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5篇
外科学   45篇
综合类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估SF-36量表用于国人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QOL)的信度,并验证术后疗效评价中,生活质量评价与神经功能评估的一致性。方法:本研究前瞻性收集了接受手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142例,男84例,女58例,年龄60.0±10.9岁。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年和术后2年以上末次随访时分别使用改良日本骨科协会评分法(modified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mJOA)评分和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量表)进行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评估,并与正常人群的常模进行对比。使用克隆巴赫系数(Cronbachα)分析SF-36量表八个维度的信度,并进一步分析在术后不同随访时间节点SF-36各维度与神经功能评价的相关性。根据患者各项评分的变化趋势,分析患者的康复峰值时间。结果:术前CSM患者SF-36量表8个维度中,除“精神健康”维度外,其余7各维度较健康成年人常模均存在显著功能缺陷。SF-36量表各维度的Cronbachα介于0.73~0.85之间(Cronbachα:生理功能=0.85、生理职能=0.83、躯体疼痛=0.80、整体健康=0.81、活力=0.81、社会功能=0.79、情感职能=0.73、精神健康=0.75)。术后3个月时,mJOA评分的改善仅与患者SF-36量表中生理功能和躯体疼痛两个维度得分有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R:生理功能=0.32,躯体疼痛=0.20;P<0.05);术后1年时,mJOA评分的改善与SF-36量表中生理功能、整体健康、社会功能和情感职能四个维度有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R:生理功能=0.39,整体健康=0.24,社会功能=0.22,情感职能=0.19;P<0.05);在术后2年以上末次随访时,mJOA评分的改善与SF-36量表中生理功能、活力和情感职能三个维度显著相关(相关系数R:生理功能=0.38,活力=0.20,情感职能=0.20;P<0.05)。SF-36量表的生理总评分和心理总评分分别在17.7个月和18.9个月达到峰值。结论:SF-36量表各维度的信度较高,是一项可靠的评估CSM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方法。在术后不同随访期的疗效评估中,SF-36量表各维度与神经功能改善评估的一致性不尽相同:在术后恢复早期,mJOA评分的改善与SF-36量表中的生理相关维度显著相关;随着术后恢复期延长,mJOA评分的改善则与生理、心理相关维度均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2.
相邻双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疗效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相邻双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颈椎曲度及临床功能的变化.方法:2004年4月-2007年1月收治因颈椎病行相邻双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患者23例,其中使用Bryan人工椎间盘17例,术前颈椎曲度不良12例:使用Prodisc-C人工椎间盘6例,术前颈椎曲I度不良4例.统计并分析患者术前和术后3、12及24个月时颈椎运动范围、颈椎中立位曲度、手术节段Cobb角、手术节段是否发生异位骨化、手术邻近节段是否发生退变、术后Odom评分、JOA脊髓功能评分及颈肩痛VAS评分.结果:术后3、12及24个月时患者的颈椎活动范围、颈椎中立位曲度、手术节段Cobb角与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前颈椎曲度不良的患者使用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后局部后凸加重(P<0.05);而使用Prodisc-C者得到改善(P<0.05).所有患者的Odom、JOA和VAS评分较术前改善明显(P<0.05).2例患者术后出现手术节段的异位骨化,1例出现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结论:相邻双节段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基本保留了颈椎的曲度和运动功能,Prodisc-C颈椎人工椎间盘对曲度不良患者有一定的矫正作用.  相似文献   
3.
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异位骨化形成的临床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Brv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异位骨化形成的临床相关凶素.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自2003年12月至2007年1月接受单节段Bryan人工颈椎问盘置换术的51例患者,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术前病变节段椎间隙前方纤维环或前纵韧带钙化或骨化情况,术前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围手术期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激素的使用情况,术中出血量,术前、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以及手术前后脊柱功能单位(functional spine unit,FSU)高度变化等冈素与异位骨化形成的关系;并分析置换节段术后不同活动度(≤6°及>6°)与异位骨化形成的关系.结果:本组中单节段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17例发生异位骨化,发生率为33.3%.所研究的相关因素中,仅术前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与相邻节段椎间隙高度的比值、术后手术节段活动度两项与术后异位骨化的形成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所有患者术前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与相邻节段椎间隙高度比值的平均值为0.86,出现异位骨化组的平均值为0.80.置换节段活动度术前平均7.6°,术后平均8.8°,术后异位骨化形成与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减少程度有关.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6°者11例,其中8例出现异位骨化形成;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6°者40例,其中9例发生异位骨化形成.两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术前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术后手术节段活动度与术后异位骨化形成有关,术前节段椎间隙高度丢失>20%者不适合行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术.  相似文献   
4.
