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16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67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7篇
  1篇
中国医学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脑卒中作为神经内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其发病机制复杂多样。中医理论认为,脑卒中属于中医"中风"之范畴,气虚血瘀痰阻是发病的关键环节,故在治疗上以益气活血、化痰通络为首推。补阳还五汤与化痰通络汤治疗脑卒中症状疗效显著,可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振奋正气,激发潜能,有效调节脑、肢体和各脏腑的功能,有利于促进肢体和语言功能的恢复,改善生活质量,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重症脑瘫儿童外周血中微量元素和氧化应激状态的改变,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诊断标准,选取重症脑瘫患儿和年龄匹配的健康儿童各20例,抽取空腹血,分离血浆和红细胞。按照相应试剂盒提供的方法分别检测GSH、GSSG、LPO、ROS和SOD的氧化应激指标以及微量元素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重症脑瘫儿童外周血中氧化应激指标明显高于健康儿童组,微量元素则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量元素和氧化应激损伤参与了儿童重症脑瘫的发病,加强营养管理可改变患儿的氧化应激,可能有利于脑瘫的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并探讨基于运动表象的脑机接口(BCI)训练对亚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手功能康复的疗效。方法 2020年6月至2021年12月,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亚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4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20)和试验组(n=20)。两组均予药物治疗和常规综合康复,对照组采用手部康复机器人训练,试验组采用基于运动表象的BCI训练,共4周。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改良Barthel指数、改良Ashworth量表进行评定,表面肌电图检测患侧指浅屈肌、指伸肌和拇短展肌在最大等长收缩状态下的积分肌电值(iEMG)。结果 对照组脱落2例,试验组脱落1例。治疗后,两组各项指标均改善(t> 2.322, Z> 2.631, P <0.05);除FMAUE腕评分外,其他指标试验组优于对照组(t> 2.227, Z> 2.078, P <0.05)。结论 基于运动表象的BCI训练能有效改善亚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手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语言相关肌肉训练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脑性瘫痪患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8年12月收治的脑性瘫痪患儿175例,按入院时间分成研究组(n=88)和常规组(n=87)。常规组予以常规康复训练,研究组予以语言相关肌肉训练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比较两组康复效果,训练前及训练3个月后语言功能、精细运动功能。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89.77%(79/88)高于常规组的74.71%(65/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3个月后研究组语音语言表达、听觉感受及理解、视觉运动、抓握评分均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采用语言相关肌肉训练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脑性瘫痪患儿效果显著,能显著提升患儿精细运动功能及语言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对脑卒中患者躯干控制的疗效及躯干屈伸肌群表面肌电信号的变化。方法:将3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PNF躯干模式训练。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躯干控制能力测试(TCT)、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以及表面肌电均方根值(RMS)对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TCT、BBS及FMA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各项评分较对照组均明显提高(均P<0.05)。治疗前,2组患者患侧腹直肌及竖脊肌RMS组内比较均小于健侧(均P<0.05);治疗4周后,2组患者患侧腹直肌及竖脊肌RMS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健侧腹直肌及竖脊肌RMS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均P<0.05);观察组患者健患侧腹直肌及竖脊肌RMS较对照组均明显提高(均P<0.05)。结论:PNF躯干训练技术可以明显增强脑卒中偏瘫患者躯干肌群力量,提高躯干控制能力,改善平衡功能,从而促进患者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不同头位吞咽不同黏度液体食物对健康成人舌骨上肌群表面肌电的影响。 方法 随机选取健康受试者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设置的顺序,依次采用3种头位吞咽5种浓度的食物,每口量均为5 ml,实时记录每次吞咽时左、右侧舌骨上肌群的表面肌电信号。对原始肌电信号进行处理后,分析不同黏度和头位对舌骨上肌群激活水平影响的主效应,再采用简单效应分析确定黏度、头位和舌骨上肌群激活水平的交互效应。 