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特种医学   4篇
综合类   2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总结右腋动脉插管体外循环(ECC)、选择性顺行脑灌注在主动脉夹层手术中应用的初步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2008年7月采用深低温停循环(DHCA)加右腋动脉插管选择性顺行脑灌注(ASCP)手术治疗I型主动脉夹层10例。男8例,女2例。年龄24~63岁,平均(41.7±12.0)岁。升主动脉+全弓置换+降主动脉术中支架置入术5例,升主动脉+全弓置换2例,升主动脉+右半弓置换3例。结果本组主动脉阻断时间83~258min,平均(132.3±52.8)min。深低温停循环时间8~53min,平均(29.10±18.30)min,选择性脑灌注时间8~58min,平均(33.4±18.5)min。手术死亡2例,1例因术中出血、体外循环时间长不能脱机,1例因术后低心排和多脏器功能衰竭。术后暂时性脑损害2例,均治愈出院,无永久性脑损害发生。结论右腋动脉插管灌注和顺行脑灌注在主动脉夹层手术中可提供有效的脑保护,其操作简便、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影响心脏瓣膜手术后早期住院死亡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2001年1月—2010年11月,618例心脏瓣膜疾病患者在我科行手术治疗,其中男339例,女279例,年龄10-74(44.01±13.95)岁;风湿性心脏病387例,非风湿性心脏病231例;以手术后早期住院死亡为研究终点,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术后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心脏瓣膜术后早期住院死亡率6.2%(38/618),死亡原因依次为低心排综合征,室性心律失常,多器官功能衰竭。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5岁(P=0.000)、心功能Ⅳ级(P=0.000)、肺动脉高压≥60 mmHg(P=0.024)、体外循环时间≥3 h(P=0.000)、主动脉阻断时间≥2 h(P=0.000)、术后出现并发症(P=0.011)、输血量≥2 000 ml(P=0.000)是瓣膜手术后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年龄≥65岁(P=0.042)、心功能Ⅳ级(P=0.019)、体外循环时间≥3 h(P=0.000)、术后出现并发症(P=0.000)、输血量≥2 000 ml(P=0.000)是瓣膜手术后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重视心脏瓣膜术后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处理,缩短体外循环时间,减少并发症,对降低瓣膜手术的死亡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右腋动脉插管体外循环(ECC)、选择性顺行脑灌注在主动脉夹层手术中应用的初步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2008年7月采用深低温停循环(DHCA)加右腋动脉插管选择性顺行脑灌注(ASCP)手术治疗Ⅰ型主动脉夹层10例。男8例,女2例。年龄24~63岁,平均(41.7±12.0)岁。升主动脉+全弓置换+降主动脉术中支架置入术5例。升主动脉+全弓置换2例,升主动脉+右半弓置换3例。结果本组主动脉阻断时间83~258min,平均(132.3±52.8)min。深低温停循环时间8~53min,平均(29.10±18.30)min,选择性脑灌注时间8~58min,平均(33.4±18.5)min。手术死亡2例,1例因术中出血、体外循环时间长不能脱机,1例因术后低心排和多脏器功能衰揭,术后暂时性脑损害2例,均治愈出院,无永久性脑损害发生。结论右腋动脉插管灌注和顺行脑灌注在主动脉夹层手术中可提供有效的脑保护,其操作简便、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影响心脏瓣膜手术后早期住院死亡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2001年1月—2010年11月,618例心脏瓣膜疾病患者在我科行手术治疗,其中男339例,女279例,年龄10-74(44.01±13.95)岁;风湿性心脏病387例,非风湿性心脏病231例;以手术后早期住院死亡为研究终点,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术后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心脏瓣膜术后早期住院死亡率6.2%(38/618),死亡原因依次为低心排综合征,室性心律失常,多器官功能衰竭。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5岁(P=0.000)、心功能Ⅳ级(P=0.000)、肺动脉高压≥60 mmHg(P=0.024)、体外循环时间≥3 h(P=0.000)、主动脉阻断时间≥2 h(P=0.000)、术后出现并发症(P=0.011)、输血量≥2 000 ml(P=0.000)是瓣膜手术后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年龄≥65岁(P=0.042)、心功能Ⅳ级(P=0.019)、体外循环时间≥3 h(P=0.000)、术后出现并发症(P=0.000)、输血量≥2 000 ml(P=0.000)是瓣膜手术后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重视心脏瓣膜术后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处理,缩短体外循环时间,减少并发症,对降低瓣膜手术的死亡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总结右心室双出口(DORV)外科治疗效果。方法 1997年1月—2012年6月,外科手术治疗DORV共102例,按照STS-EACTS制定的先心病数据库命名计划将DORV分型:法洛四联症型50例(49.0%)、室间隔缺损型28例(27.5%)、大动脉转位型16例(15.7%)、远离两大动脉VSD型8例(7.8%)。手术方式:双心室矫治术76例(74.5%),单心室功能矫治术19例(18.6%),其他姑息手术7例(6.9%)。结果全组住院死亡13例(死亡率12.7%),主要死亡原因是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7例,早期再手术4例(3.9%)。随访67例,随访时间3~167(中位数50,四分位间距73)个月,需再次手术的患者共15例(15/67,22.4%),心室流出道梗阻是再次手术的主要原因。结论根据STS-EACTS制定的标准对DORV进行分类,更有利于选择手术指征和分析结果。随访期间需要再次手术的患者应及时采取治疗措施。DORV的外科治疗可获得良好的早中期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我院微小切口直视心脏手术的临床经验。方法 2011年10月—2013年2月进行的微小切口(右胸前外侧微小切口)直视心脏手术52例,均经外周插管建立体外循环,术中采用负压辅助静脉引流装置(VAVD),经胸阻断主动脉,冷血停跳液(4:1)顺行灌注保护心肌,直视下行心内直视手术。其中房间隔缺损修补40例(合并动脉导管结扎术1例,合并三尖瓣成形9例),二尖瓣置换9例,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矫治1例,肺静脉异位引流矫治1例,主动脉窦瘤破裂修补1例。结果全部病例均完成微小切口直视心脏手术,全组无围术期死亡病例。手术时间115245(152±23.6)min,体外循环时间46245(152±23.6)min,体外循环时间46202(86.3±66.8)min,主动脉阻断时间28202(86.3±66.8)min,主动脉阻断时间28165(62.3±40.2)min;呼吸机辅助时间4165(62.3±40.2)min;呼吸机辅助时间451(14.3±10)h,术后24h胸腔引流液量6051(14.3±10)h,术后24h胸腔引流液量60480(179±86)ml,ICU停留时间1480(179±86)ml,ICU停留时间14d;术后住院时间54d;术后住院时间510(7.3±1.8)d,无心脏及股动静脉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与传统直视心脏手术相比,微小切口直视心脏手术具有创伤小、切口美观、出血少、无胸骨破坏、疼痛轻、恢复快和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