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90篇 |
国内免费 | 42篇 |
完全免费 | 35篇 |
专业分类
临床医学 | 1667篇 |
出版年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6篇 |
2016年 | 12篇 |
2015年 | 17篇 |
2014年 | 112篇 |
2013年 | 135篇 |
2012年 | 182篇 |
2011年 | 190篇 |
2010年 | 144篇 |
2009年 | 151篇 |
2008年 | 225篇 |
2007年 | 190篇 |
2006年 | 51篇 |
2005年 | 71篇 |
2004年 | 15篇 |
2003年 | 67篇 |
2002年 | 16篇 |
2001年 | 13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13篇 |
1997年 | 20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8篇 |
1994年 | 4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2篇 |
1989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6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8 毫秒
1.
超前镇痛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超前镇痛是通过防止外周和中枢敏化来降低伤害性刺激引起的痛觉过敏和痛觉异常.本文主要阐述超前镇痛的机制、临床应用和存在的问题.超前镇痛的方法包括局部浸润、神经阻滞、预先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预先应用中枢抑制药物如阿片类、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拮抗药、联合应用镇痛措施等. 相似文献
2.
口腔护理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从口腔护理溶液选择、口腔护理溶液使用方法、特殊病种口腔护理方面综述了口腔护理临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脑卒中具有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的特点.是当今危害人类健康的最主要疾病之一。脑卒中患者除偏瘫外.还出现不同程度的认知和语言功能障碍.并产生一系列情感行为的变化,其中抑郁是脑卒中后最常见的心理障碍.称之为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睡眠障碍、兴趣下降等,PSD不仅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也妨碍其神经功能的恢复,[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降钙素原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降钙素原是近几年发现的一种新的炎性因子。随着国内外学者们的不断探索与研究,降钙素原的生物学特点及其在临床上的作用不断被发现,在临床诊断与治疗的过程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6.
438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了解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患者临床特点及疾病自然过程.方法 对本院1980年5月至2006年12月诊治的ET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38例患者中,男201例,女237例,中位发病年龄48岁.有出血症状者101例(23.1%),有栓塞者86例(19.6%),同时有出血和血栓者13例(3.0%),脾大150例,肝大60例.无症状者149例(34.0%),在诊治其他疾病时发现者145例(33.1%).初诊时中位血小板数为1000×109/L.255例作骨髓活检,以大而多分叶的成熟巨核细胞增生为主,其中51例局部伴有网状纤维增生.从114例患者中检出90例JAK2V617F突变阳性,阳性率为78.9%.180例作染色体核型检查,6例(3.3%)染色体异常.261例随访时间>1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60(12~300)个月.17例(6.5%)进展为骨髓纤维化(MF).1例转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1例6年后转为PV,20年后转为MF.转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5)、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多发性骨髓瘤(MM)各1例.结论 ET是以血栓和出血为主要症状的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无症状者比例高.主要进展为MF,大多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测移植肾慢性排斥的SonoVue超声造影特征,探讨移植肾慢性排斥的SonoVue超声造影诊断指标。方法同种异体移植肾患者36例(功能正常30例,慢性排斥6例);选用仪器为Siemens公司Sequoia51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配备对比脉冲序列造影成像软件;造影剂为SonoVue,剂量选择为0.6-1.0ml;常规超声检查结束后进行超声造影,实时存储图像,回放分析,观测肾实质微循环灌注情况。结果整个造影过程,功能正常移植肾实质呈均匀性增强,包膜下整个肾脏切面被造影剂强回声均匀充填。移植肾发生慢性排斥时,与功能正常移植肾比较,皮质达峰时间延迟,皮质从开始增强到达峰所需时间延长,整个移植肾切面达峰时间延迟;肾脏的增强强度明显不均匀,可见散在的、大小不等、边界不清的低增强区,分布于皮质、髓质及肾窦。结论利用SonoVue进行移植肾的超声造影成像,可以检测出慢性排斥时微循环血流灌注的改变。 相似文献
8.
超声二维斑点跟踪显像技术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左室扭转运动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应用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显像技术(STI)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左室心肌扭转运动特点.方法 血糖控制良好的2型糖尿病患者36例,其中左室舒张功能正常组16例,左室舒张功能减低组20例;正常对照组21例.应用STI技术对3组研究对象的左室扭转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血糖控制良好的2型糖尿病患者和正常人的左室扭转角度、扭转速度曲线形态基本一致;糖尿病患者的左室扭转角度峰值较正常组明显升高,解旋率及解旋减半时间明显减低和延迟,程度随舒张功能的下降而加剧.结论 TSl技术可以早期识别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功能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尿道括约肌内注射A型肉毒毒素BTXA对脊髓损伤后神经原性膀胱逼尿肌-尿道括约肌不协同的疗效。比较两种注射途径的优劣。方法:选择存在逼尿肌-括约肌不协同的17例脊髓损伤患者进行尿道外括约肌BTXA注射,分为经尿道(TU)注射组和经会阴(TP)注射组,TU组采用膀胱镜定位4点注射法,TP组采用肛门指检定位1点尿道周围注射法,每病例注射100U。结果:两组治疗前后排尿障碍情况均有显著性改善,注射后3天-2周开始出现漏尿次数及间断导尿次数减少,残余尿量减少,每次排尿量增加;治疗后1个月的统计结果显示,间断导尿次数、残余尿量减少,每次排尿量增加(P〈0.05),注射后1个月尿动力学检查提示第一次无抑制性收缩时膀胱容量及最大膀胱容量增加(P〈0.05),最大尿道压降低(P〈0.05);注射后3个月上述指标虽有所回升,但并未回到注射前;两种注射途径在排尿日记及尿动力学参数的变化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尿道外括约肌的BTXA注射治疗可明显改善脊髓损伤后神经原性膀胱的逼尿肌-括约肌不协同,改善排尿功能,降低残余尿量及漏尿的发生,减少尿路感染及自主神经反射的发生:经会阴注射和经膀胱镜注射对神经原性膀胱的疗效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0.
脑卒中是由脑血管破裂或阻塞导致局部神经组织损伤而引发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具有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等均较高的特点,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最主要疾病之一。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学的发展,康复医学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今后脑卒中的康复治疗将作为国内康复医学领域重点发展的项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