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6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8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18篇
妇产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23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58篇
内科学   10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4篇
特种医学   12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100篇
预防医学   117篇
眼科学   32篇
药学   32篇
中国医学   27篇
肿瘤学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大学生自杀和校园暴力不断发生在被誉为天子之骄子的象牙塔内。对大学生的这种生命意识淡漠现象仅作心理化的理解和处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心理问题只是问题的表象,对生命缺乏应有的尊重,生命意义缺失和生命关怀的缺位是其深层的原因,生命教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
随着对角膜厚度改变重要意义认识的不断深化,应用各种方法测定角膜厚度的检查仪器的逐渐普及,及屈光性角膜成形术在临床上的开展,要求角膜厚度测量更加精确。有关正常人角膜厚度国内外已有多次报道,但反映我国人屈光不正眼角膜厚度资料尚不多。我们自1991年以来,对屈光不正眼的角膜厚度进行了测定,现简要报告如下。对象和方法1.检查对象:主要为来本院施行放射状角膜切开术的屈光不正者。均无影响角膜厚度的眼病及全身病者。其中男192例384限,女109例218眼,计602眼;年龄17~47岁,平均24.l岁;矫正视力1.0以上(少数矫正视力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小儿弱视与微量元素硒(Se)及血浆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别用极谱分析法和DTNB比色法,检测60例弱视患儿和30例健康儿童血清微量元素Se含量、血浆GSH-Px活性。结果与健康儿童相比,弱视患儿:(1)微量元素Se含量显著降低(P<0.01);(2)血浆GSH-Px活性明显降低(P<0.01);(3)直线相关分析发现,微量元素Se与血浆GSH-Px呈正相关(P<0.05),微量元素Se与弱视程度呈正相关(P<0.05)。结论微量元素参与了弱视的病理生理过程,其中微量元素Se降低可能是引起小儿弱视发生的原因之一,提示使用微量元素Se制剂对防止或减轻小儿弱视可能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4.
带状疱疹性眼病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敏  邓奋刚 《广州医药》1998,29(6):45-46
带状疱疹眼病(Herpeszosterophthalmicus,HZO)三叉神经节受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aZostervirus,VZV)感染所致。HZO可引起眼各部组织的损伤,如角膜炎,虹膜睫状体炎,继发性青光眼等,造成不同程度的视觉...  相似文献   
5.
基因芯片技术检测鉴定临床常见致病真菌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了快速、简便、高通量地鉴定临床常见致病真菌,建立了一种采用基因芯片技术对临床常见的致病真菌鉴定的分子生物学方法。方法以5.8S rDNA与28S rDNA间的内转录间区2(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2,ITS-2)为靶标,针对待检的临床常见致病真菌设计合成一系列寡核苷酸探针,制成寡核苷酸芯片。待检真菌DNA经通用引物扩增标记后,与芯片杂交,对杂交图谱分析归纳,得到一套种特异性的典型杂交图谱。待检的样品菌与基因芯片杂交,得到的杂交结果与典型图谱比对即可判断出样品的种类。结果以涉及8个属20个种的标准致病真菌菌株对芯片的特异性、重复性、灵敏度进行考察,结果表明,该研究建立的基因芯片技术可以有效地区分20种临床常见致病真菌,特异性良好,重复性良好(信噪比CV<10%),灵敏度为15 pg/ml真菌DNA。收集从临床分离的84株致病真菌菌株对基因芯片进行试用,结果显示基因芯片的鉴定结果与常规鉴定方法的鉴定结果一致。结论这项技术的建立可以稳定、特异性地实现临床常见致病真菌的高通量鉴定,为进一步检测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术中后囊膜破裂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 05 6例小切口白内障手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其中术中51例后囊膜破裂,玻璃体溢出,行前段玻璃体切割术联合一期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结果本组患者手术中后囊膜破裂发生率为4.8%,全部行一期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其中5例囊袋内固定植入,42例睫状沟固定植入和4例DGR人工晶体双襻缝线固定法植入.术后矫正视力大于或等于0.3者46例(90.2%);矫正视力大于或等于0.05,低于0.3者4例(7.8%);矫正视力低于0.05者1例(2.0%).