数(占83.7±2.60%)肾动脉在肾门外分支,其初级支可分五型,其中以前后股型和上下股型最多见。8.援引本文材料对肾副动脉与输尿管及下腔静脉的位置关系的临床意义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上斜肌的动脉和神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剖了成人眶腔40个.上斜肌动脉1-3支不等,以一支为多见.主支直接发自眼动脉三段的占61.54±7.79%.主支自上斜肌后1/3份的外侧面进入者较多.主支长度均值右为8.23±0.57mm,左为6.60±0.51mm.主支外径均值右为0.60±0.03mm,左为0.66±0.04mm.滑车神经前支自上斜肌前2/3、后1/3交界处的内侧面进入者为多.其入肌前主干的外径均值左、右均为1.23±0.05mm.筛后动脉横跨滑车神经上方的占61.54±7.79%,动脉在神经下方的占35.90±7.68%.  相似文献   

5.
心冠状窦的观测及其口径推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为临床对心冠状窦作导管介入提供依据,本文对30例成人正常心脏的冠状窦进行观测.取自心大静脉和钝缘静脉汇合处作为起端.冠状窦穿入右房壁处作为末端,冠状窦长度的均值(X±SDmm)为44.40±4.95(3.42~5.32),起端外径为3.75±1.11(1.92~6.40),中部外径为6.05±1.52(3.72~8.20).末端外径为8.93±1.76(5.52~12.00).冠状窦口全部朝向右前上方,窦口中轴与水平面的夹角为49°±6(37°~61°);窦口呈椭圆形者22例占73.3%,呈圆形者8例占26.7%;窦口长径为11.53±2.03(7.22~17.50),宽径为9.33±2.91(5.02~13.00).冠状窦瓣:有不完全瓣膜者22例占73.3%,无瓣膜者8侧占26.7%;瓣膜呈半月形者12例占54.6%,袋状(瓣膜成片覆盖窦口面积超过一半的)和网状各4例各占18.2%,条索状和筛状各1例各占  相似文献   

6.
<正>在24侧(男女各12)标本就腘静脉的形态和相关瓣膜进行了观察,结果如下:1.按腘静脉的形成可分为三型:①常见型.指胫前静脉与胫后静脉在腘肌下缘形成腘静脉,见10侧(左6右4),占41.6±10.27%.②高位型.即胫前静脉与胫后静脉在腘肌下缘以上,浅面或收肌管裂孔处才形成腘静脉者属之,见7侧(左5右2)占29.16±9.48%.③低位型.指胫前、后静脉在腘肌下缘以下形成腘静脉者,见7侧9左2右5)占29.1±9.48%.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临床开展前颅底外科提供前颅底筛板区及嗅凹的影像解剖学资料.方法取50具成人头颅标本,行鼻窦冠状位及矢状位薄层CT扫描,重点观测前颅底筛板区域内筛顶板的形状、筛板的形状以及筛顶板与筛板的关系等.结果筛顶板为一向内向后倾斜的骨板,测得筛顶板的左右径为前部左10.68±2.52m,右11.38±3.84mm;中部左9.86±3.84mm,右9.08±2.52mm;后部左11.18±4.66mm,右10.24±3.68mm.筛顶板的厚度平均为1.62±0.78mm.筛板的左右径为前部左2.08±0.52mm,右1.96±0.44mm;中部左2.68±0.68mm,右2.64±0.68mm;后部左2.16±0.64mm,右2.24±0.56mm.筛顶板与筛板平移的占46%;而形成嗅凹的占54%.在形成嗅凹的资料中,前筛顶板与筛板之间形成的高度差的平均值为8.82mm,后筛顶板与筛板之间形成的高度差的平均值为2.84mm,前后嗅凹深度之间经T检验相差非常显著(P<0.01).结论了解筛顶板及筛板的影像解剖及嗅凹的形成对减少前颅底外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翼腭间隙疾病的影像诊断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选用成年尸体头颈部20例制成连续横断面,观察翼腭间隙及其结构的解剖学关系,利用游标卡尺及求积仪分别测量其长径、宽径和面积。结果翼腭间隙形态多变,在蝶骨体层面较固定,与翼突形态密切相关、经圆孔、蝶骨体、翼突和翼窝层面的面积分别为:(40.40±2.42)mm2(左)、(43.10±2.88)mm2(右);(110.20±3.32)mm2(左)、(115.56±2.52)mm2(右);(93.20±2.76)mm2(左)、(90.82±3.12)mm2(右);(5.48±3.02)mm2(左);(5.26±2.74)mm2(右),两侧翼腭间隙及其结构呈对称性,断面长径、宽径和面积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横断面可清晰显示翼腭间隙前、后、内侧和外侧壁上的结构及圆孔、翼管、蝶腭孔、翼上颌裂和眶下裂等自然通道。