结果 不同头位或不同黏度的主效应均存在差异,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转头位和右侧屈头位吞咽同黏度液体食物时,左侧舌骨上肌群净振幅值均高于右侧舌骨上肌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吞咽同黏度液体食物时,在中立位、右转头位、右侧屈头位,左侧舌骨上肌群的净振幅值依次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吞咽同黏度(0~3级)的液体食物时,右转头位右侧舌骨上肌群的净振幅值低于中立位和右侧屈头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吞咽4级的液体食物时,右侧屈头位右侧舌骨上肌群的净振幅值高于中立位和右转头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转头位吞咽0级液体食物时,左侧舌骨上肌群净振幅值显著低于吞咽1~4级的液体食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侧屈头位吞咽0级液体食物时,左侧舌骨上肌群净振幅值显著低于吞咽2~4级液体食物,吞咽1级液体食物时,左侧舌骨上肌群净振幅值显著低于吞咽3~4级的液体食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侧屈头位吞咽4级的液体食物时,右侧舌骨上肌群净振幅值高于吞咽0~1级的液体食物,吞咽3级液体食物时,右侧舌骨上肌群净振幅值高于吞咽1级的液体食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吞咽时采用不同的头位和黏度,可不同程度地影响舌骨上肌群的收缩。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不同间歇时间磁刺激对星形胶质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及相关机制。 方法 将传代星形胶质细胞分为对照组、1 s间歇组、5 s间歇组和10 s间歇组,分别给予相应间歇时间磁刺激,观察不同间歇时间磁刺激对星形胶质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星形胶质细胞在磁刺激作用下,采用PEA-15磷酸化阻滞剂Bis I、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1/2)阻滞剂U0126处理细胞,采用Transwell实验检测星形胶质细胞迁移能力,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pPEA-15和pERK1/2表达。 结果 1 s间歇时间磁刺激可明显增强星形胶质细胞迁移能力,促进PEA-15及ERK1/2磷酸化,并提高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加入Bis I可降低ERK1/2磷酸化水平及MMP-9表达,减弱磁刺激对星形胶质细胞的促迁移作用;经U0126试剂处理后,发现磁刺激对星形胶质细胞的促迁移作用显著下降。 结论 1 s间歇时间磁刺激能促进星形胶质细胞PEA-15磷酸化,提高ERK1/2磷酸化水平,进而增强下游蛋白MMP-9表达,从而促进星形胶质细胞迁移。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髂腰肌拉伸振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方法 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3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髂腰肌拉伸振动训练。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表面肌电图记录患侧髋关节主动屈曲时髂腰肌最大自主等长收缩的均方根值(RMS),评估其肌肉兴奋性,并测量患侧髋关节主动关节活动度(AROM);采用步态分析、Berg平衡量表评估其步行及平衡功能。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髂腰肌RMS、AROM、步长及步速、BB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上述指标均较组内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且观察组髂腰肌RMS[(29.71±4.99)μV]、AROM[(25.15±5.86)°]、步长[(0.57±0.08)m]及步速[(0.51±0.06)m/s]、BBS评分[(45.15±6.42)分]较对照组优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髂腰肌拉伸振动训练可明显提高脑卒中患侧髂腰肌肌肉兴奋性,改善其平衡能力及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9.
膝矫形器对脑卒中后胭绳肌痉挛患者步行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膝矫形器对胭绳肌挛缩偏瘫患者步行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68例脑卒中患者分为矫形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矫形器组在上述治疗方法基础上加用膝矫形器。观察治疗6周后患者运动分值、行走功能及Barthel指数的变化。结果:康复治疗6周后,矫形器组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有明显改善,运动分值、步行功能及Barthel指数(BI),矫形器组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BI〈0.01)。结论:膝矫形器加快胭绳肌挛缩患者步行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间歇口腔胃管营养法在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间歇口腔胃管营养法即进食前将胃管经口腔插入胃内,经胃管将营养丰富的流质饮食、水与药物注入胃内,注入完毕随即拔管的营养供给法。它既是一种进食代偿手段,也是一种治疗吞咽障碍的方法[1]。吞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的常见并发症,若不及时处理,不仅会造成机体营养代谢失调,还会因进食不当引发吸入性肺炎,重者危及生命。2006年1—12月我科对30例脑卒中合并吞咽障碍的患者实施间歇口腔胃管营养法,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