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4篇
外科学   52篇
综合类   20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胫骨应力性骨折在新兵训练期常见,我科采用不剥离骨膜和桥式钢板内固定方法治疗胫骨应力性骨折48例,收到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均为男性战士,年龄18~21岁,平均18.5岁,受伤均在运动中发生,尤其是越野长跑时。初起患部疼痛、肿胀、不适,骨折瞬间有明显剧痛,当时不能站  相似文献   
2.
目的 临床应用USS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并评价其疗效。方法 临床应用USS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44例,随访38例,并对临床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 术后复查,复位良好,大部分患者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恢复,无断钉、断棒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USS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操作简便,可有效地矫正脊柱后凸畸形,恢复椎体高度,固定力强,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内固定器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连续开窗式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治疗脑瘫肢体痉挛.方法:对35例脑瘫病人,采用L2~S1双侧节段开窗式部分椎板切除,将L2~S1的脊神经后根进行分束,电刺激仪测阈值将阈值较低神经束切断,神经根切断比例结合肌张力、肌力、体重及肌群功能进行量化。结果:经随访,本组35例病人痉挛解除率90%,功能改善率80%.结论:连续开窗式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能较有效的治疗脑瘫肢体痉挛,对脊柱后柱损伤小,有利于脊柱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脊髓空洞症并脊柱侧凸畸形临床上不多见。从1993~1998年,我们采用硅胶管引流脊髓内液体到蛛网膜下腔,同时行改良卢氏法矫正脊柱侧凸的联合手术,共治疗7例,获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后路椎间盘镜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应用和适应证。方法采用后中路椎间盘镜进行单侧“开窗”减压术等。术中通过“C”臂机或摄侧位X线片定位,于后正中线做1~2个长约1.5cm互不相连的小切口,逐级扩张后置入工作通道管,钻除部分椎板,置入内窥镜于监视器下显露并清除椎板、增生内聚的关节突、肥厚的黄韧带及突出的椎间盘髓核组织,彻底解除其对硬膜、神经根的压迫。结果本组共治疗腰椎管狭窄症732例,随访3个月~3年,按NAKAI标准评定,优640例,良69例,可17例,差5例。优良率为97%。3例改行开放式手术治疗。结论本术式在保证神经充分减压的前提下,可减少创伤,保持脊柱的稳定性。本方法适用于单节段或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及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  相似文献   
6.
全脊柱截骨USS系统内固定治疗脊柱后凸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观察一次性多平面全脊柱截骨配合通用脊柱内固定系统 (USS)内固定治疗脊柱后凸的疗效。 方法  2 0 0 0年 1月~ 2 0 0 2年 9月对 31例脊柱后凸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 ,其中休门氏病 2例 ,强直性脊柱炎伴脊柱后凸 2 9例 ;病程 6~ 2 8年。X线片示脊柱后凸角 (Cobb角 )平均 89°,其中小于 4 0°3例 ,4 0~ 80°17例 ,80~ 110° 9例 ,大于110°2例 ,平均 89°。将术后平均矫正度数与术前平均后凸角度进行对比求出平均矫正率 ,并对截骨融合率、内固定结构稳定性进行随访统计。 结果 术后 31例均获 6~ 31个月随访 ,平均 12个月。术后 Cobb小于 4 0° 3例 ,平均矫正 32°;4 0~ 80°17例 ,平均矫正 5 8°;80~ 110°9例 ,平均矫正 86°;大于 110°2例 ,平均矫正 12 0°。术后全组平均矫正 74°,平均矫正率为 83.15 % ;除 1例截骨平面近椎间盘未愈合 ,余 30例术后 3~ 6个月获得骨性愈合。无一例发生断钉、断棒及连接结构松脱。 结论 采用一次性多平面全脊柱截骨配合 USS系统内固定治疗脊柱后凸可达到稳定的三维固定 ,增加了脊椎融合率 ,提高了后凸角度矫正率 ,并可早期离床活动 ,无须外固定。  相似文献   
7.
