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7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8篇
耳鼻咽喉   5篇
基础医学   32篇
临床医学   27篇
内科学   16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18篇
外科学   50篇
综合类   50篇
预防医学   16篇
药学   142篇
  2篇
中国医学   8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70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心血管外科是一门专科性较强的临床学科,不仅包含外科解剖基础知识,同时还涵盖了病理生理、药理及心血管内科等多学科综合知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习惯的改变,临床病例激增,影像学检查方法及治疗发展迅速,目前地级市以上的医院逐渐对其进行单独分科。该学科理论知识繁多,紧密结合临床实践,教学专业性强,但教学课时安排少,临床见习教学难度大。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难以满足现代心血管外科教学需求,本科室在临床见习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师素质培养,引入多媒体资源和标准化病人丰富教学内容,整合应用新理念教学模式,增加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角色转变,有效提高了见习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3.
免疫 PCR不是用酶标记抗体 ,而是用DNA标记抗体 ,利用电泳区带反映试验结果 ,从理论上可检测到数个抗原分子。应用免疫 PCR检测丙肝抗体 ,同时与常规ELISA方法进行比较。结果发现此方法比常规ELISA法高 3个数量级 ,增加了丙肝抗体的检出率。因此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院门诊及住院肝炎患者血清 15 1份进行了试验 ,丙肝抗原片段NS3、NS4、core以包被液 5 0 0 μl 0 .4μg包被Eppendof管 ,4℃过液 ,用TBS洗涤 3次 ,然后每孔加ETBS 37℃ 90min封板 ,洗涤 5次 ,洗涤液为TETBS 4℃保存备…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新药Ⅰ期临床耐受性试验中不良事件监察的指标、评价方法、结果判定进行探讨。方法:通过对盐酸丙哌维林、两种格列美脲等三种新药单剂量口服的Ⅰ期临床耐受性试验,观察、分析其不良事件。结果:此三种新药在常规口服剂量时,有良好的耐受必性,仅有部发患出现轻度药物不良反应。结论:新药Ⅰ期临床耐受性试验中不良事件评价对发现新药不良反应苗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斜外侧椎间融合(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治疗腰椎病变术后融合器沉降现象,总结融合器沉降特点,并分析其原因,提出预防性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44例腰椎病变资料,其中男43例,女101例;年龄20~81(60.90±10.06)岁;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17例,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12例,椎间盘源性腰痛5例,腰椎管狭窄症33例,腰椎退行性滑脱26例,腰椎椎弓峡部裂伴椎体滑脱28例,腰椎内固定术后邻椎病11例,炎症转归期原发性椎间隙炎7例,腰椎退行性侧后凸5例。术前双能X线骨密度检查提示存在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57例,骨密度正常87例。融合节段数:单节段124例,2节段11例,3节段8例,4节段1例。采用Stand-alone OLIF 40例,OLIF联合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104例。记录术后融合器沉降的发生情况,对可能风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观察融合器沉降对于临床结果的影响。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手术时间中位数99 min,术中出血量中位数106 ml;术中发生终板损伤30例,合并椎体骨折5例。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30(14.57±7.14)个月。随访过程中除原发性腰椎间隙炎病例、部分腰椎椎弓峡部裂伴椎体滑脱病例,其余出现不同程度的融合器沉降现象,其中正常沉降119例,异常沉降25例(Ⅰ级23例,Ⅱ级2例)。未出现椎弓根螺钉系统松动或断裂现象,椎间隙高度由术前的(9.48±1.84) mm恢复至术后3~5 d的(12.65±2.03) mm及末次随访时的 (10.51±1.81) mm,术后3~5 d与术前比较、末次随访与术后3~5 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融合率为94.4%(136/144)。腰痛和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分别由术前的(6.55±2.29)、(4.72±1.49)分降低至末次随访时的(1.40±0.82)、(0.60±0.03)分(P<0.000 1);ODI由术前的(38.50±6.98)%恢复至末次随访时的(11.30±3.27)%(P<0.05)。并发症发生率为31.3%(45/144),再手术率9.72%(14/144),其中因融合器沉降或移位而再次手术8例,占再手术的57.14%(8/1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组、Stand-alone OLIF组、2节段或以上融合组、终板损伤组中其异常沉降例数分别高于骨量正常组、OLIF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组、单节段融合组、终板无损伤组。结论:融合器沉降是OLIF术后较为常见的现象,术前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Stand-alone OLIF应用、2节段或以上融合和术中终板损伤可能是术后融合器沉降的重要因素。虽然融合器沉降程度与临床症状无明显相关,但存在融合器移位的风险,需要加强预防,以降低因融合器沉降而带来的严重并发症,包括再手术。  相似文献   
6.
