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4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团体任务导向性训练(TOT)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及手功能的疗效。方法:脑卒中恢复期患者68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一对一组和团体组,各34例。2组患者均行常规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一对一组和团体组分别给予一对一和团体TOT;20 min/d,5 d/周,共训练8周。于治疗前、后进行采用Fugl-Meyer上肢运动量表(FMA-U)评价患者上肢运动功能;行Carroll上肢功能测试(UEFT);采用改良Bathel指数(mBI)评价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前,2组的U-FMA、UEFT及mBI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上述3项评分均较同组治疗前提高(均P0.05),且团体组高于一对一组(均P0.05)。结论:团体TOT较一对一TOT能更好地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上肢及手功能障碍,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呼吸训练联合作业治疗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包括偏瘫肢体良肢位摆放、物理因子治疗及运功功能训练等),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呼吸训练(包括渐进性吸气肌抗阻训练和呼吸控制训练)及作业治疗,每天训练2次。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表面肌电生物反馈(sEMGBF)疗法联合上肢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手功能的疗效。方法:脑卒中恢复期患者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2例,2组患侧上肢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另给予sEMGBF疗法和神经松动术。每天治疗1次,其中表面肌电生物反馈20 min/次,神经松动术15 min/次,每周治疗5 d,连续治疗6周;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评估2组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U-FMA)、患侧腕关节主动背伸关节活动度(ROM)、患侧伸腕肌力(MMT评定法)及改良Bathel指数(MBI)评分。结果:治疗6周后,2组U-FMA评分、患侧腕关节主动ROM、伸腕肌力、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且治疗组提高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联合神经松动术可改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手功能,提高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4.
高李侠  马艳  肖府庭 《中国康复》2016,31(5):375-376
目的:探讨偏振光星状神经节照射联合肩周封闭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疗法,观察组在康复训练疗法的基础上加用偏振光星状神经节照射联合肩周封闭治疗,于治疗2周后对患者临床疗效、肩关节疼痛程度、肩关节活动度进行评定,对评定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治疗2周后,2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2组肩关节活动度均明显大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93.3%、50.0%,P0.05)。结论:偏振光星状神经照射联合肩周封闭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疗效显著,能明显降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肩痛评分,能明显改善肩-手综合征患者肩关节无痛外展的活动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呼吸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肺功能及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条件的8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呼吸训练。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用力肺活量(FVC)、1秒用力呼气量(FEV1)、峰值呼气流速(PEF) FEV1与FVC比值(FEV1/FVC)评估患者肺功能,Sheikh躯干控制评分量表(TCT)评估患者躯干功能改善情况,Fugl-Meyer量表(FMA)、Wolf运动功能测试(WMFT)、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估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8周后,观察组FVC、FEV1、PEF及FEV1/FVC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提高(均P 0. 05﹚,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组患者TCT、FMA、WMFT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 0. 05),且观察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 0. 05)。结论:在常规康复运动疗法基础上辅以呼吸训练,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患者恢复期的肺功能及上肢运动功能,其疗效优于单纯康复运动疗法,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研究、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双侧上肢运动(BAT)联合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恢复期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BAT组及观察组,每组30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包括关节活动度训练、Bobath治疗、手功能训练等;BAT组在此基础上辅以上肢双侧运动训练,观察组则在BAT组干预基础上辅以CIMT治疗,同时限制健侧上肢活动。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简式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上肢FMA)和Carroll上肢功能测试量表(UEFT)评估3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水平,同时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评估患者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情况。 结果 经治疗6周后3组患者上肢FMA评分、UEFT评分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并且BAT组上肢FMA评分[(42.55±11.04)分]和UEFT评分[(76.11±8.89)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观察组上肢FMA评分[(57.64±10.57)分]、UEFT评分[(89.72±9.07)分]及MBI评分[(86.73±12.21)分]均显著优于BAT组及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BAT疗法与CIMT疗法联用能进一步改善恢复期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提高其ADL能力,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电针联合手法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颈性眩晕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干预(以物理因子治疗为主),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电针及手法推拿治疗。于治疗前、治疗3周后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同时对比2组患者焦虑情绪及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变化情况。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临床有效率(96.6%)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焦虑情绪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并且治疗后观察组无焦虑患者占比(76.7%)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显著增加(P<0.05),并且观察组双侧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分别为(35.10±7.78)cm/s,(34.63±6.38)cm/s)]、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47.97±7.56)cm/s]亦显著快于对照组(P<0.05)。 结论 电针联合手法推拿可改善颈性眩晕患者脑供血不足,缓解焦虑情绪,有效减轻眩晕症状。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呼吸功能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障碍的改善作用。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2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吞咽功能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呼吸功能训练,每天训练1次。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吞咽造影检查(VFSS)评估患者吞咽功能,同时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用力肺活量(FVC)、1秒用力呼气量(FEV1)及呼气峰流速(PEF)进行检测。 结果 治疗4周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显效率(85.71%)明显高于对照组(61.9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VF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VFSS评分[(8.92±0.95)分]亦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7.36±1.62)分],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FVC[(3.57±0.48)L]、FEV1[(2.83±0.49)L/s]及PEF[(5.36±1.04)L/s]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常规吞咽功能训练基础上辅以呼吸训练,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及肺功能,其疗效优于单纯吞咽功能训练,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左背外侧前额叶阳极经颅直流电刺激对脑卒中后抑郁症的疗效。方法:将4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0例,观察治疗4周。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在第1周及第2周每日增加阳极经颅直流电刺激左背外侧前额叶治疗,对照组只进行常规的康复治疗训练。在经颅直流电刺激介入前及第1周、第2周、第4周后分别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改良Barthel指数(MBI)、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量表(IADL)评定患者心理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经颅直流电刺激(t DCS)治疗1周、2周后的HAMA、HAMD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且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在刺激结束2周后的随访对比中明显要优于对照组。结论:阳极经颅直流电刺激左背外侧前额叶对脑卒中后抑郁症可减轻或消除脑卒中患者的抑郁或者焦虑情绪,提高患者的日常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电针或穴位埋线联合盆底肌生物反馈训练治疗轻中度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患者的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轻中度SUI女性患者分为盆底肌训练组、电针观察肌及埋线观察组。3组患者均给予盆底肌生物反馈训练,电针观察组、埋线观察组患者则在上述干预基础上分别辅以电针或穴位埋线治疗,3组患者治疗持续时间均为6周。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结束后6个月随访时分别采用尿垫试验、尿失禁生活质量问卷简表(ICI9-Q9-SF)对各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1h漏尿量、ICI9-Q9-SF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及治疗结束6个月后随访时发现3组患者1h漏尿量、ICI9-Q9-SF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进一步比较发现,治疗后电针观察组、埋线观察组患者1h漏尿量[分别为(5.8±1.5)g和(6.0±1.4g)]及ICI9-Q9-SF评分[分别为(4.5±1.0)分和(5.0±1.2)分]亦显著优于盆底肌训练组(P<0.05),而治疗后电针观察组与埋线观察组1h漏尿量及ICI9-Q9-SF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电针或穴位埋线联合盆底肌训练均能有效改善轻中度SUI患者控尿能力,且远期康复疗效较好;与电针比较,穴位埋线耗时短,治疗次数少,更易被患者接受,上述中西医结合治疗值得在轻中度女性SUI患者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