结论翼腭间隙的横断层解剖对翼腭间隙疾病的影像诊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肝尾状叶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取了成人肝标本 30例 ,对肝尾状叶的位置、毗邻和形态进行了观测。发现肝尾状叶上的裂隙或切迹出现率为 93.3% ,平均裂宽 2 .4±0 .8mm,平均裂深 5± 3mm。 30例标本中发现有 69个蒂 ,其中 2蒂者 2 2例 ,占 73.3% ;3蒂者 7例 ,占2 3.3% ;4蒂者 1例 ,占 3.3%。静脉韧带上方或下方有右膈下静脉注入下腔静脉。探讨了肝尾状叶手术切除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关于股骨粗线的形态学研究,就作者所能查到资料国内文献尚未见专题报道,为了充实国人解剖学资料,本文用长春地区出土的。未作性别鉴定的成人股骨680例(左361、右319),对股骨粗线的有关形态结构进行了观察和测量,结果如下。一、股骨粗线的分型根据股骨粗线的形态所见,将其分为四型。1.沟型:中央凹陷,两边隆起形成浅沟者135例,占19.85±1.53%,其中左侧74例(10.88±1.19%),右侧61例(8.97±1.10%)。2.嵴型:呈嵴状隆起者328例,占47.94±1.92%,其中左侧180例(26.47±1.69%),右侧146例(21.47±1.57%)。3.粗涩线型:由一些形状不同,大小不等的细小结节状隆起组成者7例,占1.03±0.38%,其中左侧2例(0.29%0.20%),右侧5例(0.74±0.32%)。4.混合型:出现上述三型中的二型或三型者212例,占31.18±1.77%,其中左侧105例(15.44±1.32%),右侧107例(15.74±1.39%)。  相似文献   

11.
颅底内面圆孔的形态研究及其面积的回归方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60具成人颅骨颅底内面的圆孔进行了观察和测量研究。结果如下:圆孔最多见者为圆形,其次是椭圆形,其它形较少见,据圆孔与翼突外侧板根部延长线的位置关系,分圆孔位置为三型。圆孔横径左右有较显著差异;原孔长径与正中矢状面的夹角,左右有较显著差别,且个体差异较突出。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MSCT测量圆孔骨性通道相关参数的数值范围。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1日—2014年8月20日在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行头颅、鼻窦和眼眶MSCT检查的152例非外伤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0例,年龄16~89岁;女72例,年龄17~79岁。所有患者行MSCT扫描,从冠状面、横断面、矢状面上显示152例304侧圆孔骨性通道,在MSCT图像上测量圆孔的深径D、圆孔中轴线与翼腭窝中轴线的夹角B、两侧圆孔中点连线与圆孔中轴线的夹角A1、同侧圆孔中轴线与翼腭窝中轴线的夹角A2、同侧圆孔外口外侧和内口内侧连线与翼腭窝中轴线的夹角A3。对比相同性别不同侧别间及同一侧别不同性别间圆孔骨性通道的相关参数,计算测量数据的变异系数(CV) 和测量者个体间的CV,并采用组间相关系数(ICC)分析各测量参数的可信度。结果 MSCT能够清晰显示152例304侧圆孔的形态、大小及走行,图像质量良好。圆孔深径D值为(4.76±1.61) mm,角B、A1、A2、A3分别为93.13°±8.68°、87.78°±8.64°、134.49°±8.63°、160.16°±8.22°。相同性别不同侧别间比较:角A1右侧均大于左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圆孔深径D和角B、A2、A3右侧和左侧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同一侧别不同性别间比较:圆孔深径D和角A1、A2、A3 、B在男性、女性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D、 B、 A1、A2、A3CV范围分别为31.58%~37.14%、8.15%~9.78%、8.35%~9.94%、5.50%~6.74%、4.43%~5.59%;测量者间的CV分别为20.63%~21.54%、9.13%~9.16%、2.54%~3.77%、2.00%~2.59%、1.58%~2.69%。