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383篇
  免费   835篇
  国内免费   826篇
耳鼻咽喉   12篇
儿科学   55篇
妇产科学   135篇
基础医学   1328篇
口腔科学   157篇
临床医学   3027篇
内科学   345篇
皮肤病学   20篇
神经病学   189篇
特种医学   1360篇
外国民族医学   4篇
外科学   6398篇
综合类   6143篇
预防医学   859篇
眼科学   128篇
药学   2114篇
  37篇
中国医学   2610篇
肿瘤学   123篇
  2024年   97篇
  2023年   421篇
  2022年   388篇
  2021年   506篇
  2020年   683篇
  2019年   614篇
  2018年   322篇
  2017年   499篇
  2016年   599篇
  2015年   731篇
  2014年   1240篇
  2013年   1359篇
  2012年   1696篇
  2011年   1972篇
  2010年   1660篇
  2009年   1550篇
  2008年   1638篇
  2007年   1317篇
  2006年   1136篇
  2005年   1198篇
  2004年   924篇
  2003年   844篇
  2002年   649篇
  2001年   560篇
  2000年   473篇
  1999年   388篇
  1998年   313篇
  1997年   243篇
  1996年   229篇
  1995年   187篇
  1994年   149篇
  1993年   101篇
  1992年   97篇
  1991年   64篇
  1990年   54篇
  1989年   66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19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4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探讨MRI在腹外韧带样型纤维瘤病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6例腹外韧带样型纤维瘤病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总结腹外韧带样型纤维瘤病MRI的影像学特点.结果26例中,与周围肌肉比较T1WI呈稍低信号17例(65%),9例呈等信号(35%),其中20例在T1WI见条状低信号(77%).在26例中T2WI信号强度高于肌肉而低于脂肪,其内可见条状低信号(100%).增强扫描肿块呈明显强化,其中20例见条状无强化(77%).结论在T2WI上信号的强度及其胶原纤维低信号易观察,对腹外韧带样型纤维瘤病有重要的价值,结合其他序列能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术中同期韧带修复治疗踝关节骨折伴三角韧带断裂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溧阳市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踝关节骨折伴三角韧带断裂患者共183例临床资料,其中未行同期韧带修复者共48例设为A组,术中行同期韧带修复者135例设为B组,而B组根据修复方式分为浅层修复(54例),深层修复(48例)及完全修复(33例);比较不同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OFAS)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矢状面足跟着地角度,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预后影响因素分析。结果B组住院时间、VAS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矢状面足跟着地角度均少于A组(P<0.05);B组AOFAS评分高于A组(P<0.05);B组冠状面和水平面足跟着地角度则高于A组(P<0.05);深层组和完全组AOFAS评分少于浅层组(P<0.05);深层组和完全组VAS评分显著高于浅层组(P<0.05);完全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浅层组(P<0.05);Logistic回归模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合并其他损伤、受伤至手术时间、深层及浅层修复均是患者临床预后影响因素(P<0.05);而多因素分析结果则显示,浅层修复是患者临床预后独立保护因素(P<0.05)。结论踝关节骨折伴三角韧带断裂患者术中同期行韧带修复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改善关节生物力学指标;其中行浅层修复三角韧带更有助于增加临床获益。  相似文献   
4.
5.
6.
