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5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发现,高血压可通过上调一些炎症介质的表达,包括白细胞黏附分子、热休克蛋白和内皮素-1等来发挥促炎作用[1,2].药物治疗引起的血压下降与一些循环炎症标志物减少之间存在直接联系,这证实了高血压可能是一种潜在的促炎状态[3].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主要功能是介导细胞间的黏附,促进炎症细胞的迁移和趋化[4].同型半胱氨酸(Hcy)是体内的一种含硫氨基酸,它是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独立的危险因素[5].近年来临床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具有许多调脂以外的作用,如抑制炎症反应、抗氧化、抗血小板聚集和稳定斑块等.本研究通过观察女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经瑞舒伐他汀治疗前后血清Hcy和ICAM-1的变化,探讨Hcy和ICAM-1在高血压发病中的作用及他汀类药物对Hcy和ICAM-1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分析中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以568例年龄在40 ~ 89岁冠心病患者为研究样本,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其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冠心病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著高于非冠心病人群,男性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平均水平高于女性,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年龄、吸烟、体质量指数(BMI)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广西玉林市中老年冠心痛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著高于非冠心病人群,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性别、年龄、吸烟、BMI等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我院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并行冠状动脉造影随访患者17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造影随访结果其中术后48例患者中的56支靶血管发生再狭窄作为病例组,未发生再狭窄患者123例,133支血管作为对照组。先采用Pearson卡方单因素分析,将单因素分析存在统计学差异的临床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方程,计算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狭窄程度>90%(χ24.71,P0.03)、支架直径≤3 mm (χ227.92,P0.00)、病变长度>15 mm(χ24.67,P0.03)、残余狭窄>5%(χ210.05,P0.00)、吸烟患者(χ24.78,P0.03)、糖尿病患者(χ24.72,P0.03)和术后不规范抗凝(χ26.70,P0.01)与术后支架内再狭窄有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支架直径≤3 mm (OR4.34, 95%CI: 2.01~8.38,P0.02)、残余狭窄>5%(OR2.2, 95%CI: 1.56~4.88,P0.03)和术后不规范抗凝(OR1.88, 95%CI:1.21~3.68,P0.04)是影响冠状动脉术后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风险比例模型显示,置入支架直径≤3 mm患者随访期间发生再狭窄的风险显著高于支架直径>3 mm患者(HR3.53, 95%CI:2.08~5.99, P0.00)。结论 置入支架直径较小、残余狭窄较重且术后抗凝不规范的患者是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危险人群,应加强监测,规范抗凝,降低其再狭窄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诊介入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心肺复苏后患者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10月至2010年6月资料完整、发生了心脏骤停并成功实施了心肺复苏的19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一般资料、冠脉造影结果、介入治疗情况以及临床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冠脉造影结果显示,19例患者罪犯血管为左主干1例,左前降支14例,左回旋支1例,右冠脉3例。本组患者无出现颅内出血、严重血肿等出血并发症。患者住院期间死亡2例,其中1例死于亚急性血栓形成,另1例因心源性休克无法纠正而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结论:急诊介入治疗为心肺复苏术后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的积极有效的抢救措施。  相似文献   
5.
