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6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32篇
综合类   1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腰椎Coflex棘突间动态稳定术后再手术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腰椎退变性疾病应用Coflex棘突间动态稳定术治疗的再手术发生情况,探讨其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2007年9月~2015年7月,295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在我院接受减压及Coflex棘突间动态稳定手术。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统计本组患者术后再手术的发生情况,探讨其再手术原因和处理方法,并对所有再手术患者进行随访,根据患者主观满意度评价再手术效果。结果:295例患者中,再次手术患者共16例,再手术率为5.4%。所有再手术患者二次手术时间距离首次手术15.1±23.4个月(0.1~60个月)。16例再手术患者中,非内固定相关并发症者6例(37.5%),其中切口感染2例、伤口深层血肿形成4例,均采取感染清创或血肿清除(1例因行棘突切除取出Coflex)治疗后痊愈;内固定相关并发症者10例(62.5%),其中2例Topping-off术后患者再手术原因为融合节段内固定松动或神经根粘连,更换内固定及神经根松解后症状缓解;另8例单节段Coflex置入患者主要原因为原手术节段或邻近节段退变,接受再次探查减压、融合后症状缓解,其中1例为新发节段症状,予以减压融合后症状缓解。本组所有再手术患者中,无1例因Coflex内固定直接相关并发症(内固定移位、松动、脱出或棘突骨折)再次手术。所有再手术患者术后随访时间28.6±12.6个月(6~48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主观满意度总体优良率为93.8%。结论:Coflex棘突间动态稳定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再手术原因与Coflex装置无直接相关,主要影响因素与切口感染、深层血肿及原手术或邻近节段退变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棘突间动态稳定装置Coflex治疗退行性腰椎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我院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采用Coflex治疗的173例退行性腰椎疾病患者.单纯Coflex治疗104例,男47例,女57例;年龄27~84岁,平均57.8岁;Topping-off治疗69例,男37例,女32例,年龄39~78岁,平均59.4岁.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选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scale,VAS)评价临床疗效.拍摄腰椎站立位的正侧位X片,测量并记录Coflex节段的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年、终末随访时的椎间角度和椎体后缘高度.结果 本组随访12~64个月,平均(28.1±12.2)个月.单纯Coflex的平均手术时间(92.2±24.6)min,平均出血量(195.5±62.2) ml;Topping-off的平均手术时间(173.7±28.7)min,平均出血量(415.5±80.7)ml.单纯Coflex术后伤口感染2例,术后5年翻修1例;Topping-off术后伤口感染2例,椎管内血肿2例,术后3年Coflex置入节段翻修1例,术后3年融合节段下位椎间盘突出行二次手术l例.术后1年随访的腰痛及腿痛VAS评分、ODI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flex置入节段术后3个月椎间角度均小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终末椎间角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椎体后缘高度均大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终末椎体后缘高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棘突间动态稳定装置Coflex治疗退行性腰椎疾病的中短期随访临床疗效满意,Coflex节段的椎间角度及椎体后缘高度术后短期内可获得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自身增强型可吸收内固定材料治疗手足部骨折的效果.方法应用BIOFIX公司生产的自身增强型可吸收内固定材料对33例手、足部闭合性骨折实行内固定治疗,术后石膏外固定3周,观察治疗效果.结果随访9月-3年,33例骨折全部愈合,平均骨愈合时间松质骨8.8周,管状骨为11周,功能完全恢复,无并发症.结论自身增强型可吸收内固定材料可以替代金属材料治疗手足部骨折.  相似文献   
4.
