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4篇
基础医学   107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2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17篇
综合类   67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6年   3篇
  1965年   6篇
  1964年   6篇
  1963年   2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颈前入路相关结构三维可视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颈前入路相关结构的三维可视化模型。方法:选取首例中国数字化可视人体数据集中第3颈椎上缘至第7颈椎下缘的连续薄层断面图像。运用3D—DOCTOR软件,在计算机上分割重建该手术入路相关的解剖结构并立体显示。结果:成功重建并立体显示第3~7颈椎、椎间盘、脊髓、颈神经、椎动脉、颈长肌、喉(气管)、咽(食管)、颈总动脉(颈内、外动脉)、颈内静脉、迷走神经和胸锁乳突肌等解剖结构的位置关系,建立了颈前入路相关结构的三维可视化模型。结论:在颈部三维可视化模型基础上,参照颈前入路手术步骤可逐层显示该手术相关的重要结构.为该手术的术前训练和模拟提供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脊神经节(DRG)炎性损伤时,脊髓背角兴奋性氨基酸(EAAs)、抑制性氨基酸(IAAs)含量和脊髓背角谷氨酸(Glu)、天门冬氨酸(Asp)免疫组织化学的变化,以及与实验动物神经行为异常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健康家兔54只,随机分为手术对照组(n=24);炎症损伤组(n=24)和正常对照组(n=6).采用组织氨基酸的含量分析仪测定脊髓背角Glu,Asp,GABA,Tau,Thr和Ser含量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脊髓背角Glu和Asp分布特点及变化.结果 1.术后2~4周,伤侧的Glu,Asp,GABA,Tau,Ser含量较术前,非伤侧显著增高(P<0.05).2.术后2~4周,其伤侧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NMDAR1)免疫阳性纤维在脊髓背角浅层(Ⅰ,Ⅱ)和固有层(Ⅲ,Ⅳ)的分布密度和染色强度,较术前和非伤侧显著降低(P<0.05).结论 DRG炎症损伤所介导脊髓背角EAAs释放增加,在痛觉过敏的形成和维持中具有重要作用.而IAAs的增加则与机体抗伤害性保护反应相关.DRG炎症损伤初期,脊髓背角EAAs/IAAs动态平衡的破坏是伤害性神经细胞兴奋性损伤和伤侧肢体痛觉过敏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脊神经节(DRG)不同损伤方式后,不同损伤时间的脊髓背角C-fos原癌基因蛋白表达情况,并探讨该蛋白表达程度与神经行为异常改变之间的关系.方法健康家兔42只随机分为手术对照组、机械性压迫组、炎性损伤组和正常对照组,制备相应的脊神经节损伤模型.术后检测动物神经行为改变,并对中枢神经伤害性刺激反应物C-fos原癌基因蛋白进行免疫组化检测分析.结果DRG损伤后1周,伤侧脊髓背角C-fos癌基因蛋白的阳性细胞数分别为手术对照组(47±17)、机械性压迫组(58±22)、炎性损伤组(55±20),均较正常对照组(28±18)显著增强(P<0.05);术后2,4,8周3个实验组结果也比对照组显著增强(P<0.05).结论 DRG损伤所导致动物脊髓背角伤害感受性神经元的过度兴奋,可能介导了神经细胞的兴奋性毒性损伤和伤肢的痛觉过敏.  相似文献   
4.
