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26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2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6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微卫星不稳是一种重要的基因改变方式,在肿瘤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其发生是由于错配修复基因发生缺陷所致。错配修复基因hMLH1突变在遗传性非息肉性大肠癌中的作用已有报道,但在散发性大肠癌的作用尚缺乏深入的研究。目的:探讨错配修复基因hMLH1突变在大肠癌发生中的作用及与微卫星不稳的关系。设计:单一样本实验。单位: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消化科。材料:76例大肠癌及相应正常组织均为2001-01/2003-12西南医院外科手术切除标本,所有患者均无肿瘤家族史,并未接受过放疗和化疗,对实验知情同意。方法:采用二维DNA电泳和DNA测序技术检测hMLH1突变;采用聚合酶链反应为基础的方法检测微卫星不稳。主要观察指标:①大肠癌hMLH1突变及微卫星不稳检出率。②微卫星不稳与hMIH1突变的关系。结果:①76例大肠癌中检出hMLH1基因突变8例,突变率为10.5%,检出微卫星不稳20例,检出率为26.3%。右侧大肠癌hMLH1突变和微卫星不稳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左侧大肠癌(6/26比2/50,x^2=4.739,P=0.029;11/26比9/50,x^2=5.212,P=0.022),hMLH1突变和微卫星不稳与肿瘤大小、分化程度、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临床病理分期无显著相关。②将微卫星不稳分为高频率微卫星不稳(≥2个位点)10例、低频率微卫星不稳(仅为1个位点)10例和微卫星不稳阴性56例3组,8例hMLH1基因突变均发生于高频率微卫星不稳组,而低频率微卫星不稳和微卫星不稳阴性组未见有突变者。结论:hMLH1基因突变与微卫星不稳多发生于右侧大肠癌,hMLH1突变与高频率微卫星不稳大肠癌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人端粒保护蛋白(hPOT1)RNA干扰对胃癌BGC823细胞端粒重复序列结合因子1(TRF1)、端粒重复序列结合因子2(TRF2)、端锚聚合酶(Tankyrase1)转录水平的影响.方法 采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TRF1、TRF2和Tankyrase1在mRNA表达水平的改变.结果 hPOT1RNA干扰抑制细胞中hPOT1表达后,TRF1表达明显上调,TRF2和Tankyrase1明显下调.结论 人胃癌BGC823细胞中hPOT1表达下调伴随TRF1表达明显上调、TRF2和Tankyrase1表达明显下调,提示hPOT1和TRF1、TRP2、Tankyrase1三个端粒相关蛋白之间具有较为密切的联系,并且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3.
Barrett食管粘蛋白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Barrett食管中粘蛋白的表达,探讨粘蛋白表达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Barrett食管上皮中MUC1、MUC2、MUC3、MUC5AC及MUC6粘蛋白的表达,分析粘蛋白表达与Barrett食管组织病理学分型及放大内镜下小凹分型间的关系。结果Barrett食管胃型化生上皮以及肠化上皮均可见MUC1的弱阳性表达;肠化上皮中见MUC2的强阳性表达,阳性表达主要位于杯状细胞胞浆中;MUC3不仅在Barrett食管肠化上皮表层的柱状细胞及杯状细胞浆表达,而且在肠化上皮的无肠化区的柱状细胞内也可见阳性表达;MUC5AC不仅在Barrett食管胃、肠上皮化生的表层柱状上皮胞浆内强阳性表达,而且在杯状细胞亦见阳性表达;在Barrett食管胃、肠两型上皮化生的深层腺体均可见MUC6的阳性表达,抗原定位于细胞浆内,杯状和柱状细胞均有阳性反应物质;在不同分型小凹中,绒毛状及不规则型小凹上皮MUC2、MUC3的阳性表达显著高于点状和棒状(P〈0.01);MUC2、MUC3仅在肠化上皮中表达,在胃底及交界型上皮中无表达;MUC1、MUCSAC及MUC6在胃型及肠型化生上皮中均呈阳性表达,阳性表达率在各组织病理分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arrett食管肠化生上皮中特异表达MUC2与MUC3;MUC3的表达可能是肠化形成的早期事件;绒毛状及不规则型小凹中MUC2与MUC3高表达提示两型小凹的肠型分化特点,检测其表达有助于Barrett食管特殊肠上皮化生的识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揭示肝细胞癌患者的HCV感染情况及其致癌机理。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46例肝细胞癌癌组织及其38例癌旁肝组织中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作了定位研究,并进一步检测其中癌基因ras、cmyc和抑癌基因p53的蛋白表达。结果:核心抗原的检出率分别为217%和368%,46例肝癌患者中16例存在丙型肝炎病毒感染;p21、cmyc和p53蛋白在癌组织中的检出率分别为587%、674%和304%;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阳性与阴性组患者之间的p21、cmyc和p53蛋白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癌旁肝硬化的阳性率分别为875%和867%(P>005)。