交感型颈椎病患者头颈部运动后椎动脉血流的观察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探索交感型颈椎病患者头颈部运动后椎动脉血流的变化及其与眩晕发作的关系.方法选择103例临床确诊为交感型颈椎病的患者(患者组)及30例正常人(对照组),通过头颈部运动诱发眩晕,在诱发运动前及运动后即刻用彩色多普勒对双侧椎动脉走行、管腔结构、内径、血流速度(PV)和阻力指数(RI)进行测定.作详细记录,比较患者及对照组上述指标的变化.结果(1)头颈部运动前后患者组的椎动脉的血流速度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增加者(55.6±12)cm/s vs(48.6±7.8)cm/s,(65.7±5.4)cm/s vs(52.7±8.7)P<0.05;降低者(62.4±2.8)cm/s vs (52.2±8.6)cm/s,(51.7±13.2)cm/s vs(46.6±3.8)cm/s P<0.05) 血管内径及RI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2)头颈部运动使椎动脉血流速度增加的人数患者组多于对照组(57/103 vs 10/30,p<0.05),降低的人数患者组少于对照组(20/103 vs 9/30P<0.05).而且椎动脉有变化的血管条数及变化幅度患者组多于对照组,分别为106/206 vs 23/60,P<0.01及(增加者(10±8.7)cm/s vs(4.1±3.29)cm/s ;降低者(10.7±7.4)cm/s vs (5.58±5.3)cm/s P<0.05).(3)头颈部运动后,椎动脉血流速度增加或降低均可以引起眩晕.但减低更易引起眩晕.结论(1)交感型颈椎病患者头颈部运动后,可导致椎动脉血流速度的大幅度变化(2)椎动脉血流变化与引起眩晕发作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5.
影响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的因素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观察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变化情况,分析影响术后活动度的原因.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12月~2007年6月在我院行单节段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57例患者,所有患者手术前后均行正侧位和伸屈位X线检查,分析术前拟置换节段椎间隙高度和活动度、拟置换节段脊柱功能单位(FSU)与上位椎体高度比值和FSU后凸角度与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的关系.结果(1)术前拟置换节段椎间隙高度与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比值<0.8的患者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平均为7.1°,≥0.8的患者平均为9.2°,经统计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2)术前拟置换节段活动度<6°的患者术后活动度平均为6.8°,≥6°的患者平均为9.7°,经统计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3)术后置换节段FSU与上位椎体高度比值下降≥0.05的患者术后活动度平均增加0.190°,<0.05的患者平均增加2.13°,经统计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4)术后FSU后凸角度增加者活动度平均增加0.73°,后凸角度无增加者活动度平均增加1.90°,经统计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FSU高度下降影响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术前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丢失>20%和(或)屈伸活动度之和<60°者不适合行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  相似文献   
6.
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对颈椎运动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目的:研究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对颈椎运动功能的影响及相关因素。方法:对52例因脊髓型颈椎病接受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平均随访37.5个月,在颈椎过屈、过伸侧位X线片上比较手术前后颈椎总的运动范围(总活动度)、各椎体间活动度。结果:术后3年颈椎总活动度、总屈曲及总仰伸角度均减小(P≤0.001),与术前相比平均下降15%,其中42例伴有颈部僵硬、疼痛等症状。颈椎总活动度的改变与神经功能的改善无相关性。各椎体间的屈伸运动范围从C2至C6均明显减小,而C6/7却稍有增加;椎体间滑移在C3/4、C4/5两个节段明显减少(P≤0.05)。结论: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可以使颈椎总活动度和各椎体间活动度均减少并伴有颈部僵硬和疼痛。术后短期围领制动并早期主动伸、屈颈部的锻炼可能有助于减少颈部僵硬和疼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分析多发颈椎不连综合征(multilevel cervical disconnection syndrome,MCDS)的影像学特点及外科诊疗策略。方法:2004年3月~2021年6月,我院收治MCDS患者共7例,男性3例,女性4例;年龄5~46岁(中位年龄12岁)。7例MCDS患者中,平均椎体发育不良节段数3.6±1.3个节段,平均椎弓不连节段数5.7±1.5个节段,局部后凸角平均-92.2°±20.2°,C2-7 Cobb角平均-68.6°±31.0°,T1倾斜角(T1 slope,T1S)平均-12.5°±12.5°,后凸顶点位于C4节段1例,C5节段5例,T1节段1例;术前改良日本骨科学会评分(mJOA评分)8.5~14分(平均12.6±2.1分),其中1例患者伴有吞咽困难。记录患者预矫形方式及手术方式,入院时、预矫形后、术后及末次随访影像学参数,神经功能及并发症。结果:1例术前接受颅骨牵引,3例接受平衡悬吊牵引,3例接受联合牵引,经术前牵引预矫形后,局部后凸角矫正率为60.8%。1例接受手术松解、Halo-vest外固定治疗,1例接受前路矫形内固定手术,1例接受后路矫形固定融合术,4例接受前-后联合手术治疗,手术固定6.0±2.1个节段,2例患者出现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接受翻修手术。术后随访时间6~84个月(41.2±32.0个月),末次随访局部后凸角平均-27.9°±11.6°,矫正率69.7%,C2-7 Cobb角平均-13.3°±28.4°,T1S平均4.9°±17.9°;术后mJOA评分10.5~17分(15.7±2.3分),改善率78.3%。对比手术前后临床及影像学指标,mJOA评分、C2-7后凸角、局部后凸角及T1S有统计学差异。结论:MCDS影像学上主要表现为前方椎体发育不良伴多节段椎弓不连,继发严重后凸畸形。治疗策略可采取术前牵引预矫形并前路多节段椎体切除重建、后路长节段固定融合。  相似文献   
8.