脑干、三叉神经及大脑动脉环的可视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建立人体脑干、三叉神经及大脑动脉环的可视化数字模型。方法 采用首例中国数字化可视人体数据集,在SGI工作站上对脑干及其周围毗邻结构进行计算机三维重建并立体显示。结果 获得人体脑干、三叉神经及大脑动脉环等器官组织的三维重建结构,可对其进行任意径线和角度的适时三维测量。结论 首例中国数字化可视人体数据集能够提供完整而精确的解剖断面数据,脑干及其毗邻的三叉神经、大脑动脉环的可视化模型准确反映出该区域复杂的解剖学结构特点及其相邻器官间的空间毗邻关系,可为该区域的疾病的影像诊断和外科治疗提供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首例中国可视化人体心脏三维重建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对首例中国数字化可视人体的心脏进行三维重建,为心脏疾病的影像学诊断和外科手术提供三维解剖学依据。方法 将首例中国数字化可视人体心脏部分的薄层断面(层厚1.0mm)输入SGI工作站,经数据分割、对位重建、平滑处理和三维显示等步骤,完成对心脏结构的三维重建。结果 本研究完整地重建出了心脏结构,重建的结构能够以多结构、多彩色实体模型方式显示,可显示心脏内部各结构的空间位置和毗邻关系,可在三维空间伴置上绕任意轴旋转任意角度。结论 重建出的三维图像清晰地显示了心脏内部和整体的结构,实现了心脏的二维可视化。  相似文献   
6.
滑膜细胞的来源及遗传表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滑膜组织的创伤或疾病常引起肢体的运动障碍,是临床治疗的疑难问题之一,由于滑膜组织的特殊性,滑膜组织的基础研究进展缓慢,许多基本问题尚不清楚。本文就近年来有关滑膜细胞的超微结构特征、细胞来源及分类、遗传特性及鉴别、个体发生及分化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旨在阐明滑膜细胞的基础研究现状,并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可供计算机自动识别与三维重建的高精度人体原位肝脏和游离肝脏可视化数据集。方法采用管道灌注法对肝脏进行灌注填充,经数控机床逐层铣切,完成断面图像数码摄影。结果获取无缺损的连续薄层横、冠、矢状断面可视化肝脏图像数据集。结论经灌注后铣切获取的薄层肝脏断面图像能够更好地展示肝内管道系统的断面解剖学数据,有利于计算机准确而快捷地识别与完成肝内管道系统的三维重建。  相似文献   
8.
颈深筋膜及筋膜间隙的计算机三维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颈深筋膜及深筋膜间隙进行计算机三维重建以显示其立体结构。方法 :用生物塑化技术制作薄层断面标本 ,在SGI工作站上 ,采用双线提取筋膜及间隙轮廓的方法对颈深筋膜及其间隙进行了三维重建。结果 :重建出咽后间隙、颈动脉间隙和内脏间隙及颈部的大血管和重要器官。重建结构均能单独显示、任意搭配显示或总体显示 ,可在三维空间位置上绕任意轴旋转任意角度。结构 :用双线法提取筋膜及间隙轮廓 ,能重建出筋膜间隙并能同时清楚显示间隙内的结构 ,为筋膜间隙的计算机三维重建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颈椎钩突邻近结构薄层断面与MRI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阐明颈椎钩突在薄层断面和MRI断面图像上与周围结构的毗邻关系,为颈椎退行性疾病提供影像学诊断依据。方法选取5例中国数字化可视人体(CVH)数据集中C3-C7椎体上缘清楚显示钩突的薄层断面图像,观察并测量钩突与邻近的椎动脉和颈神经的位置关系,选择对应平面的MRI断面图像对照分析。结果CVH数据集的薄层断面清晰显示颈椎钩突及其周围结构,在断面上测量并得出钩突与颈神经、钩突与椎动脉的距离的平均值,MRI清楚显示颈椎钩突及其邻近结构。结论将CVH数据集中的颈椎钩突平面的薄层断面与对应的MRI图像进行对照研究,可为颈椎病的影像学诊断和治疗提供形态学参考。  相似文献   
10.
蝶鞍区塑化薄片断层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绍祥  刘正津  何光篪 《解剖学报》1998,29(4):337-341,I001
为了给临床蝶鞍区手术提供详细的解剖学资料,用中年男性标本30例,采用Plastination技术,分别作成蝶区连续横、矢、冠状薄片断层标本,进行解剖学观测,结果显示:董体的左右径大于前后径或上下径,对于垂体病变,宜进行三方位对照观察,以了解垂体的形态变化。展神经与海绵窦外侧壁之间有间隙存在,说明展神经并不走行于外侧壁中,而是位海绵窦内。紧贴视交叉的外侧,颈内动脉由海绵窦段的前升冲突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