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7篇
  免费   71篇
  国内免费   27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24篇
临床医学   118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41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65篇
综合类   130篇
预防医学   30篇
药学   19篇
中国医学   7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生学院后教育及医疗规范和质量保证的必然趋势~([1])。考核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重要组成环节,亦是目前基地教学亟待提高的工作环节。传统的床旁考核和单项技能考核缺乏一致性和有效性。如何评估住院医生的临床核心能力:专业医学知识、病患照顾能力、人际关系与沟通技巧、职业精神、临床工作中学习与提高、医疗执业能力,是考核的关键。如何设置有效的考核方式,也是发现教学问题,指引教学方向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
在静吸复合麻醉下,监测开颅术中局部脑皮层温度,并与其它部位温度比较,以反映脑局部温度的准确变化;并探讨影响脑局部温度的因素。 资料和方法 18例择期神经外科手术病人,其中男10例,女8例,年龄18~45(34.8±10.5)岁,体重(68.6±15.4)kg,体表面积(l.715±0.249)m2;ASAⅠ~Ⅱ级,术前体温正常,无呼吸道感染等临床表现;无颅内压升高,术前脑电图检查无异常,无  相似文献   
3.
神经外科术后上呼吸道梗阻致急性肺水肿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报道2例神经外科手术后上呼吸道梗阻引发急性肺水肿的病例,并就这一严重疾病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4.
目的 测定颅内动脉瘤夹闭前后血中S1 0 0B蛋白含量 ,研究异氟醚控制性降压对脑功能的影响。方法 择期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病人 30例 ,ASAⅠ~Ⅱ级 ,随机分为两组 :异氟醚降压组 (n=1 5 )和异氟醚非降压组 (n =1 5 )。非降压组术中吸入 1MAC异氟醚维持麻醉。降压组行异氟醚控制性降压 ,平均动脉压下降幅度 30 %~ 4 0 % ,夹闭动脉瘤后降低异氟醚吸入浓度 ,终止降压。分别于切皮前、动脉瘤夹闭后即刻、2、4h、术后第 1、2天取血测定S1 0 0B蛋白含量 ,并于术后 1周随访病人 ,记录有无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结果  (1 )异氟醚降压后 30min平均动脉压由诱导前的 (95 2± 1 2 3)mmHg降至 (5 8 8± 5 4 )mmHg ,停止降压后 30min血压回升至 (75 1± 8 3)mmHg。降压后外周血管阻力及心肌收缩加速度下降 ,但心率及心输出量均无显著性变化 ;(2 )异氟醚降压组与非降压组间同一时间点血中S1 0 0B蛋白浓度无明显差异。降压组术后第 1天及第 2天血中S1 0 0B蛋白浓度均显著升高 (F =2 94 4 ,P =0 0 1 8)。结论 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应用异氟醚控制性降压可能加重了术后脑损伤 ,不利于病人围麻醉期脑功能的保护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末梢血管收缩反应预测气管插管引起的血液动力学变化,提供个体化气管插管所需的麻醉深度。方法末梢血管收缩反应通过强直电刺激(50 Hz、50 mA持续5 s)诱发的末梢灌注指数(tip perfusion index,TPI)变化进行监测。24例ASAⅠ~Ⅱ级颅脑外科择期手术患者,麻醉诱导:咪唑安定0.06 mg/kg、芬太尼4μg/kg,丙泊酚0.25 mg.kg-1.min-1恒速输注。意识消失后每间隔1分钟电刺激一次,记录每次电刺激前后TPI的减少值(△TPI)和插管前后SBP、DBP和HR的增加值(△SBP、△DBP和△HR)。观察组(n=12),△TPI<10%刺激前值时行气管插管;对照组(n=11),不考虑△TPI的变化而根据操作者的经验决定插管时机。记录诱导前、插管前、插管后即刻、1、2和3 min时BIS、SBP、DBP和HR的值。结果插管即刻,观察组比对照组丙泊酚输注时间长(P<0.01)、用量大(P<0.01);插管后每一时间点,对照组SBP、DBP和HR都比观察组高(P<0.01)。组内比较:对照组插管前后SBP、DBP和HR明显增高(P<0.01);观察组插管前后各指标无明显变化。电刺激诱发的△TPI分别与插管引起的△SBP、△DBP和△HR成正相关(r=0.672、0.434和0.236,P<0.01)。结论电刺激诱发的末梢血管收缩反应性可有效预测气管插管引起的血液动力学变化幅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人工流产术患者瑞芬太尼、芬太尼及舒芬太尼复合靶控输注异丙酚麻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前瞻性、多中心、开放、随机分组、对照研究的方法。4个研究中心共选择390例行人工流产手术患者,随机分为3组:芬太尼单次静脉注射组(F组,n=134)、瑞芬太尼血浆靶控输注组(R组,n=120)和舒芬太尼单次静脉注射组(S组,n=136),分别复合异丙酚血浆靶控输注行全身麻醉,记录起效时间、恢复时间、准确定向时间、术中体动(程度和次数)、镇痛效果、呼吸抑制评分和HR、MAP、SpO2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等。结果3组间麻醉起效时间和准确定向力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组麻醉恢复时间长于F组和S组(P<0.01),R组异丙酚总用量、术中最低SpO2、术中体动次数及术后恶心呕吐、嗜睡的例数均低于F组和S组(P<0.05或0.01),R组呼吸抑制评分高于F组和S组(P<0.01)。结论与芬太尼和舒芬太尼相比,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靶控输注麻醉用于人工流产手术镇痛效果更好,但其呼吸抑制作用较明显。  相似文献   
7.