"锚定法"改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48,自引:5,他引:43  
目的评价“锚定法”改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的疗效。方法对129例颈椎病患者常规行后正中入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在门轴一侧的侧块上选择钻孔点,采用Magerl方法置入直径为3.5mm、长度10~12mm的钛质松质骨螺钉。先将粗丝线系在螺钉的根部,螺钉置入侧块后将丝线一端经棘突根部的预穿孔穿过,开门后拉紧丝线并打结,使椎板保持在开门状态。术后颈围领保护2周。结果平均随访14个月(6~18个月)。术前平均JOA评分7.8分、40分法评分14.5分,术后平均JOA评分15.5分、40分法评分35.5分。术后2个月时颈部疼痛、僵硬感和活动受限者轻度84例、中度32例、重度13例。术后6个月时仅23例仍然有轻度颈部疼痛、僵硬感和活动受限。未见螺钉松动和再“关门”现象。结论“锚定法”改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操作简单、维持“开门”效果好。术后患者颈部症状恢复快,早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围手术期使用塞来昔布对腰椎手术患者的镇痛作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观察腰椎手术患者围手术期使用塞来昔布的镇痛效果。方法:34例腰椎手术患者分为两组,塞来昔布组19例,在手术前8h口服塞来昔布400mg,术后当天口服200mg,手术后第1~5d,口服200mg/次,每日2次;对照组15例,不服用塞来昔布,两组在手术后均不限制使用静脉止痛泵、肌注或口服阿片类药物。观察两组术后疼痛的VAS评分、阿片类药物的用量、凝血指标的变化以及呕吐情况。结果:塞来昔布组在术后第1天、第2天手术切口疼痛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当天、术后第3天~第5天,手术切口疼痛的VAS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在术后当天至术后第5天内,塞来昔布组使用哌替啶的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出现呕吐的次数也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手术前后凝血功能的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腰椎围手术期使用塞来昔布对患者有良好的镇痛效果,可减少术后阿片类药物的使用,减少术后呕吐反应;且不影响患者的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自体嗅黏膜作为组织供体修复脊髓损伤,从形态学和行为学角度验证嗅成鞘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作用及效果,为应用自体嗅成鞘细胞移植治疗临床脊髓损伤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实验于2002-06/2004-10在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系中枢神经发育与再生研究室完成。选取清洁级6周龄雄性SD大鼠18只,随机分为自体嗅黏膜移植组10只,冻融对照组8只。两组均建立脊髓损伤模型,自体嗅黏膜移植组取位于鼻中隔后上部的嗅黏膜移植于脊髓损伤处,冻融对照组将自体嗅黏膜冷冻于-20℃冰箱5min,取出后室温放置5min解冻,重复5次后将冻融自体嗅黏膜移植于脊髓损伤处。术后6周于脊髓损伤节段上下各5mm处取材,片厚20μm。然后两组分别以神经丝蛋白和神经生长因子受体蛋白免疫荧光双标染色、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移植效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移植嗅黏膜与周围组织的生长情况。通过BBB行为学评分对两组动物后肢恢复功能进行评估。 结果:实验选取SD大鼠18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免疫组织化学摄片观察移植细胞在脊髓组织中再生情况:自体嗅黏膜移植组有部分空洞形成,但有部分神经纤维穿过移植区,可见神经生长因子受体蛋白免疫反应阳性的嗅成鞘细胞呈束状排列。冻融对照组无再生纤维通过且形成较大空洞,神经生长因子受体蛋白p75免疫组化反应阴性。②两组大鼠的神经丝蛋白和神经生长因子受体蛋白免疫荧光双标染色结果:自体嗅黏膜移植组免疫荧光标记纤维中夹有神经生长因子受体蛋白p75标记的存活的嗅成鞘细胞,细胞随标记的神经丝蛋白纤维走行方向排列,与宿主组织愈合良好。冻融对照组未见神经生长因子受体蛋白p75标记的嗅成鞘细胞以及神经丝蛋白标记的再生纤维,且形成较大空洞。③两组大鼠手术前后行为学评分结果:与冻融对照组比较,术后2,3,4,5,6周自体嗅黏膜移植组BBB行为学评分显著升高[(3.8&;#177;0.7),(5.6&;#177;1.4);(4.1&;#177;0.6),(9.7&;#177;1.3);(4.6&;#177;1.7)。(12.5&;#177;1.2);(5.8&;#177;0.9),(13.5&;#177;0.9);(6.3&;#177;0.9),(13.8+0.9)分;P〈0.05或0.01]。 结论:嗅黏膜移植以及其中的嗅成鞘细胞对大鼠脊髓损伤修复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并可恢复损伤神经的部分功能。同时自体嗅黏膜移植还有助于脊髓损伤部位神经纤维的再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