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8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11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53篇
内科学   8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8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89篇
预防医学   22篇
药学   17篇
中国医学   23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细胞内游离Ca2+([Ca2+]i)在培养的不同发育阶段皮层神经元无镁诱导惊厥性损伤中的作用,探讨惊厥性脑损伤年龄依赖性的可能机制.方法:体外培养6 d、17 d的胚胎大鼠皮层神经元用无镁细胞外液处理3 h,或于无镁处理前用NMDA(N-甲基-D-门冬氨酸)受体拮抗剂或Ca2+通道阻滞剂预处理,用MTT代谢率测定的方法检测神经元损伤,以Fluo-3作标记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扫描的方法检测[Ca2+]i.结果:体外培养6 d、17 d的神经元单纯无镁组MTT代谢率较同期对照组降低.应用MK-801 10 μmol*L-1、AP-5 50 μmol*L-1、尼莫地平10 μmol*L-1预处理后再给无镁处理,培养6 d、17 d的神经元MTT代谢率均不同程度高于同期单纯无镁组.培养6 d、17 d的神经元相对荧光强度之间差异有显著性,两者与基线荧光强度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应用上述各种拮抗剂后,[Ca2+]i改变的峰值均明显低于同期单纯无镁组.结论: 在体外不同发育阶段的神经元,短暂无镁处理诱导惊厥样放电所引起的神经元线粒体功能损伤以及[Ca2+]i改变程度不同.这种[Ca2+]i改变的年龄依赖性可能是惊厥导致神经元损伤的年龄依赖性的机制之一.NMDA受体-Ca2+通道激活是导致这种[Ca2+]i改变及神经元损伤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2.
新生大鼠反复惊厥对NMDA受体表达的长期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反复惊厥对大鼠脑内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表达,以及成年期认知功能和惊厥阈的长期影响。方法:生后6d(用P6表示,下同)的Wistar大鼠随机分成两组,每组6只,惊厥组每日吸入三氟乙醚诱导惊厥发作1次,每次持续30min,连续6d;对照组同样操作但不吸入三氟乙醚。两组大鼠于P60-P65行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于P75时给予大鼠腹腔注射戊四唑(PTZ)测定大鼠的惊厥阈。随即断头处死大鼠,分离大脑皮质和海马,匀浆提取细胞膜蛋白,应用免疫印记法测定NMDA受体亚基l(NRl)和NR2A-2D表达的变化。结果:从P6l至P65,两组大鼠寻找平台时间均逐渐缩短,惊厥组大鼠在P65的平均寻找平台时间较对照组显著延长。惊厥组大鼠注射PTZ后发生惊厥的潜伏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在大脑皮层,惊厥组大鼠较对照组NRl和NR2B表达水平明显下调,在海马这两种亚基表达水平无明显改变,在大脑皮层和海马区,惊厥组较对照组NR2A表达水平明显下调,NR2C表达水平明显上调。两组在皮层和海马均无NR2D表达。结论;新生大鼠反复惊厥可导致远期认知障碍,同时伴有NMDA受体的数量和结构上的长期改变,NMDA受体表达的这种改变可能在发育期惊厥导致的脑长期认知功能损害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清sICAM—l和TGF—β1水平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 (AA ,再障 )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 1(sICAM - 1)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 - β1)水平及其意义 .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再障 3 0例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 15例 ,正常对照组 2 0例血清sICAM - 1和TGF - β1水平 .结果 慢性再障 (CAA)组sICAM - 1较正常组明显增高 (p <0 0 5 ) ,TGF - β1较正常组明显降低 (p <0 0 1) ;重型再障 (SAA)和MDS组sICAM - 1均较正常组显著增高 (p均 <0 0 1) ,TGF - β1均较正常组显著下降 (p均 <0 0 1) .SAA组sICAM - 1较CAA组显著增高 (p <0 0 5 ) ,MDS组与CAA组比较 ,sICAM - 1明显增高 (p <0 0 1) ,MDS组与SAA组比较 ,TGF - β1明显增高 (p <0 0 1) .动态观察 10例再障 ,随着病情的好转 ,sICAM - 1水平逐渐下降 ,TGF - β1水平趋于上升 ;当病情加重时 ,sICAM - 1上升 ,TGF - β1下降 .血清sICAM - 1和TGF - β1接近正常者疗效、预后好 .结论 高水平的sICAM - 1和低水平的TGF - β1可能参与再障造血干 /祖细胞衰竭的病理生理过程 ;动态检测sICAM - 1和TGF - β1水平 ,为再障患者监测病情、评价疗效、指导临床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较为客观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天津地区国人CETP第15外显子突变(Asp^442→Gly)频率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检测胆固醇酯转移蛋白第15外显子突变(Asp^442→Gly),为探讨CETP在A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提供基础数据和参考资料。方法:利用特异设计的错配碱基引物,在PCR扩增获得的人CETP第15外显子突变片段人工导入了-MspI酶切位点,根据酶切片段的电泳图谱检测人CETPAsp^442→Gly突变。