探讨螺旋CT引导下射频热凝联合臭氧消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日间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2022年6月我院日间病房住院的13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螺旋CT引导下射频联合臭氧消融治疗日间手术。收集手术时间,术毕至出院时间,总住院时间,术前、术后1月、3月的疼痛数字评分(NR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改良 Macnab评级和手术相关并发症,并进行术前与术后的对比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在螺旋CT引导下穿刺成功率为100%,并在手术当日出院,平均手术时间为(35.55±10.44)min,平均术毕至出院时间为(58.36±25.26) min,平均总住院时间为(453.91±27.18)min。术后1、3月的NRS评分和ODI评分均低于术前;术后1、3月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有效率分别为86.13%、89.05%。所有患者均未有穿刺或治疗相关的并发症。结论 螺旋CT引导下射频联合臭氧消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日间手术是可行的,其可降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疼痛程度、改善日常功能障碍、安全性高,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为观察垂体腺瘤患者围术期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ACTH)与皮质醇 (COR)的变化 ,选取 2 8例择期脑瘤切除患者 ,分为非垂体瘤组 (Ⅰ组 ,n =7)、生长激素 (GH)升高垂体瘤组 (Ⅱ组 ,n =9)和泌乳素升高垂体瘤组 (Ⅲ组 ,n =1 2 ) ,采用静吸复合全麻。抽取围术期不同阶段的静脉血标本 ,用放免法检测ACTH及COR。结果显示 ,术毕停麻醉2 0min时的ACTH和COR与入院后基础值相比差异显著 (P <0 .0 5) ,且Ⅱ、Ⅲ组与Ⅰ组间差异显著 (P <0 .0 5)。提示 :垂体腺瘤患者术毕时ACTH及COR水平明显高于术前 ,这不同于其他神经外科患者。  相似文献   
9.
急性扩容性血液稀释对渗透压和电解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比观察了乳酸钠林格液和佳乐施在术前急性扩容性血液稀释前后渗透压和电解质的变化。方法 20例病人随机分为佳乐施组(组1)和乳酸钠林格液组(组2),病人入室开辟静脉后分别给予两组液体(10ml/kg,30min输注守毕,分别于输液前后抽血查血常规(RT)电解质和渗透压。结果 两组扩容前后MAP,HR和渗透压(OSM)无明显变化。血K^+稀释性降低,分别下降13.1%和11.9%。组1扩容后HC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脉搏指示剂连续心输出量(PiCCO)监护仪对肝移植病人术中各个阶段血管外肺水(EVLw)的监测,了解其变化规律,分析可能影响EVLW的因素.方法 24例因终末期肝病行原位肝移植手术的患者,左侧肱动脉穿刺并置入5F热稀释导管,连接到PiCCO监护仪,监测血管外肺水、胸腔内血容量指数等参数.分别于手术开始前、无肝前期末、无肝期30 min、新肝期60 min、新肝期120 min和手术结束时记录上述各个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 EVLW术前基础值明显高于正常值,术中虽有逐渐增加的趋势,但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VLW与ITBV呈正相关(r=0.822,P<0.05).结论 肝移植病人术中EVLW变化轻微;肝移植术中EVLW明显高于正常值,这主要与循环血容量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