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6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题释义: 近端交界性后凸:是脊柱矫形术后出现的并发症之一,通常因手术近端内固定交界区的应力改变引起,是一种与脊柱融合相关的邻近节段疾病。 近端交界区后凸角:采用 Cobb 角测量法测量,它被定义为最上端固定椎体的下终板和上2个相邻椎体的上终板之间的后凸角,若该后凸角大于10°,且同术前相比增加10°以上,则认为发生了近端交界性后凸。 背景:对于实施脊柱畸形矫形的患者,近端交界性后凸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可导致成年人和青少年脊柱畸形患者多种不良临床预后。因此,有必要对可能导致矫形术后患者发生近端交界性后凸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以扩大对近端交界性后凸的认识并为预防其发生提供指导。 目的:通过荟萃分析评价影响脊柱畸形矫形术后发生近端交界性后凸畸形的危险因素。 方法:在PubMed、EMbase、Cochrane、中国知网和万方医学检索截止至2019年5月发表的公开文献,严格评价文献质量,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选择文献,收集相关数据,使用RevMan 5.3软件统计分析相关数据,评估荟萃分析结果。 结果与结论:①共纳入26篇文献,总计4 498例患者,其中921例患者术后发生近端交界性后凸,经分析后显示脊柱矫形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发生率为25%;②年龄,体质量指数,骨质疏松,手术椎体数量,最上端固定椎体至胸腰段(T10-L1),最下端固定椎体固定至骶骨/骨盆/髂骨,术后近端交界区后凸角、腰椎前凸角和矢状面垂直偏移,术前术后近端交界区后凸角变化、腰椎前凸角变化和矢状面垂直偏移变化,以上指标在近端交界性后凸患者和非近端交界性后凸患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③而性别、截骨、前后联合手术、术前近端交界区后凸角、术前腰椎前凸角在近端交界性后凸患者和非近端交界性后凸患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④该荟萃分析显示,非手术因素中高龄、体质量指数、骨质疏松;手术因素中固定节段> 5个椎体,最上端固定内固定至胸腰段,最下端固定至骶骨/骨盆/髂骨,术后近端交界区后凸角、腰椎前凸角、矢状面垂直偏移,术前术后近端交界区后凸角、腰椎前凸角、矢状面垂直偏移变化较大是近端交界性后凸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可通过干预高危人群及手术方案的制定,降低近端交界性后凸的发生率。由于多种非手术因素和手术因素共同作用产生近端交界性后凸,仍需进行更严谨的流行病学研究为减少近端交界性后凸的发生提供可靠证据。 ORCID: 0000-0002-1890-0731(张健)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2.
髋臼骨折手术疗效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影响髋臼骨折手术疗效的相关因素及其防治措施。方法分析1998年1月至2006年1月手术治疗的资料完整的髋臼骨折患者122例,按Letournel分类法研究骨折类型、移位程度、方向,了解合并损伤、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髋臼功能及手术入路的选择。按Matta提出的X线评定标准和临床评分标准进行评定。结果全部病例获得1年~8年10个月的随访,平均51.8个月。Matta X线评定:解剖复位71例,满意复位34例,不满意复位17例,复位优良率为86.1%。临床评定:3周内手术者103例,优66例,良23例,可12例,差2例,优良率86.4%;3周后手术者19例,优3例,良4例,可5例,差7例,优良率36.8%。并发异位骨化27例,创伤性关节炎19例,髋臼坏死1例,股骨头坏死3例,术后脂肪液化3例,浅表感染1例。术前3例合并坐骨神经损伤的患者中有2例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髋臼骨折的复位质量是决定手术疗效的关键,但其影响因素较多。术前综合分析、把握手术时机、正确选择手术入路、避免并发症发生是提高临床疗效的保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膝腱反射检查对前交叉韧带断裂和重建后本体感觉功能的评价和意义。方法对20例单纯前交叉韧带断裂,采用关节镜下自体四股半腱肌-股薄肌肌腱重建。常规方法检查膝腱反射,双极表面电极电刺激髌韧带并记录股内侧肌肌电图。观察前交叉韧带断裂和重建后膝腱反射和肌电图的客观改变,结合临床"打软腿"的主观症状,研究主、客观相互关系。结果3项指标手术前后两样本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KJ=0.004,PEMG=0.022,PS=0.000);3项指标手术前后改变率之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KJ-EMG=0.495,PKJ-S=0.476,PEMG-S=0.163)。结论提出"前交叉韧带-膝腱反射弧"的观点,将膝腱反射检查作为前交叉韧带断裂和重建后的常规查体,借此评价膝关节本体感觉功能,以指导本体感觉的康复锻炼。  相似文献   
4.