游离植骨在污染或感染伤口常被视为禁忌证。置管持续冲洗是治疗骨关节感染的有效手段 ,从 1987年至 1998年 11年间我们采用置管持续冲洗方法对感染或严重污染伤口进行治疗或预防感染获得良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15例 ,男 9例 ,女 6例 ,年龄 2 1~ 5 4岁 ,平均 31 5岁。 5例股骨干中下段骨折 ,6例胫骨骨折 ,均为开放性、粉碎性伴广泛软组织损伤及伤口严重污染 ;2例胫骨近端骨巨细胞瘤术后植骨感染 ;1例股骨近端骨纤维异样增殖症植骨术后感染 ;1例股骨干中段骨囊肿切除植骨术后感染。1 2 手术方法  5例开放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经皮椎间孔镜入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从而对临床手术适应证的选择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对2014年6月到2016年1月收治的87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45例,女42例;年龄25~81岁,平均55.14岁;L_(3,4)8例,L_(4,5)61例,L_5S_118例,均采用经皮椎间孔镜经椎间孔入路进行减压手术。术前,术后3、6个月对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神经功能采用VAS、ODI进行评估,并采用MacNab评分标准对疗效进行评定。结果:87例患者术后伤口均愈合良好,无并发症,均获得6个月以上的随访。术前及术后3、6个月,VAS评分(评分表按mm计算,总分为100分)分别为63.88±8.56、13.22±8.24、6.83±9.43;ODI评分为59.96±12.60、9.08±10.55、5.64±6.84,术后3、6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按照MacNab标准评定疗效,结果优41例,良30例,可7例,差9例。结论:经皮椎间孔镜入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如果适应证选择恰当可以达到比较好的临床效果,对于黄韧带肥厚或者合并一些骨化狭窄的患者,则不能充分减压可能导致治疗效果不理想。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激素性股骨头坏死( steroid - induced avascular osteonecrosis of femoral head,SANFH)兔血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含量的变化及高压氧(hyperbaric oxygen,HBO)对OPG含量的影响.方法 78只健康新西兰白兔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N组)7只、制模组(M组)41只、HBO组30只.M组又分为制模完成组(M0组)10只、制模2周组(M2组)10只、制模4周组(M4组)10只、制模6周组(M6组)11只.HBO组又分为2周HBO组(HBO2组)7只、4周HBO组(HBO4组)11只、6周HBO组(HBO6组)12只.采用注射内毒素加甲基强的松龙龙的方法对M组及HBO组进行制模处理.HBO组在制模完成后予HBO处理,1次/d,并分别于制模2、4、6周抽取静脉血检测OPG含量,于相应取血时间点取血后处死动物,取双侧股骨头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 M0组[(4.69±3.01) ng]较N组[(13.2 ±9.25) ng]OPG水平降低(P <0.05);HBO2组较N组OPG水平升高(P <0.05);HBO4组与HBO2组比较OPG水平无明显变化;HBO6组OPG水平达到高峰,与HBO2及HBO4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HBO各组与其相应M各组比较OPG均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O可提高OPG含量,抑制破骨细胞成熟与分化,加速成骨细胞的增殖、分裂,促进坏死股骨头的修复.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L4/L5单节段后路椎间融合器置入椎弓根内固定术对患者腰椎前凸角度变化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随访分析43例L4/L5单节段后路椎间融合器置入配合使用椎弓根内固定术的患者,对患者术前、术后总腰椎前凸角度、L4/L5节段前凸角、骶骨倾斜角进行比较。结果 L4/L5单节段后路椎间融合术后患者总腰椎前凸角度与术前对比平均增加8.4°(P〈0.01);L4/L5节段前凸角与术前对比平均增加3.5°(P〈0.05);骶骨倾斜角与术前对比平均增加4.2°(P〈0.05)。结论 L4/L5单节段后路椎间融合器置入椎弓根内固定术可以明显改善患者腰椎前凸角度,对于改善腰椎序列和缓解患者术后腰痛症状以及延缓邻近节段退变均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低温等离子刀射频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1月~2009年12月应用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共44例,男20例,女24例;年龄30~52岁,平均40岁。局部麻醉,在C型臂引导下操作。共46个椎间隙:单间隙42例,双间隙2例。术后随访近期效果。结果全部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48个月,平均24个月。VAS评分术前(8.40±0.50)分,术后1周(2.60±0.53)分,末次随访(2.80±0.34)分。Oswestry评分术前(59.00±1.90)分,术后1周(30.00±1.80)分,末次随访(34.00±1.50)分。各指标术后及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而术后两次随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满意度80%,无任何并发症。结论经皮低温等离子刀髓核消融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行之有效的方法,这种技术简单、微创、安全、疗效肯定。关键是选择合适的适应证。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住院期间新发心脏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8年6月在北京老年医院骨科所有住院的≥65岁的髋部骨折患者,收集所有患者的基线资料、术前合并症、麻醉方式等,分析其术后新发心脏不良事件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对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纳入418例患者,住院(13.2±6.8)d,年龄(76.7±9.2)岁,住院期间新发心脏不良事件56例(发生事件组),发生率为13.4%,其中因心脏事件死亡3例,死亡率0.72%。未发生心脏不良事件362例(未发生事件组)。2组患者异常心电图、左室射血分数≥50%、血红蛋白≥90 g/L、血清白蛋白≥33 g/L、B型脑钠肽前体≥450 pg/ml、全身麻醉、术后电解质紊乱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血管系统疾病史(OR=13.58,95%CI 10.12~21.39;P0.01)、合并≥4种内科基础疾病(除心血管系统)(OR=5.28,95%CI 1.21~15.25;P0.01)、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Ⅲ/Ⅳ级(OR=4.01,95%CI 3.24~10.34;P0.01)、年龄≥70岁(OR=2.86,95%CI 1.05~7.55;P0.05)、血清白蛋白33 g/L (OR=2.61,95%CI 1.23~5.51;P0.01)、血红蛋白90 g/L(OR=1.81,95%CI 1.03~6.21;P0.01)、术后电解质紊乱(OR=1.11,95%CI 1.02~2.34;P0.01)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新发心脏不良事件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发生心脏不良事件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既往有心血管系统疾病史的患者应给与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