结论前段玻璃体切割术为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中后囊膜破裂一期人工晶体植入提供了安全有效的保证.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多发性硬化(MS)患者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表现特征以及在MS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分析神经内科经核磁共振成像(MRI)、脑脊液检查确诊的MS患者42例84只眼的视力、散瞳直接检眼镜眼底检查、FFA检查、视野检查、脑脊液检查、视觉诱发电位(VEP)和MRI检查的临床资料. 结果 42例患者的84只眼中,散瞳直接检眼镜检查、脑脊液检查、视野检查、VEP和MRI检查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36.9%、21.4%、71.4%、83.3%和100%.44只眼有FFA异常,占52.4%.其中,病程早期的4只眼表现为视盘炎,占4.8%,视野有生理盲点扩大和中心暗点;病程早中期的7只眼表现为视神经视网膜炎,占8.33%,视野有中心或旁中心暗点;病程晚期的33只眼表现为视神经萎缩,占39.3%,视野为向心性缩窄,甚至呈管状视野. 结论 MS的FFA图像多表现为视盘炎、视神经视网膜炎和视神经萎缩的特征.FFA检查结果结合脑脊液检查、视野检查、VEP和MRI检查结果综合分析,有助于全面、准确地诊断MS,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屈光度近视眼患者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1年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6 940例13 124眼近视眼患者行LASIK术后1年视力矫治情况。按近视屈光度的不同,将其中3 248例6 292眼分为A组(-1.00D~-6.00 D,共2 872眼),B组(-6.25 D~-12.00 D,共2 214眼)和C组(-12.25 D~-18.00 D,共1 206眼)。术后平均随访1年。结果术后1年裸眼视力≥0.5者A组为99.7%,B组为95.1%,C组为81.1%;裸眼视力≥1.0者A组为95%,B组为70.1%,C组为40.1%;残余屈光度<±1.00 D者A组为98.1%,B组为84.1%,C组为63.8%;残余屈光度<±0.50 D者A组为90.2%,B组为81.1%,C组为45.7%;术后1年并发症少。结论对于低于-12.00 D的近视患者,LASIK是理想的治疗方法,随访1年,疗效稳定,预测性好,但对于大于-12.00 D的近视患者,往往难于完全矫正,同时手术并发症也在提高,存在手术风险,值得术前综合评估。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联合抗代谢药物在预防兔后发性白内障(PCO)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4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两组。在兔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术后,实验组右眼晶状体囊袋内注入含有02mg/ml丝裂霉素及12.5mg/ml 5-氟尿嘧啶的甲基纤维素,左眼晶状体囊袋内仪注入甲基纤维素设置空白对照组;对照组右眼晶状体囊袋内注入含有0.2mg/ml丝裂霉素的甲基纤维素,左眼晶状体囊袋内注入含有12.5mg/ml 5-氟尿嘧啶的甲基纤维素。部分动物囊袋内植入人工晶体。手术后对动物进行1~12个月临床观察,对不同阶段进行晶状体囊膜组织和人工晶体病理学检查、晶状体囊膜平片检查及人工晶体电镜扫描。结果 空白对照组在手术后2周出现后囊膜混浊,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PCO明显加重;对照组在术后1个月发生不同程度PCO,而实验组观察12个月,未见PCO发生。结论 晶状体囊袋内联合抗肿瘤药物能有效杀伤晶状体上皮细胞(LEC)、晶状体赤道部生发区细胞,较单一抗肿瘤药物更可靠预防PCO的发生。晶状体囊袋内联合抗肿瘤药物可能为解决预防人类PCO提供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鄱阳湖流域抗生素耐药基因的时空分布规律,探究耐药基因与拟杆菌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鄱阳湖流域具有代表性的6个采样点,采集6个月的水样,通过q PCR方法定量检测五大类8种抗生素耐药基因[tet C,tet Q,erm B,sul1,sul2,bla TEM,aad A,aac(6')-1b]和2种拟杆菌(通用型拟杆菌,人特异性拟杆菌)的绝对浓度。结果 8种耐药基因均被检出,tet C,tet Q,erm B,sul1,sul2,bla TEM,aad A,aac(6')-1b的检出率分别为94.4%、66.7%、61.1%、97.2%、97.2%、97.2%、88.9%、94.4%;8种耐药基因的绝对浓度范围为0~2.9×107copies/ml,磺胺类基因检出浓度最高,是鄱阳湖流域中主要的抗生素耐药基因。tet Q和sul1基因在枯水期的绝对浓度高于丰水期(P0.05),8种耐药基因在上游河流的绝对浓度均明显高于湖泊上段和湖泊下段(P0.05),8种耐药基因与拟杆菌之间均存在较高的相关性(P0.05)。结论鄱阳湖流域磺胺类耐药基因污染较为严重,上游河流的耐药基因污染程度高于湖体,拟杆菌可能对抗生素耐药基因的污染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