角B测量可信度为较好,圆孔深径D和角A1、A2、A3的测量可信度为极佳。结论 在MSCT图像上对圆孔骨性通道进行测量,其结果稳定、可靠,可以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利用三维重建测量枕骨髁(OC)及枕骨大孔(FM)解剖学结构,分析OC、FM形态学特征及相对位置关系,为颅颈交界区病变的影像学诊断及外科手术入路的选择提供解剖学参数。 方法选取60 例正常者的头颅和上颈椎螺旋CT扫描图像,男、女各30例, 年龄 20~65(48.18±16.17)岁,将数据导入Syno.Via VB10B软件,头颅三维重建,观察OC及FM形态,测量枕骨髁长、宽、高、内倾角(CIA),枕骨大孔纵径、横径、面积,头颅眉间点到颅后点的最大距离(SML),在SML直线上头颅眉间点到枕骨髁后缘连线的距离(GOCP),枕骨大孔前缘到枕骨髁后缘连线的垂直距离(AOCP),左、右侧枕骨髁内侧缘到Y轴距离(OC-M),左、右侧枕骨髁后缘到X轴距离(OC-P),枕骨髁分类指数(OCI),枕骨髁相对于头颅的分类指数(SOCI),在SML直线上中点到枕骨髁后缘连线距离(COCP,COCP=GOCP-SML/2),并确定左、右枕骨髁相对位置关系的类型。 结果 枕骨髁解剖学长、宽、高男性大于女性,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枕骨大孔面积、枕骨大孔纵径、SML、GOCP、AOCP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IA左侧大于右侧,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C-M、OC-P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者右侧大于左侧;后者左侧大于右侧。枕骨大孔纵径与枕骨大孔面积、AOCP成正相关。OCI分类结果:Ⅰ型(OCI<0.45)8例(13.33%),Ⅱ型(0.45≤OCI<0.50)47例(78.33%),Ⅲ型(OCI≥0.50)5例(8.33%)。SOCI分类结果:Ⅰ型(SOCI<0.60)2例(3.33%),Ⅱ型(0.60≤SOCI<0.75)54例(90.00%),Ⅲ型(SOCI≥0.75)4例(6.67%)。 结论 内蒙古地区人群枕骨髁解剖学参数提示,该部位可以进行枕骨髁螺钉置入,枕骨髁相对于枕骨大孔、头颅的位置变异性大。  相似文献   

14.
前庭小管外口的形态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前庭小管的形态及毗邻关系,为经岩骨临床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32例(64侧)新鲜颅底标本上观察前庭小管的形状,并测量其长度及其到内听孔下后缘,下状窦前缘,岩骨嵴,颈静脉孔上缘的距离,对比双侧的差异,结果:前庭小管多为弧形(48%),其次为S型(28%),折线形最少,前庭小管长度及其到内听孔下后缘,乙状窦前缘,岩骨嵴,颈静脉孔上缘的距离平均值分别为:9.7,10.7,7,9.6,8.8和9.5毫米,其中到乙状窦和颈静脉孔的距离两侧有显著性差异,均以右侧较短,结论:前庭小管是经岩骨手术的重要解剖标志,国人和国外人种在解剖上存在一定差异,乙状窦前置和高颈静脉以右侧多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明确面神经隐窝及其周围结构在横断薄层和高分辨率CT(HRCT)上的定位及毗邻关系.方法 横断薄层切片与HRCT图像对照,辨识面神经隐窝及其周围结构.结果 面神经隐窝及其周围结构多在弓状隆起下方8~13层面出现,面神经、面神经隐窝、鼓索隆起、鼓索神经出现率为100%,岬小桥出现率为70%.面神经至鼓索神经之间的距离由上向下逐渐增大,至圆窗龛层面最大,男性右侧为(5.20±0.06)mm,左侧为(5.16±0.09)mm;女性右侧为(5.16±0.05)mm,左侧为(5.10±0.08)mm.两侧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火棉胶薄层切片与HRCT扫描图像结合能良好显示面神经隐窝及其周围各解剖结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正常成人枕髁相关解剖学参数的CT影像测量,为远外侧入路手术中枕髁的处理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2019年3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影像资料库中335例正常成人头颈CTA影像资料,应用Mimics软件对枕髁进行三维重建后,在图像下面观标出:枕骨大孔前缘中点(A)、枕骨大孔后缘中点(B)、枕髁后缘和枕骨大孔后缘交点(C)、舌下神经管内口后缘中点(D)等定位点,分别测量枕髁两侧A、B点连线与A、C点连线的夹角(∠α),A、B点连线与A、D点连线的夹角(∠β),CD两点之间的长度,枕髁前后径长度,以及∠β和∠α差值。