结果:131例正常成年人中发现4例杂合子突变,突变率为3.05%,首次证实Asp^442→G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不同HTL处理方法和剂量对鸡胚神经管发育的影响,构建鸡胚神经管畸形的最佳动物模型。方法采用白来航鸡种蛋于孵化28h分别采用胚胎滴注,胚盘注射,神经沟注射三种方法给予不同浓度的HTL处理,于E5收集胚胎,观察胚胎表型并记录分析,并进一步对有意义的剂量组及发育时期扩大样本量。结果胚胎滴注组畸形发生率较低,胚盘注射组虽然畸形率有所升高,但胚胎存活率低,神经沟注射组胚胎E5的神经管畸形总发生率达到了41.5%。且在0.5m M HTL神经沟注射时胚胎的畸形率最高。结论 0.5m M HTL神经沟注射可诱导鸡胚神经管畸形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利用留言板进行排班的方法对护士工作积极性及护士的满意度的影响。方法对某一时期同一人群护士采用不同的排班方法。实验组利用留言板进行排班的方法;对照组利用传统的护士长自己排班的方法,分别经过半年的实施。通过对护士的工作积极性进行统计及为护士发放调查问卷来调查护士对工作分配的满意度,进行分析利用留言板排班的方法对护士的影响。结果实施不同的排班方法,护士的工作积极性有显著性差异(P<0.01)、护士对工作分配的满意度也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留言板在护理排班中应用,提高了护士工作的积极性及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晶状体摘除术与激光周边虹膜切开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效果。方法将86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激光周边虹膜切开术,观察组行晶状体摘除术,比较2组疗效。结果术前2组患者的眼压、前房深度、视力及术后眼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前房深度及视力均较对照组有所提高,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激光周边虹膜切开术相比,晶状体摘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有助于视力恢复,且并发症相对较少,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后合并高钠血症的临床治疗及高钠血症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该院2007年1月-2014年12月间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合并高钠血症63例患者临床资料,对比血钠高低对死亡率的影响,对比控制尿量组与非控制尿量组血钠恢复时间。结果轻度高钠组、中度高钠组、重度高钠组分别有17例、24例、22例,各组的死亡率分别为29.4%、45.8%、63.6%,轻度高钠组与重度高钠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控制尿量组28例,非控制尿量组18例,两组的血钠恢复正常所需的平均天数分别为(4.57±1.86)、(6.38±1.49),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脑损伤合并高钠血症血钠值越高,死亡率越高,除常规治疗外,控制尿量可明显缩短血钠恢复的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就诊时间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0年9月~2011年4月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内科急诊室就诊的脑卒中患者748例,记录就诊时间和到达急诊室的方式,分析脑卒中类型、病情轻重、发病次数、职业、文化程度及首发症状对就诊时间是否有影响。结果 748例患者中,仅22.99%的患者在发病<2 h到达医院就诊,31.95%的患者在发病2~6 h到医院就诊,到达急诊室最常见的转运方式是出租车(37.97%)。脑出血、病情重、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干部及专业技术人员就诊时间≤6 h比例高(P<0.05),首发症状以头痛、意识障碍、癫痫发作以及≥3个症状的患者就诊时间短(P<0.05)。结论公众对脑卒中的识别能力低、急救意识差,院前急救系统不完善,缺乏救护人员对脑卒中救治的规范化培训,院前延误治疗十分严重。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照研究改良限制-诱导运动疗法(modified 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 mCIMT)与感知提醒疗法(sensory cueing treatment, SCT)对慢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疗效差异。方法:招募60名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mCIMT组(20例)、SCT组(20例)与对照组(20例)。三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mCIMT组与SCT组在此基础上分别接受连续3周的单侧和双侧上肢强化训练。所有患者均接受治疗前和治疗后的上肢功能评估,包括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定(FMA-UE)、上肢动作研究测试(ARAT)、运动活动日志(MAL)、改良Barthel指数(MBI)。结果:治疗前三组患者各项评定指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mCIMT组与SCT组FMA-UE、ARAT、MAL与MBI得分均明显增加,其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mCIMT组MAL使用数量与活动质量评分均优于SCT组,其疗效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SCT组ARAT与MBI得分优于mCIMT组,其疗效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重复性单侧肢体强化训练(如m CIMT)与双侧上肢强化训练(如SCT)均能够有效提高脑卒中后偏瘫上肢的运动功能、日常使用频率与运动质量,以及功能性活动表现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