目的观察关节镜下采用自体腘绳肌腱经胫骨隧道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双束八股解剖重建的临床效果。方法随访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运动医学科2018年12月—2020年1月收治的103例ACL断裂患者资料,其中男78例,女25例,年龄18~45岁,平均(26.8±5.86)岁;左侧47例,右侧56例,均采用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腱经胫骨隧道打股骨骨隧道,ACL双束八股解剖重建。按照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KDC)膝关节评分、Tegner膝关节评分标准和膝关节自我效能量表K-SES评价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随访12~42个月,平均(24±8.18)个月;手术前、末次随访评分比较,Lysholm评分分别为(48.41±4.44)分和(95.34±1.91)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IKDC评分分别为(44.05±4.36)分和(95.66±1.89)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Tegner评分分别为(2.84±0.95)分和(6.15±0.89)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膝关节自我效能量表K-SES量表(3.10±0.83)分和(7.12±1.10)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末次随访103例患者前抽屉试验阴性,轴移试验阴性。98例(95.1%)Lachman试验阴性,5例(4.9%)Lachman试验1°阳性。结论关节镜下采用自体腘绳肌腱经胫骨隧道双束八股解剖重建前交叉韧带是一种恢复膝关节稳定性,恢复伤前活动水平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双源CT能谱纯化单能量技术对喙锁韧带结构显示的可行性及对韧带显示最佳的能量级。 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双能量CT扫描的单侧肩关节患者影像学资料,采用双源CT"单能+"软件分别获得喙锁韧带40 keV、60 keV、70 keV、80 keV、100 keV 5组单能量图像,并与线性融合(M=0.5)图像对比,分析比较不同能级单能量图像间的CT值及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最佳单能量图像与线性融合(M=0.5)图像间的SNR以及总体主观图像质量评分。 结果(1)斜方韧带及锥状韧带在40 keV总体主观图像质量评分均高于其他5组(P均<0.05)。2位观察者间主观图像质量评分一致性较好[Kappa(斜方):0.822~0.978;Kappa(锥状):0.905~0.971]。(2)5组单能量图像间的斜方韧带CT值及锥状韧带CT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且40 keV>60 keV>70 keV>80 keV>100 keV 。(3)40 keV斜方韧带及锥状韧带图像的SNR均高于其他4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70 keV与80 keV斜方韧带及锥状韧带间SNR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余各组间的SN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40 keV>60 keV>70 keV>100 keV;与线性融合(M=0.5)图像相比,40 keV新单能量图像斜方韧带及锥状韧带SNR值均较高(P<0.05)。 结论双能量CT的单能纯化技术可清晰显示喙锁韧带形态及走行,且在40 keV时对斜方韧带及锥状韧带的显示最佳。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关节镜双后内入路与切开手术治疗急性单纯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20年6月经手术治疗的52例急性单纯性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案不同分为两组,关节镜组27例患者行关节镜双后内入路手术治疗,其中男16例,女11例,年龄19~52(34.9±9.2)岁;切开复位组25例患者行膝关节后内侧切口手术治疗,其中男14例,女11例,年龄18~54(33.7±8.4)岁。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愈合情况、并发症以及术后12个月Lysholm、IKDC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血管、神经损伤。52例均获得随访,时间6~24(15.0±1.7)个月。关节镜组手术时间、住院费用大于切开复位组(P<0.05);关节镜组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小于切开复位组(P<0.05);关节镜组和切开复位组术后12个月Lysholm评分分别为(95.9±1.7)分和(86.4±1.2)分,均较术前的(49.1±2.3)分和(48.9±1.1)分显著提高(P<0.05);关节镜组和切开复位组术后12个月IKDC总分分别为(96.9±1.5)分和(87.1±1.4)分,均较术前的(47.6±4.1)分和(48.1±3.9)分显著提高(P<0.05);关节镜组术后12个月膝关节Lysholm、IKDC评分均高于切开复位组(P<0.05)。结论:关节镜双后内入路治疗急性单纯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早期效果满意,疗效优于传统开放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操作简便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应用腓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足跟外侧缺损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腓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16例足跟部外侧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创面面积为6 cm×3 cm~11 cm×8 cm。清创后以腓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转位修复创面,皮瓣面积为7 cm×4 cm~12 cm×8 cm。采用足部Maryland评分系统评估术后足部功能。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5~12个月。15例皮瓣完全成活,1例皮瓣远端形成水疱,结痂后瘢痕愈合。皮瓣成活良好,弹性佳,色泽自然,外观无明显臃肿。患肢功能恢复良好,无疼痛和功能障碍。供区外观满意。末次随访采用足部Maryland评分系统评估疗效,优8例,良3例,中4例,差1例。临床有效率为15/16。结论腓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术式简单,创伤小,皮瓣成活率高,质地良好,是修复足跟外侧缺损创面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