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不同侧别间上述测量指标的差异。结果 335例正常成人两侧合计检测结果:∠α为32.49°~52.18°(42.06°±3.25°)、∠β为43.62°~73.48°(58.51°±5.37°),∠β和∠α差值为7.42°~30.10°(16.45°±4.07°);CD长度为6.18~13.08(8.94±1.33)mm;枕髁前后径长度为16.12~27.71(21.57±2.17) mm。枕髁左侧、右侧∠α为42.12° ± 2.88°、42.00°±3.59°,∠β为59.37° ± 5.24°、57.66° ± 5.39°,∠β和∠α差值为17.24°±4.13°、15.66°±3.87°,CD长度为(9.14±1.39)mm、 (8.73±1.23)mm,枕髁前后径长度为(21.59±2.28)mm、(21.55±2.08)mm。不同侧别间比较:左侧∠β、∠β与∠α差值、CD长度均大于右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402、5.971、4.199,P值均<0.05);而∠α、枕髁前后径长度不同侧别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不同侧别间枕髁的相关解剖学影像测量数据存在差异;远外侧入路中,磨除从枕髁后缘至舌下神经管内口范围的骨质所暴露的视野及扩大的视角,在左侧均大于右侧。因此,对于枕骨大孔腹侧正中病变,建议从左侧开颅,可获得更大的暴露范围。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为翼腭间隙通道及其邻近结构病变的影像诊断和内镜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 方法 选取志愿者40名,在螺旋CT机上沿眦耳线(CML)连续扫描,将原始图像数据输入CT三维重建工作站,采用多平面重组技术(MPR),沿翼腭间隙各通道长轴和垂直于各通道长轴分别进行CT图像重建。观察翼腭间隙通道的位置、形态及毗邻结构,测量其径线。 结果 MPR重建CT影像可清楚显示翼腭间隙通道的圆孔、翼管、蝶腭孔、眶下裂、翼上颌裂、翼腭管、腭大管、腭小管、腭鞘管和犁鞘管的位置、形态及其毗邻结构,左、右侧翼腭间隙通道呈对称性分布,各径线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圆孔、翼管、腭鞘管和犁鞘管位于蝶窦周围,可轻度或明显凸入蝶窦腔内。圆孔和翼管分别位于蝶窦腔的上、下方,长度(4.05± 0.81)mm和(14.49±1.60)mm,冠状重建影像可较清晰显示其位置关系。 结论 翼腭间隙通道的CT三维重建对翼腭间隙通道及其邻近结构病变的影像诊断和内镜手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蝶骨大翼蝶导静脉孔(管),圆孔,卵圆孔和棘孔的观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00例水平切面成人颅骨进行了观察,测量了蝶骨大翼蝶导静脉孔(管)的口径与管长,统计了左、右侧蝶导静脉孔(管)出现率;测量了圆孔、卵圆孔及棘孔的长、宽径、以及各孔之间的距离。  相似文献   

19.
付升旗  范锡印  刘恒兴  郭进学 《解剖学研究》2006,28(3):206-208,i0002
目的为翼腭间隙疾病的影像诊断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选用成尸头颈部40例制成连续矢、冠状断面,观察翼腭间隙及其结构的解剖学关系,利用游标卡尺及求积仪分别测量其径线和面积。结果翼腭间隙呈漏斗状或四边形,经翼窝和眶下裂层面的面积分别为(78.6±4.22)mm2(左)、(79.1±4.60)mm2(右),(244.0±5.18)mm2(左)、(248.6±5.64)mm2(右),两侧翼腭间隙及其结构呈对称性,径线和面积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矢状断面能较好显示翼腭管、腭大管及腭小管的连续性,冠状断面利于观察翼腭间隙顶壁、圆孔、眶下裂、翼管及其与蝶窦的关系。结论翼腭间隙的矢、冠状断层解剖对疾病的影像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