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5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3篇
  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是临床常见的多重耐药菌之一,被称为“超级细菌”。随着MRSA耐药机制的不断进化,通过传统抗生素治疗MRSA感染的困难不断增加。近年来,针对MRSA感染的新型控制策略从各个层面不断深入。纳米材料的独特结构具有抗菌活性,也可作为一种高效的抗菌药物输送载体。光动力疗法通过光激活光敏剂(photosensitizer,PS)与分子氧或底物作用产生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促进细胞氧化应激。中草药多种机制的抗菌特性已经被广泛证实。免疫疗法在对抗MRSA的免疫逃逸机制、多价疫苗和混合抗体的使用取得了突破。以mecA基因为代表的基因靶点正在不断被发掘。靶向硫醇依赖的氧化还原系统(thiol-dependent redox system,TDRS)尤其是硫氧还蛋白系统(thioredoxin system,Trx system)的新型候选抗菌化合物将是未来充满潜力的生力军。本文将MRSA的新型控制策略进行综述和展望。  相似文献   
2.
董传江  郝敏  刘华  于海泓 《中国医药导报》2012,9(10):190+192-190,192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地发展、完善,早期乳癌检出率明显提高,使我国的乳癌发病率呈现年轻化,青年乳癌指年龄≤35岁乳腺癌病例,发病率国内华晨等[1]报道为9.9%,≤20岁病例临床上更为罕见,乳癌细胞分化程度低,以浸润性导管癌为主,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阳性率低,预后差为特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IL)-33预处理在小鼠肝脏缺血再灌注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将45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5只:对照组即肝脏缺血再灌注组(PBS+I/R组),静脉注射等量磷酸盐缓冲液,1 h后分离支配肝脏左、中、尾叶的肝动脉和门静脉及胆管, 应用无损伤微血管夹阻断以上血管60 min;实验组即重组白细胞介素(IL-33)预处理组(rIL-33+I/R组),静脉注射重组IL-33蛋白(每只5 μg),1 h后分离上述血管并夹闭60 min;假手术组(Sham组)小鼠除了不夹闭无损伤微血管夹外其余处理同对照组;每组小鼠再均分为3个亚组,每组5只,分别于再灌注6 h、12 h及24 h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及IL-17A水平;另将30只同型小鼠随机分为6组,分别测定不同时段缺血肝脏组织IL-33及髓过氧化物酶(MPO)表达。结果在小鼠肝脏缺血再灌注过程中,IL-33的表达明显升高。再灌注后12 h,PBS+I/R组小鼠血清ALT、AST含量较Sham组明显升高(P < 0.01),rIL-33+I/R组血清ALT、AST含量较PBS+I/R组明显降低(P < 0.01);HE染色提示rIL-33+I/R组肝细胞损伤、中性粒细胞浸润、肝脏组织MPO含量明显低于PBS+I/R组(P < 0.01);ELISA检测血清IL-17A含量提示rIL-33+I/R组明显低于PBS+I/R组(P < 0.01)。结论IL-33在小鼠肝脏缺血再灌注过程中起到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IL-17A的表达,减少中性粒细胞浸润有关。  相似文献   
4.
