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8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4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60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micro RNA-9(mi R-9)过表达对β-淀粉样蛋白(Aβ)损伤的PC12细胞及B淋巴细胞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表达的影响。方法:PC12细胞分为mi R-9过表达组(E组)、空转染对照组(NC组)、不转染的损伤细胞模型组(NT组),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采用Annexin-V-PE检测细胞凋亡;采用RT-q PCR检测Bcl-2、Bax m RNA的表达,Western-Blot检测Bcl-2、Bax蛋白表达。结果:与NC组及NT组比较,E组的PC12细胞转染48 h后增殖增加,凋亡率降低,Bcl-2表达增加,Bax表达下降(P0.05)。结论:mi R-9过表达可保护Aβ损伤的PC12细胞。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 诱导永生化人前软骨干细胞 (IPSCs) 向髓核样细胞分化的可行性。方法 将体外培养的IPSCs 接种于温敏型壳聚糖水凝胶 (C/GP) 三维支架上,加入含TGF-β1的诱导培养基,低氧条件下进行诱导培养,观察三维支架上IPSCs的生长及分化情况。7 d后行Alcian Blue染色,分析细胞外基质糖胺聚糖(GAG)合成情况,并收集细胞,提取RNA。RT-PCR检测诱导前后髓核样细胞标志基因Ⅱ型胶原(Collagen Ⅱ)和蛋白聚糖(Aggrecan)的表达情况,Western Blot 检测诱导前后细胞内β-catenin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IPSCs在三维支架上生长状态良好,诱导7 d 后,Alcian Blue染色表明,细胞外基质GAG的合成明显增多,实验组(诱导培养基)明显多于对照组(普通培养基)。RT-PCR证实Ⅱ型胶原和Aggrecan的基因表达水平明显增高,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Western Blot证实细胞内β-cateni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上调,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IPSCs经TGF-β1诱导可在体外定向分化为髓核样细胞,诱导分化后的细胞具有良好的分泌功能,能够有效地分泌细胞外基质成分。TGF-β1可能通过上调细胞内β-catenin的表达诱导IPSCs向髓核样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介绍和探讨脊柱侧凸矫形术前折返训练对脊柱侧凸手术的作用和可行性。方法:80例脊柱侧凸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0例,折返组利用自身重量尽力向对侧弯陆,以达到简单有效的术前牵引作用。对照组采用常规骨盆牵引。结果:2组术后脊柱侧弯均明显改善;悬吊位X片的Cobb角与术前比较均明显下降(P〈0.01),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1~4年,2组均无矫正度丢失。结论:折返训练与常规骨盆牵引效果相当,但折返训练可明显减轻患者疼痛和节约经费。  相似文献   
5.
对40例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合并后凸畸形患者采用后路一期360°截骨治疗.结果40例患者手术顺利,未出现失代偿、瘫痪等严重并发症,畸形矫正率在85%以上.术后平均住院15.00 d出院.随访3个月至3年,患者背部疼痛、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植骨融合,其中2例性功能得到明显改善.提出术前做好患者评估,完善各种检查,加强肺功能训练、脊柱折返训练、腹部脐周皮肤提拉训练;术后做好生命体征观察、体位护理、引流管护理、胃肠道护理、脊髓神经系统的观察及脑脊液漏的观察,加强术后功能锻炼,做好出院指导等,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后循环缺血(PCI)患者血管结构异常的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表现。【方法】对两年来收治的32例PCI患者行DSA检查,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132例患者PCI患者中,共有血管异常25例(78.12%),其中单纯前循环3倒(9.37%),单纯后循环14例(43.75%),先后循环同时受累的8例(25%)。造影未见血管结构异常7例(21.88%)。【结论】后循环血管异常是PCI的主要血管性病因,前循环病变也可引起PCI。  相似文献   
7.