腰椎峡部裂的CT诊断和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腰椎峡部裂(lumbaristhmusdefects)是指腰椎椎弓峡部关节间部骨质缺损,常规X线平片正侧位双斜位是重要检查手段,各有其优缺点。检出率方面,正位仅11.6%,侧位84%,平行于腰椎关节面的45°斜位片明显优于正侧位片。但是Saiffu din[1]研究显示,峡部裂角度的变异很大,双斜位片阴性并不能排除峡部裂存在的可能,当可疑腰椎峡部裂时,应进行CT扫描检查。腰椎峡部裂的CT检查方法有常规CT扫描和反角度CT扫描或反机架CT扫描(reversegantryangleCT,RGCT)2种。本文比较2种扫描方法,说明CT在腰椎峡部裂的诊断方面,有着X线平片所不具备的优点。1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股方肌骨瓣移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中长期疗效. 方法 自2003年3月至2008年12月,采用股方肌骨瓣移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62例青壮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其中男50例,女12例,平均年龄39岁(16 ~ 62岁).车祸15例,摔伤47例.Garden骨折分型:Ⅱ型8例,Ⅲ型29例,Ⅳ型25例,其中Ⅱ型均为头下型骨折.受伤到入院时间平均12 h(2~ 96 h),受伤到手术时间平均4 d(2 ~8 d).术后3个月开始部分负重,6个月后完全负重.术后39例随访3~5年,根据X线照片结果判断骨折愈合及股骨头坏死情况,必要时行MRI检查.根据Harris评分评价疼痛、功能、畸形、运动范围. 结果 术后2例发生骨折不愈合,骨折愈合率为96.8%.6例发生股骨头坏死,发生率15.4%.术后3个月与术后3年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年Harris评分优29例,良6例,一般1例,差3例. 结论 股方肌骨瓣移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手术操作简便,骨折愈合率高,股骨头坏死发生率低,中长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年龄对吻合血管的腓骨移植术后腓骨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年龄对吻合血管的腓骨移植术后腓骨形态改变的影响。[方法]厢吻合血管的腓骨移植治疗胫骨外伤性骨缺损、感染42例,其中≤19岁者19例,≥20岁者23例。比较两个年龄组吻合血管的腓骨术后腓骨形态的改变。[结果]吻合血管的腓骨移植后,腓骨在其愈合过程中就有形态的改变。在这期间,≤19岁年龄组的腓骨形态改变更明显。术后2年,两组的腓骨形态增粗率无明显差异。[结论]年龄对吻合血管的腓骨形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早期的移植腓骨的愈合过程期间,可能与红骨髓的含量和骨膜的成骨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7.
椎间盘退变是一种多因素造成的慢性病变,其常常伴随着腰背部疼痛的发生。近年来,相关研究显示,椎间盘退变不仅仅与环境、基因等因素相关,还与椎间盘髓核细胞周围的微环境相关。微环境的改变,常常影响髓核细胞的代谢及细胞基质的分泌,进而加速椎间盘的退变。该文将椎间盘的退变与其内环境的改变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超氧阴离子所致的红细胞膜氧化损伤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邻苯三酚在碱性条件下自氧化产生的超氧阴离子(O_2~-)处理人红细胞膜导致细胞膜过氧化损伤,表现为膜流动性下降(P<0.01);膜荧光物质含量增加;出现由膜蛋白交联形成的高分子聚合物(HMP)以及膜重新封闭能力丧失。而外加超氧歧化酶后,可抑制膜氧化损伤作用的发生。上述结果表明,由O_~-2所致的人红细胞膜过氧化损伤可作为一种实验模型,用于探讨自由基(如O_2~-)损伤的分子机理以及验证、筛选某些抗衰老药物。  相似文献   
9.
CSEP在胸椎黄韧带骨化症中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因胸椎黄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ligamenturn flavum,OLF)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且手术有高危险性,近年来倍受关注。我们对OLF患者施行了术前、术后的皮层体表诱发电位(cortical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CSEP)检查,旨在探索患者脊髓的电生理信号特点及变化规律,以便对脊髓神经功能及手术预后做出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10.
三种方法治疗锁骨中段移位骨折的疗效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比分析外固定、克氏针、重建钢板三种方法治疗锁骨中段移位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22例锁骨中段移位骨折进行外固定和内固定治疗,其中保守治疗39例,克氏针固定41例,重建钢板42例。结果:随访12个月~24个月。按初步骨折愈合评定标准,保守治疗组优良率为48.72%,克氏针固定组优良率为78.05%,重建钢板内固定组优良率为95.24%。结论:重建钢板内固定术适用于治疗锁骨中段移位骨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