膀胱肿瘤是目前泌尿系统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常伴有肉眼血尿且短期内极易复发,给患者生活质量带来极大影响.多数患者初次就诊即被诊断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配合化疗药物的膀胱灌注是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的主要治疗方式,但是由于电切导致标本碎片化、肿瘤膀胱内种植风险大、术后病理分期困难等相关问题,限制了其在临床的进一步应用.近年来随着激光整块剜除手术在临床上的应用,其在减少术中并发症、获得精确病理分期等方面极具优势,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提供了更为安全有效的方法.本文就整块剜除术的起源、激光整块剜除在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中的应用及激光治疗的前景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直肠癌治疗失败的重要因素是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局部复发是直肠癌术后近期死亡的主要原因,约80%的患者死于局部复发而无远处转移,可见预防直肠癌根治手术的局部复发对提高直肠癌患者的生存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对此作一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腔镜技术的广泛开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导致的胆道损伤越来越常见,而胆道损伤是手术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为了减少此并发症的发生,本文对我院44例发生胆道损伤的应用解剖基础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本组共44例,均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发生胆管损伤的病人,其中男性18例,女性26例。19岁以下3例,20~49岁10例,50岁以上31例。对44例患者最初行胆囊切除术的原发病,胆道损伤的位置及其损伤原因进行分析。2结果在44例患者中,原发病为胆囊结石者15例、胆管结石10例、急性胆囊炎8例、慢性胆囊炎5例、胆道肿瘤4例、其它原因2例,分别占34…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睾丸结核误诊误治的相关因素,探讨临床睾丸结核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1年收治11例睾丸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睾丸结核患者病史3~18个月。11例睾丸结核中合并附睾结核10例,合并肺结核6例。5例曾被误诊为附睾睾丸炎。误诊主要原因是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缺乏影像学检查。11例中,7例通过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确诊,4例经睾丸穿刺活检确诊。误诊时间平均4个月。3例经6个月抗结核治疗后痊愈,8例经抗结核及手术治疗后痊愈,随访6个月未见复发。结论:睾丸结核临床少见,漏误诊率较高。B超、CT、MRI和睾丸穿刺细胞学检查有助于睾丸结核诊断。对于局部于酪样坏死严重,病变较大且有脓肿形成或抗结核治疗效果不明显的患者可以考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 观察褪黑素(melatonin,Mel)与紫杉醇(paclitaxel,PTX)协同对膀胱癌 T24细胞的抑制作用,并探讨 其作用机制。方法 Mel和化疗药物 PTX单独使用或者联合使用处理 T24细胞,用 CCK-8法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 测 Mel和 PTX对 T24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及半数抑制浓度(IC50);RT-PCR和 Western-blot检测 T24细胞中环氧化物 酶-2(COX-2)的 mRNA和蛋白水平;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 NF-kB的启动子区活性。结果 与单独 PTX组 相比,Mel能够显著增强 PTX对 T24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并降低 PTX的 IC50值,T24细胞的增殖能力、克隆形成能力显 著下降(P<0.05);联合用药可以显著降低 COX-2的 mRNA和蛋白水平及其相关信号通路核转录因子(NF)-kB的启 动子活性。结论 Mel与 PTX可协同抑制 T24膀胱癌细胞的增殖,其机制可能与抑制 NF-kB信号通路启动子活性, 从而降低 T24细胞内 COX-2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隐匿性乳腺癌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 对我科2005年至2010年收治的6例隐匿性乳腺癌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例病人均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均行辅助化疗,激素受体阳性者行内分泌治疗,3例病人还接受了放射治疗.随访6~60个月,未见复发及转移.结论 隐匿性乳腺癌不推荐对乳腺进行观察,对乳房的局部治疗应包括全乳切除,也可以考虑保留乳房联合全乳放疗.同时应进行腋窝淋巴结清扫以提高局部控制并且完善分期.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尤其是小于4个转移与4个或以上转移相比仍然是最为可靠的预测结局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肾嗜酸性细胞瘤的诊疗方法,提高肾嗜酸性细胞瘤的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2例肾嗜酸性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探讨其诊疗方法及预后.结果:12例患者术前影像学均诊断为肾占位性病变,其中T1aN0M0期5例,T1bN0M0期 7例.术中及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为肾嗜酸性细胞瘤.2例行根治性肾切除术,10例行根治性肾部分切除术,术后随访18~36个月无复发转移.结论:肾嗜酸细胞瘤系肾脏的良性倾向肿瘤,预后良好,术前仅靠临床症状和影像学特征难以与肾癌相鉴别,易误诊为肾癌.对于可疑病例,须行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检查.诊断需依据病理组织学、免疫组化及特点综合判断.治疗以保肾手术首选,术后应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