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4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1篇
眼科学   3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术中撬拨复位经皮交叉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不稳定性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27例不稳定性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手法复位失败的儿童的临床资料,男13例,女14例;年龄为2~14岁,平均7.31岁。按照骨折移位程度分型,完全移位断端接触17例,完全移位断端无接触10例。合并尺神经损伤5例,均为闭合性损伤。所有病人在手法复位失败后均采用术中撬拨复位经皮交叉克氏针固定治疗。术后4~6周拔出克氏针,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6个月参照Flynn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定疗效。结果 病人手术时间为15~50 min,平均30 min。病人术中均覆盖防辐射铅衣保护,术中透视5~8次,平均7.5次。术后随访12~36个月,平均24个月。病人骨折愈合时间为4~6周,平均4.5周,术后3个月尺神经损伤均恢复。术后6个月参照Flynn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20例,良6例,可1例,优良率为98.8%(26/27)。所有病人均未发生肘内翻、骨化性肌炎、医源性神经损伤。结论 撬拨复位经皮交叉克氏针固定是治疗儿童不稳定性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手法复位失败后的较为理想的复位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Wiltse入路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LIF)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手术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9月~2012年8月收治的54例单节段腰椎滑脱患者,采用TLIF术式行椎体间植骨融合术,其中Wiltse入路组31例,传统后正中入路组23例。术前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滑脱程度、节段分布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比较两组术前1d、术后24h、术后1周外周血肌酸激酶含量;并分别于术前1d、术后3d及术后3、6个月和1年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s,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以及两组患者手术前后滑脱角、椎体滑移度、椎间盘高度比较综合评价手术效果。根据术后1年腰椎X线片和CT平扫+三维重建评价腰椎序列、滑脱椎体复位及椎间植骨融合(根据Bridwell椎间融合评价标准)情况。结果:Wiltse入路组手术时间72.6±7.5min(65~85min),术中出血量86.8±78.9ml(80~175ml),术后引流量90.5±56.2ml(85~170ml);后正中入路组手术时间79.0±6.7min(75~95min),术中出血量285.6±36.4ml(280~330ml),术后引流量195.6±20.7ml(190~220ml),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iltse入路组术后24h外周血的肌酸激酶平均为271.4±128.6U/L(260~400U/L),而后正中入路组为553.7±201.5U/L(500~780U/L),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VAS及ODI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iltse入路组术后3d腰痛VAS评分(4.5±1.6分)明显优于传统后正中入路组(6.9±2.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和1年随访时两组间VAS评分和O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Bridwell椎间融合评价标准,后正中入路组Ⅰ级融合13例(56.5%),Ⅱ级融合10例(43.5%);Wiltse入路组Ⅰ级融合18例(58.1%),Ⅱ级融合13例(41.9%),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平扫+三维重建均显示椎体间获得骨性融合。术前、术后两组患者在滑脱角、椎体滑移度、椎间盘高度等影像学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Wiltse入路TLIF术式治疗单节段腰椎滑脱症可获得与传统后正中入路TLIF相似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效果,并且Wiltse入路TLIF术式具有操作更方便、对组织损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的优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闭合复位经皮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06年1月至2011年6月共收治162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患者,男90例,女72例;年龄2~14岁,平均7.1岁.骨折Gartland分型:Ⅱ型98例,Ⅲ型64例.患儿受伤至就诊时间为lh至3d,平均24 h.首先采用闭合手法复位经皮2枚交叉克氏针内固定.对于闭合复位效果不满意的患儿,再行切开复位内固定进行治疗.术后6个月参照Flynn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定疗效. 结果 162例患儿术后获9 ~ 60个月(平均37个月)随访.所有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4.5周(4~6周).术后6个月参照Flynn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138例,良19例,差5例,优良率为96.9%.主要并发症包括肘内翻3例、肘外翻2例、骨化性肌炎1例、尺神经损伤1例. 结论 闭合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方法操作简便、创伤小、骨折固定稳定可靠及疗效良好,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简单、实用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电离辐射不仅能引起全身性急慢性放射损伤,而且也能引起局部的皮肤损害。主要由于x线职业人员平日不注意防护,较长时间接受超允许的射线剂量所引起的。在发现x线后第二年,x线管的制造者格鲁贝的手就发生了特异性皮炎。人类的经验证明,x线的应用可以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利益(如放射诊断、放射治疗等),但是在应用中如果不注意防护或使用不当。也可造成一定的危害。因此,从辐射防护的需要出发,介绍辐射损伤的有关基本知识,可以深入理解辐射防护标准的制定依据和搞好防护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5.