背景:同种异体骨足临床常用的骨移植材料,但缺乏诱导成骨能力是最人的问题.目的:评价良性骨肿瘤及瘤样病变刮除或切除后应用同种异体骨复合白体红骨髓修复骨缺损的效果.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病例对比分析,于2004-05/2006-05在华中科技人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骨科进行.对象:选择良性骨肿瘤及瘤样病变108例患者,男58例,女50例:年龄10-58岁,平均32岁.其中采用异体骨复合自体浓缩红骨髓植骨52例(复合红骨髓植骨组);单纯异体骨植骨56例(单纯植骨组).方法:复合红骨髓植骨组惠者根据预计植骨量从每位患者两侧的骼前上棘或髂后上棘抽取红骨髓40~100 mL,在植骨前将同种异体骨与红骨髓充分混匀.肿瘤刮除或切除后,用电刀烧灼骨缺损腔,将同种异体骨剪成细小的短棒状或修成2 mm见方的块状,植入骨缺损区内.单纯植骨组将相同比例的生理盐水与同种异体骨充分混匀后植入骨缺损区内.主要观察指标:术后定期进行植骨区X射线检查及骨密度检测,比较两组间移植骨颗粒界限模糊、消失的时间及不同时间骨密度的情况.同时观察术后并发症如免疫排斥反应、感染等发生情况.结果:100例患者达骨性融合(复合红骨髓植骨组49例,单纯植骨组51例),并获得24个月随访,数据进入结果分析.复合红骨髓植骨组移植骨界限模糊时间和消失时间均短于单纯植骨组(P<0.05~0.01).术后3,6,12个月时复合红骨髓植骨组骨密度高于单纯植骨组(P<0.05~0.01).复合红骨髓植骨组2例,单纯植骨组3例出现排异反应,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两三周后痊愈.结论:同种异体骨复合自体红骨髓米源相对丰富,抗原件减弱,能明显促进骨融合和骨缺损的愈合.  相似文献   
8.
选择轻、中度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患者30例,均符合DSM-Ⅳ的痴呆诊断标准,且Hachinski缺血指数量表(HIS)积分≥7分,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10分,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64.53±7.76)岁;平均病程(10.56±6.34)个月;文化程度:中专以上10例(3.3%),中学13例(43.3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移植联用神经生长因子(NGF)对脊髓损伤修复的治疗作用。方法用改良Allen法制成SD大鼠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共32只),1周后分别将DMEM、BMSCs、NGF和BMSCs NGF移植入脊髓损伤部位即制成四组(每组8只),移植1、2个月后分别采用神经核蛋白(NeuN)抗体、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抗体和神经丝蛋白(NF)抗体进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移植的BMSCs的存活及分化情况、损伤部位神经纤维的再生情况。HE染色观察脊髓损伤处空洞面积的改变情况。同时采用BBB运动评分观察大鼠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移植1、2个月后,部分移植细胞呈NeuN和GFAP阳性,同时实验组可见明显的神经纤维再生。脊髓损伤处的空洞面积明显减小,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BBB评分结果比对照组均有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BMSCs NGF组上述改变更加显著。结论BMSCs可在脊髓损伤处分化为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BMSCs和NGF能够减小脊髓损伤处的空洞面积,促进受损轴突的再生和运动功能的恢复,两者联合应用在脊髓损伤修复治疗中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0.
化学发光法检测神经生长因子轴突逆行运输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实验以葡萄糖氧化酶通过双功能试剂二环已基碳酰亚胺(DCC)与神经生长因子(NGF)偶联,运用化学发光检测手段验证NGF的轴突逆行运输。手术造成SD大鼠坐骨神经10mm缺损,以硅胶管桥接形成硅小室,于室内注入标记的NGF,通过检测腰4~6脊神经节及腰4~6脊髓节段发光强度,结果显示,NGF不仅能经轴突逆行运输至脊神经节感觉神经元胞体,亦可转运至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从而对至今认为NGF不能经运动神经元轴突逆行运输至胞体的见解提出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