背景:现今临床上常用的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为钉棒锁定结构系统,妨碍了处于生长发育期青少年脊柱的纵向生长,所以迫切需要一种能够滑动的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以减少或避免对脊柱生长的影响。 目的:对比观察自行研制的滑动椎弓根钉棒系统与传统锁定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脊椎的力学性能。 设计:对比观察。 单位: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骨科,解放军第二一一医院骨科。 材料:实验于2007-06-29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科学院完成。自行设计的滑动椎弓根钉棒系统,材质是钛合金,由江苏省常州市武进第三医疗器械厂生产,包括滑动椎弓根钉、 矫形棒和横向连接装置三部分。新鲜猪脊椎标本12具,仔细剔除T1~L5椎体所附肌肉,保留主要韧带及后关节突结构的完整性。 方法:将标本随机分成滑动组和锁定组,每组6具标本。切除Tl2椎骨的部分椎板、周围韧带及T11~12、T12~Ll椎间双侧小关节造成脊柱失稳,再将滑动椎弓根钉系统和锁定椎弓根钉系统固定于各组的T10,T12,L2椎体上。将标本稳妥安装在夹具内,置于INSTAON-4505轴向压缩机上。将应变片连接于YJ-31静电电阻应变仪上,模拟人体脊柱载荷并加载于重心点,以便造成前屈、后伸、侧屈、轴向压缩等运动状态。载荷在100,200,300,400,500 N实施分级加载,在不同情况下测量T12椎体的位移。 主要观察指标:①在前屈、后伸、侧屈、轴向压缩情况下,主应变及位移变化。②脊柱固定强度和刚度。 结果:滑动组和锁定组在屈伸、侧屈、轴向压缩情况下,其主应变、位移变化及固定强度差异均无显著性性意义 (P > 0.05)。 结论:滑动椎弓根钉棒系统可以获得与锁定椎弓根钉棒系统相同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滑动椎弓根钉系统将椎弓根钉与矫形棒之间的连接设计为滑动式,使之可随脊柱生长而延长,用于生长发育期脊柱侧凸的的治疗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9.
目的:研究改进USS系统应用于胸腰椎爆裂骨折并截瘫的复位内固定效果。方法:应用改进USS系统复位、内固定,对术前、术后爆裂椎体前缘高度、后缘高度、椎管横截面积和瘫痪程度对比统计。结果:椎体前缘高度恢复平均为94.5%,椎体后缘高度恢复平均为91.4%。脊柱后凸角纠正至生理弧度。椎管面积平均恢复85.1%。32例平均随访12个月,无1例发生内固定松脱、断钉、拔钉及断棒,截瘫除4例A级(Frandel)的无恢复外,19例平均恢复3个级别(2-5),9例完全恢复,无1例发生感染和死亡。结论:改进USS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在矫形棒上套加聚乙套管,增加对爆裂椎体向前的顶压力,使后凸角和椎体高度得到恢复;利用L型凿将后凸的椎管前壁向前凿回,使椎管横截面积复位满意。  相似文献   
10.
背景:现今临床上常用的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为钉棒锁定结构系统,妨碍了处于生长发育期青少年脊柱的纵向生长,所以迫切需要一种能够滑动的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以减少或避免对脊柱生长的影响.目的:对比观察自行研制的滑动椎弓根钉棒系统与传统锁定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脊椎的力学性能.设计:对比观察. 单位: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骨科,解放军第二一一医院骨科.材料:实验于2007-06-29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科学院完成.自行设计的滑动椎弓根钉棒系统,材质是钛合金,由江苏省常州市武进第三医疗器械厂生产,包括滑动椎弓根钉、矫形棒和横向连接装置三部分.新鲜猪脊椎标本12具,仔细剔除T1~L5椎体所附肌肉,保留主要韧带及后关节突结构的完整性.方法:将标本随机分成滑动组和锁定组,每组6具标本.切除T12椎骨的部分椎板、周围韧带及T11-12、T12~L1椎间双侧小关节造成脊柱失稳,再将滑动椎弓根钉系统和锁定椎弓根钉系统固定于各组的T10, T12,L2椎体上.将标本稳妥安装在夹具内,置于INSTAON-4505轴 向压缩机上.将应变片连接于YJ-31静电电阻应变仪上,模拟人体脊柱载荷并加载于重心点.以便造成前屈、后伸、侧屈、轴向压缩等运动状态.载荷在100,200,300,400,500 N实施分级加载,在不同情况下测量T12椎体的位移.主要观察指标:①在前屈、后伸、侧屈、轴向压缩情况下,主应变及位移变化.②脊柱固定强度和刚度.结果:滑动组和锁定组在屈伸、侧屈、轴向压缩情况下,其主应变、位移变化及固定强度差异均无显著性性意义(P>0.05).结论;滑动椎弓根钉棒系统可以获得与锁定椎弓根钉棒系统相同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滑动椎弓根钉系统将椎弓根钉与矫形棒之间的连接设计为滑动式,使之可随脊柱生长而延长.用于生长发育期脊柱侧凸的的治疗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