李平  姚光  陈坚  王正东  甘剑挺  梁祥文 《广东医学》2012,33(12):1726-1728
目的对比研究国产Firebird 2TM雷帕霉素药物洗脱钴基合金支架与进口Endeavor-Sprint药物洗脱支架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对10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介入治疗,随机分为Firebird组和Endeavor组,每组50例,比较两组支架植入后效果。结果两组患者血管病变单支、双支、三支、分叉、慢性闭塞、左主干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血管直径和平均靶病变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成功率为100%。Firebird组无血栓形成事件发生,Endeavor组发生1例亚急性血栓形成事件,且进行血运重建。Firebird组28例复查冠状动脉造影,1例再狭窄;Endeavor组19例复查冠状动脉造影,2例有再狭窄,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irebird 2TM雷帕霉素药物洗脱钴基合金支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满意的近、中期疗效。其与进口Endeavor-Sprint药物洗脱支架比较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强化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作用。方法收集65例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分为强化治疗组及对照组两组,强化治疗组给予顿服20mg瑞舒伐他汀(30例),对照组给予顿服10mg瑞舒伐他汀(35例)。分别于入院即刻、入院后24h及人院后7天检测血清hs-CRP,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入院时两组血清hs-CRP水平差异无显著性,与入院即刻血清hs-CRP水平比较,入院后24h两组血清hs-CRP水平均升高,对照组较强化治疗组升高显著,入院后7天两组血清hs-CRP水平均明显下降,强化治疗组血清hs-CRP水平较对照组下降显著(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给予20mg瑞舒伐他汀强化治疗能有效下调血清hs-CRP水平,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替罗非班在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介入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40例ACS患者,分为治疗1组48例,治疗2组48例和对照组44例。所有患者均采用PCI手术,治疗1组经导丝通过病变部位后即使用替罗非班静脉滴注,0.15μg·kg-1·min-1,注射24 h。治疗2组采用负荷量注射,以10μg/kg,3 min内推射完毕,后同治疗2组。对照组不使用替罗非班治疗。结果心肌肌酶(CK)-MB、出血分级(TIMI)、左室射血分数(LVEF)3种指标比较,治疗1组和治疗2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组和治疗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反应蛋白(CRP)和肌钙蛋白(cTnI)变化情况比较,治疗1组和2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cTnI比较,3组差异均无统计意义;三组患者血小板凝集率(PAR)指标比较结果治疗1组和治疗2组与治疗前比较,用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用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PCI联合应用替罗非班治疗ACS能够有效地抑制血小板聚集,且起效快,作用迅速,能防止血小板血栓形成,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比较了窦性心动过缓或三度房室阻滞患者进行右室间隔(right ventricular septum,RVS)起搏与右室心尖部(right ventricular apex,RVA)起搏患者心功能等指标的变化,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并发冠状动脉穿孔的处理策略。方法纳入2004年5月至2010年10月行PCI治疗并发冠状动脉穿孔的25例患者,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穿孔的影像特征进行Ellis分型,对各型冠状动脉穿孔的处理策略进行分析与总结。结果冠状动脉穿孔的发生率为0.82%(25/2036),其中Ⅰ型穿孔13例(52%),Ⅱ型穿孔3例(12%),Ⅲ型穿孔9例(36%),死亡2例(8%)。Ⅰ型穿孔患者采取严密观察,但未行特殊处理。Ⅱ型穿孔患者予以停用抗凝药物,球囊长时间低压扩张,其中1例于术后24h出现心包填塞,心包穿刺引流后病情逐渐稳定。Ⅲ型穿孔患者4例经球囊低压力贴附封堵穿孔部位后破口消失,3例行带膜支架置入,2例在球囊长时间低压力贴附封堵穿孔部位同时使用鱼精蛋白,但使用鱼精蛋白后均出现冠状动脉内慢血流死亡;Ⅲ型穿孔患者中4例出现急性心包填塞。结论冠状动脉穿孔发生率低,但可导致严重临床后果,及时正确处理是减少恶性心脏事件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在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的老年ACS患者75例和同期健康查体者22例作为研究对象。75例老年ACS患者中稳定型心绞痛(SAP组)者2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24例和急性心肌梗死(AMI组)25例。上述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MCP-1和心肌肌钙蛋白(c Tn)I水平。比较MCP-1在上述患者中有无差别、血清MCP-1与c Tn I的相关性及血清MCP-1诊断ACS的价值。结果对照组MCP-1为(98.6±10.3)pg/ml,SAP组为(110.6±11.5)pg/ml,UAP组为(149.8±12.7)pg/ml,AMI组为(162.3±13.4)pg/ml。ACS组MCP-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AMI组显著高于SAP和UAP组(P0.05);ACS组血浆MCP-1与c Tn I之间存在正相关(r=0.67,P0.05);以血清MCP-1参考,根据贝叶斯定理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确定最佳截断值为111.23 pg/ml,该截断值下的诊断敏感性为78.2%,特异性为73.6%,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3(P0.05)。结论老年ACS患者血清MCP-1显著升高,可作为诊断ACS的血清学标志物,且血清MCP-1与病情严重程度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