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27篇
综合类   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 探讨锥形束CT (CBCT)在鼻泪管阻塞性疾病辅助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8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鼻泪管阻塞性疾病患者10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52例,观察组患者采用CBCT检查鼻泪管,对照组采用CT泪道造影检查鼻泪管。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鼻泪管的影像解剖形态、解剖参数(骨性鼻泪管长度、中段管径最小横径、管径最小面积)及剂量长度乘积。结果 两种成像方法均可清楚观察患者骨性鼻泪管的解剖形态,清晰显示骨性鼻泪管的阻塞情况及周围组织结构。两组患者鼻泪管斜冠状位的长度、中段最窄处的横径及横截面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剂量长度乘积为50.35 mGy.cm,是对照组剂量长度乘积的1/6左右。结论 与CT泪道造影比较,CBCT成像可以精准显示鼻泪管阻塞性疾病患者鼻泪管引流状态,明确阻塞部位和程度,且具有辐射剂量低、空间分辨率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儿童脑梗死的临床及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7个月~14岁脑梗死患儿临床及MRI资料,均接受头部常规MRI及弥散加权成像(DWI),11例同时接受MR血管造影(MRA),5例同时接受动脉自旋标记(ASL)灌注成像,观察其相关特点。结果 14例中,5例为先天性心脏病及脑动脉瘤术后,2例脑部外伤,2例颅内病毒感染,1例血管肌纤维发育不良,1例非特异性血管炎,3例病因不明;其中6例病变累及基底核区,4例累及单或双侧脑叶,小脑半球受累2例,脑桥及丘脑受累各1例。常规MRI中,14例病灶T1WI均呈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1例基底核区及侧脑室旁梗死区见出血转化,2例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图像示病变周围脑沟内血管扩张;DWI中1例病灶呈低信号外,13例病灶呈高或稍高信号。11例接受MRA,其中6例未见异常、5例脑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闭塞或重度狭窄。5例急性及亚急性期患儿接受ASL检查,其中4例病变呈高灌注,1例病变中央呈低灌注、边缘呈高灌注。结论 先天性心脏病术后、脑部外伤及颅内感染是儿童脑梗死常见病因;基底核区及脑叶为儿童脑梗死好发部位,再灌注易见于急性及亚急性期梗死灶。  相似文献   
3.
不可逆电穿孔(IRE)为消融治疗肿瘤技术,尤其适用于特殊部位实体肿瘤,可不损伤血管及胆道等肿瘤周围结构,常用于消融治疗肝脏恶性肿瘤。近年来国内专家对于IRE消融治疗肝脏肿瘤已获得了成熟经验。为更好发挥IRE优势和规范临床操作、最大限度避免相关并发症,特召集国内相关专家讨论制定此共识,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估心脏磁共振(CMR)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后左心室不良重构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86例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1周及5个月的临床资料和CMR图像。所有受试者均采集电影和LGE序列。将患者分为左心室不良重构组(n=25)和无左心室不良重构组(n=61)。左心室不良重构定义为第2次CMR检查时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较初始CMR增加15%或更多。CMR分析包括左心室容积、心肌梗死特征、整体和区域心肌功能。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左心室不良重构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 在初始CMR时,两组患者的左心室容积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左心室不良重构组梗死质量百分比[(34.07±10.04)%vs(22.20±11.29)%,P<0.001]和微血管阻塞(MVO)质量百分比[1.9(0, 3.8)%vs 0(0, 1.06)%,P<0.001]明显大于无左心室不良重构组。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的心肌损伤和心功能均有恢复。但在第2次CMR时,左心室不良重构患者有更低的LVEF [(42.01±9....  相似文献   
5.