结论:上述结果提示丙型肝炎病毒致肝细胞癌的机理可能与ras、cmyc和p53基因的激活或失活无关,其机理尚待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埃索美拉唑与奥美拉挫三联疗法治疗胃溃疡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6月到2014年6月收治的100例胃溃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50例接受奥美拉唑三联治疗,试验组50例接受埃索美拉唑三联治疗。均治疗4周后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及 HP 根除率,做比较分析。结果:临床观察发现,试验组接受埃索美拉唑三联治疗溃疡有效率位94.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00%,试验组 HP根除率94.00%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埃索美拉唑三联与奥美拉唑三联具有更明显的疗效,临床不良反应小,HP 根除率高,较适合临床普及运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采用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药物治疗乙肝肝硬化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8月~2014年9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90例乙肝肝硬化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数字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比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拉米夫定药物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联合阿德福韦酯药物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经过药物治疗后,其治疗所用时间为(75.3±10.5) d,HBV 转阴用时为(53.8±7.5)d,转阴率高达39例(86.67%),此外在治疗效果方面,其治疗的有效率高达91.11%;对比组病人经药物治疗后,其治疗所用时间为(95.6±15.8)d,HBV 转阴用时为(81.3±11.6)d,转阴率达到28例(62.22%),此外在治疗效果方面,其治疗的有效率高达62.22%。研究组病人在以上方面都要明显优于对比组患者,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乙肝肝硬化疾病的临床治疗中,采用拉米夫定药物治疗,同时加阿德福韦酯药物进行治疗,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能够极大的提升治疗的有效率,极大的缩短病人的治疗时间,同时还能有效的提升 HBV 的转阴率,及缩短其转阴用时,因而该药物治疗方法在该疾病的临床治疗中,有着积极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揭示胃癌及肠化组织中的MUCl基因的表达与临床病理行为之间的联系。方法:用BCl抗体和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人正常胃肠遭粘膜、肠化粘膜以及胃癌组织中MUCl基因核心蛋白的表达。结果:人正常胃粘骥组织中广泛分布MUCl基因产物(100%)、而肠化组织及胃癌组织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59%、63.0%;胃癌组织中MUCl基因表达与癌组织大小(P<001)、淋巴结转移(P<0.05)和临床分期(P<0.01)有明显的相关;胃癌组织中MUCl基因表达程度与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相关(P<0.05).随着MUCl基因表达的增强,淋巴结转移减少,临床Ⅰ-Ⅱ期的比例增多。不同类型肠化中MUCl基因表达无差异(P>O、05)。结论:上述结论强烈提示用BCl抗体检测的MUCl基因是胃癌进展有用标志、与胃癌的嵇床病理行为密切相关,而与肠化分型无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原发性肝癌(HCC)患者肝组织中HCV相抗原的表达,揭示在HCV在HCC发生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定位46例HCC组织及38例癌旁组织中HCV核心,NS3,NS5抗原和HBsAg。结果 癌组织中各抗原的检出率分别为21.7%,21.7%,15.2%和19.6%,癌旁组织中的检出率分别为36.8%,34.2%,31.6%和78.9%,阳性染色细胞呈弥漫,灶状和散在分布,各抗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核干细胞因子在食管腺癌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食管腺癌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应用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40例食管腺癌中核干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结果核干细胞因子阳性表达率在食管腺癌中为95%(38/40),而癌旁组织无核干细胞因子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5);核干细胞因子阳性表达率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TNM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无关,与肿瘤分化程度有关(P〈0.05)。结论核干细胞因子在食管腺癌中异常表达,有望为食管腺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