屈继宁  马益善  李敏  吴永涛  汪兵  李云峰  苏菲  颉强 《骨科》2019,10(5):440-445
目的 探讨弹性髓内钉与接骨板内固定治疗儿童股骨转子下骨折的临床疗效及相关优势。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股骨转子下骨折患儿,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成观察组(予以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术,50例)和对照组(予以接骨板内固定术,50例)。两组患儿术后均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儿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的差异。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和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膝关节评分评定患肢髋、膝关节功能。结果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为(50.60±18.35) ml,住院时间为(6.75±4.40) d,骨折愈合时间为(56.50±3.85) d;对照组则分别为(55.30±18.95) ml、(6.80±5.75) d和(60.70±4.06) d,两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在随访期内骨折全部愈合,对位对线良好,关节功能正常。观察组1例出现弹性钉针尾刺激皮肤现象,经二次手术剪短弹性钉尾端后症状消失,对照组出现切口脂肪液化1例,经重新缝合痊愈。结论 弹性髓内钉和接骨板内固定均为治疗儿童股骨转子下骨折的有效方法,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手术治疗原则是稳定与微创相结合,在恢复股骨轴线及长度的同时,注意对血运保护以利于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6.
屈继宁  刘国强  李云峰  李敏  马益善  颉强 《骨科》2019,10(4):353-355,362
目的 探讨1例骨硬化症(osteosclerosis osteopetrosis, OP)并股骨颈骨折患儿的治疗经验。方法 2018年3月收治的1例7岁骨硬化症并右侧股骨颈骨折男患儿,2018年3月行闭合复位经皮入路空心螺钉固定术。结果 术后13个月患儿出现右髋部疼痛,X线片检查示右股骨颈骨折不愈合、髋内翻、螺钉松动退出。2019年4月再次行空心螺钉内固定取出,股骨转子下外翻截骨、儿童髋部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目前仍在观察中。结论 儿童骨硬化症并股骨颈骨折治疗首选闭合复位经皮入路空心螺钉固定治疗,不能按照正常儿童股骨颈骨折术后处理,骨愈合慢甚至不愈合,容易出现髋内翻,如果出现不愈合、髋内翻,需要行股骨转子下外翻截骨内固定术。  相似文献   
7.
8.
软性角膜接触镜验配:验光与戴片验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戴片验光在高度屈光不正或中、高度散光的屈光不正患者软性角膜接触镜(SCL) 验配中的意义。方法 比较高度近视或远视( > 600DS,散光≤075 DC) 或中、高度散光( ≥100 DC) 的屈光不正患者根据验光与戴片验光所得SCL 处方的差异。结果 根据验光结果换算所得SCL 处方与戴片验光相比光度( 包括散光片的等量球镜光度) 差别≤050 D 的占8174 % ,散光片旋转≤10°的占8590 % .结论 对于有高度屈光不正或中、高度散光患者验配SCL,根据验光结果换算SCL处方,成功率约为80 % ,戴片验光可大大提高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接触镜相关性角膜新生血管形成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软性接触镜(SCL)相关笥角膜新生血管形成(CNV)的流行这、临床表现、危险因素与预防措施。方法 对1995年7月~1997年6月验配SCL的屈光不正患者CNV发生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配前检查时,重配者中,CNV阳性者(〉0.6mm)占7.4%,多位于角膜上下部的浅基质层,症状轻微,其中51.9%有长戴史,48.2%有配适问题,74.1%护理不当,无定期复查者,初配者中,0.4%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单纯应用自体髂骨植骨与联合应用固骼生植骨对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evelopmental dislocation of the hip, DDH)患儿行髋臼截骨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至2011年10月采用切开复位髋臼截骨术治疗的113例DDH患儿资料。根据髋臼截骨术后使用的植骨材料,分为自体髂骨植骨组(52例,60髋)与固骼生联合自体髂骨植骨组(61例,67髋)。113例患儿髋关节Tonnis脱位分级均为Ⅱ~Ⅳ度。两组患儿性别、年龄、手术侧别、脱位分型、髋臼截骨方式及髋臼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于术后6周、3个月、6个月、1年与2年进行随访,分别比较两组患儿髋臼截骨区骨愈合情况、髋关节的影像学及功能恢复情况,并采用Lane、Severin 及McKay标准进行评分。结果 术后6周与术后3个月时Lane骨愈合评分,联合固骼生组分别为(6.4±1.3)分、(9.6±1.7)分,自体髂骨组分别为(4.7±1.5)分、(7.8±1.2)分,前者骨愈合情况明显优于后者,两组之间有差异;而术后6个月与术后1年时,联合固骼生组和自体髂骨组截骨区均基本达到骨性愈合,两组无差异。Severin标准髋关节影像学评价结果显示:联合固骼生组(优41髋、良22髋、可4髋)优良率为(94.0%,63/67)明显高于自体髂骨组(优28髋、良22髋、可10髋)的优良率(83.3%,50/60);自体髂骨组可的概率(16.7%,10/60)明显高于联合固骼生组(6.0%,4/67)。McKay标准髋关节功能评价结果与影像学评价结果一致。结论 固骼生作为一种新型的骨缺损修复材料,能在术后早期促进髋臼截骨区骨愈合,从而提高截骨区域抗压性。在DDH患儿行髋臼截骨术中联合应用固骼生植骨可以辅助获得满意的头臼对位关系及髋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