中国健康志愿者连续口服D-聚甘酯片药动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中国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连续口服D-聚甘酯片的药动学。方法选择经体检及实验室检查均正常的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12名受试者连续口服D-聚甘酯片10 d,每日一次,每次400 mg。应用免疫荧光比浊法测定给药后不同时间点血浆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据随行测定的aPTT-血浆浓度标准曲线,计算相应的血药浓度。采用3P97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别求出首次给药和末次给药后药动学参数,以及达稳态时间、稳态浓度、累积比和波动系数。结果依据aPTT结果计算D-聚甘酯血浆浓度,在0.05~10mg·L-1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5 7);最低检测浓度为0.05 mg·L-1,回收率在91.48%~105.67%之间,日内、日间RSD小于13%。受试者连续口服D-聚甘酯片,于给药后第7天血药浓度达到稳态,平均稳态血药浓度cav为(0.442±0.067) mg·L-1,达稳态后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ss为(10.602±1.605) mg·h·L-1,累积比R为1.261±0.031,波动系数FI为1.554±0.061。首次与末次给药后主要药动学参数cmax分别为(1.041±0.107)和(1.401±0.125) mg·L-1;t1/2β-分别为(18.934±1.760)和(19.977±1.098) h;tmax分别为(1.039±0.096)和(0.969±0.109)h;V/F分别为(202.167±19.187)和(160.220±22.274) L;CL分别为(33.553±5.038)和(24.807±3.875) L·h-1。首次给药后AUC0~∞为(12.195±1.912) mg·h·L-1,末次给药后AUC0~τ为(10.602±1.605) mg·h·L-1。结论健康受试者连续口服D-聚甘酯片后第7天血药浓度达到稳态,连续口服D-聚甘酯片10 d,体内无蓄积。受试者服药期间除发生aPTT延长正常的药理效应外,未发现其它与药物有关的不良事件。每日1次给药方案是合理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在中国健康成年志愿者中评价单次静滴甲磺酸加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的安全性、耐受性.方法根据新药临床试验指导原则设计试验方案,并获得伦理委员会批准.受试者须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选择48名18~50岁健康成人,经体检及实验室检查均在正常范围内.用区组随机化设计方法,将受试者随机分配至100mg、200mg、300mg、400mg、500mg、600mg、700mg、800mg剂量组中,每组6名,男女各半.观察指标为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指标包括心电图、脑电图、血常规、凝血功能、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等.严密观察记录试验期间发生的不良事件.结果各组入选受试者体检及实验室检查各项指标测定值均在正常范围,条件均衡,具较好可比性.给药后体温、呼吸频率、脉搏、血压、血常规、尿常规、肾功能、电解质、心电图、脑电图等未见有临床意义的改变.试验中未见严重的临床不良反应,只发现3例次可能与药物有关的轻度-过性不良反应,分别表现为面部瘙痒、皮疹、GOT或GPT升高.结论健康受试者单次静滴甲磺酸加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最大剂量至800mg,比较安全、耐受性较好.推荐临床使用剂量为400mg/次/日.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中国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单剂静滴甲磺酸加替沙星注射液的药代动力学.方法按GCP指导原则设计试验方案,获得伦理委员会批准,受试者须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选择经体检及实验室检查均正常的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9名试者按拉丁方随机分组,分别依次单剂静滴100mg、200mg、400mg 3个剂量的甲磺酸加替沙星注射液后,应用HPLC测定血药浓度,采用3P97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求出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血浆及尿中甲磺酸加替沙星分别在0.0156~1mg·L1和0.434~111.11mg·L1浓度范围内良好的线性关系,日内、日间变异系数及绝对和相对回收率均符合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的要求.受试者分别单剂静滴加替沙星注射液100mg、200mg、400mg后,药-时曲线符合二房室模型,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Gmax分别为1.098±0.19mg·L-1、2.17±0.329mg·L-1、和3.164±0.473mg·L-1;t1/2β分别为7.415±1985h、8.41±2.722h和8.462±2.832h;AUC0~∞分别为4.45±0.712mg·L-1·h、11.102±1.814mg·L-1· h和23.029±3835mg·L-1·h;Vd分别为82.120±36.216L、71.254±38.740L和80.504±33.721L;CL分别为24.151±3.787L·h1、18.747±4.256L·h1和19.598±4.250 L·h1.单剂静滴100mg、200mg、400mg甲磺酸加替沙星主要经肾排泄,48h尿药累积排泄率分别为43.08%±15.79%、51.33%±23.69%和45.67%±18.22%.结论9名健康受试者按拉丁方设计分别自身前后静滴甲磺酸加替沙星注射液100mg、200mg、400mg后,药-时曲线符合二房室模型,Cmax与AUC0~∞随剂量加大而增加;t1/2β、tmax、β、Vd、Cl与给药剂量无关.提示甲磺酸加替沙星在100mg~400mg剂量范围内药物体内过程呈线性动力学特征而无饱和性,主要排泄途径为肾脏.  相似文献   
9.
目的在中国健康成年志愿者中进行多剂口服甲磺酸加替沙星片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根据GCP原则设计试验方案.选择10名18~40岁健康成人男性,口服甲磺酸加替沙星片每次400mg,每日1次,连续10日.首次给药和第10日给药前及给药后0.083、0.25、0.5、0.75、1.0、1.5、2.0、3.0、4.0、6.0、8.0、12.0、24.0h分别取血;此外每日测定谷浓度和峰浓度.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血药浓度,采用3P97软件拟合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受试者口服甲磺酸加替沙星片,体内过程为二房室模型.连续给药10日后AUC0-∞、AUC0-τ值比首次给药显著增加,但第10日给药后AUC0-τ与首次给药后AUC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参数Cmax、T1/2β、Vd等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平均稳态血药浓度Cav为0.844±0.180 mg·L-1,稳态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ss为26.165±4.530mg·h·L-1,累积比为1.354±0.867,波动系数1.685±0.158.受试者给药期间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口服甲磺酸加替沙星片,每次400mg,每日1次的给药方案,在人体内可达到有效血浆浓度,且连续给药10日体内未见蓄积.该方案适宜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细菌生物被膜耐药屏蔽与相关感染的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综述了细菌生物被膜耐药屏蔽的机制,主要包括生物被膜内细菌的生理状态、细菌生物被膜屏蔽以及其他方面的新进展,并提出了对细菌生物被膜相关感染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