对局部进展期胰腺癌(LAPC)术前需先行转化治疗,但之后大部分LAPC仍无法切除。局部消融技术、尤其纳米刀的应用为治疗LAPC带来突破性进展。本文围绕消融技术治疗LAPC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 基于动物实验,结合文献回顾初步观察CT引导下置入新型便携式胸腔闭式引流装置用于治疗气胸的价值。方法 建立16头巴马猪气胸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每组8头。对实验组于CT引导下置入新型便携式胸腔闭式引流装置,对照组置入传统胸腔闭式引流装置。对比组间肺完全复张时间、引流效率、手术时间及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等差异,并与文献报道中的同类装置进行对比,初步观察新型胸腔闭式引流装置用于气胸的价值。结果 2组动物均存活,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实验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组间肺完全复张时间、引流效率、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引流完全后实验组血氧饱和度和心率均恢复至正常水平,与建模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CT引导下置入新型胸腔闭式引流装置用于巴马猪气胸模型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动物实验观察射频消融后肺组织血管内血栓形成与消融功率及时间的关系。方法 将20只普通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A、B、C、D共4组,每组5只;分别以20、25、30、40 W消融功率对包含直径≤3 mm小血管的单侧肺局部组织行CT引导下经皮穿刺肺组织射频消融,对各组内5只兔分别设定消融时间为4、7、10、15及20 min。完成消融后处死动物,取肺组织,于光镜下观察消融区血管内血栓形成情况。结果 消融4 min后,4组消融区血管内均见不完全性血栓形成;消融7 min后,A、B、C组血管内见不完全性血栓,D组血管内见完全性血栓形成。A、B、C组消融10、15、20 min后血管内见完全性血栓形成;D组消融10、15 min后血管内见完全性血栓形成,继续消融见局部组织炭化严重、阻抗过高,难以维持20 min消融。结论 射频消融后肺组织血管内血栓形成与消融功率及时间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报道1例锥形束乳腺CT(CBBCT)引导下微波消融(MWA)治疗乳腺结节状腺病患者,结合复习文献初步观察CBBCT引导下MWA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患者女,60岁,左乳溢液3年余;超声示左乳3点方向距乳头约3 cm处1.7 cm×0.6 cm×0.9 cm低回声结节;穿刺病理诊断乳腺结节状腺病。行CBBCT引导下MWA,观察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即刻消融区呈稍高密度,完全覆盖病灶;术后3天增强CBBCT扫描显示消融区无强化。术中患者感轻度刺痛,术后2天消融侧乳腺区胀痛,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本例以CBBCT引导下MWA成功治疗乳腺结节状腺病,提示此法具有安全、有效治疗乳腺良性肿瘤的潜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使用对比剂钆贝葡胺(Gd-BOPTA)单倍剂量与半倍剂量对臂丛神经(brachial plexus, BP)增强MRI的影响。方法 选取行MRI的BP损伤患者39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20例,B组19例。A组使用Gd-BOPTA的单倍剂量0.1 mmol/kg, B组使用Gd-BOPTA的半倍剂量0.05 mmol/kg,两组注射速率为1.5 ml/s,以相同速率注射生理盐水20 ml,应用高压注射器将对比剂和生理盐水全部注射完毕后行3D SPACE STIR序列扫描,用最大密度投影对BP进行三维重建,测量左右两侧BP颈6(C6)及其周围软组织的平均信号值(SI)和均方差(SD),根据公式计算左右两侧BP的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结果 注射对比剂前平扫BP的SNR为20.723±9.808,CNR为6.626±4.498;B组增强后BP的SNR为35.106±12.264,CNR为15.844±6.634; B组增强后与平扫BP的SNR与CNR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增强后BP的SNR为40.665±25.270,CNR为20.2...  相似文献   
10.
CT引导下肺肿瘤微创介入治疗围术期护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肺癌占我国肿瘤致死病因的第1位[1],微创介入作为重要局部治疗手段[2]逐渐受到认可,射频消融、冷冻消融、化学消融[3]、微波消融、放射粒子植入等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CT引导下肺肿瘤微创介入围术期护理既有围术期护理的共性,也有其特殊要点。本文就围术期护理要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